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其中的“劝”就是“劝勉”的意思。其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B.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科目。
C.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D.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年,如何处理台湾问题在《中日联合声明》中的表达方式及内容,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最大难点,谈判气氛也曾一度趋于紧张。
B.为了创建新优质学校,我们主动与研究所、报刊社、高等院校、网络系统等部门沟通,取长补短,增强自身教科研的创新能力。
C.两款三星公司的新产品上市,将使苹果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后者与三星及其他安卓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竞争愈演愈烈。
D.我们将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践行“求是”的文化理念,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幸福课程”“健康心理”等,让学校文化深入人心。
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译: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大家依次坐下。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流到各处,越过苍茫的江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译: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省(检验反省) 长终(长久存在) 通习之(普遍) 无贵无贱(没有)
B.万顷之茫然(迷惘的样子)漫江(满、遍)书生意气(情绪)溯流光(逆水而上)
C.士大夫之族(类) 骤得(骤然,突然) 出人(超出一般人) 挥斥方遒(奔放)
D.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闻者彰(清楚) 无常师(经常) 于其身也(自己)
5、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隽永(juàn) 混混沌沌(hùn) 粗糙(cāo) 声名狼藉
B.揳入(qī) 廿四桥(niàn) 忸怩(ní) 历尽苍桑
C.讪笑(shàn) 蓊蓊郁郁(wěng) 吮吸(yǔn) 专心至志
D.熨帖(yùn) 亘古不变(gèn) 深隧(suì) 瞻前顾后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回家
梁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他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楠舍身救人,郑娟等周家人拒绝接受美国慈善机构补偿款,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
B.郑娟发言结束后,美国记者表现出了对郑娟姑嫂极大的兴趣,也为后文记者们见到郑娟在报纸上的声明后蜂拥而至做铺垫。
C.选文为突出主人公郑娟的形象,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等直接描写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手法。
D.选文采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这种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郑娟这一人物形象。
【3】文本二中,茅盾文学奖在颁奖词中对《人世间》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这一评价在文本一中体现。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劝学》)
(2)锲而不舍,____________。(《劝学》)
(3)师者,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寄蜉蝣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__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0)人生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通过占卜确定婚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氓》中以桑叶的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直接描写女主人公起早贪黑一直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9、名句名篇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
(4)(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_______)。
(6)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个人志向的提问,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千乘之国,三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月出》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
12、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②。
注:①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②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以“登临送目”笼罩全篇,交代了时令地点、天气,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为抒怀奠定基调。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描绘出来的。
C.下片“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其中“繁华竞逐”道出了六朝更替的原因。
D.“六朝旧事如流水”写六朝旧事随着流水逝去,时光易逝,物是人非,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叹。
【2】这首词下阕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文段二: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三王”中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则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是指夏商周三朝的第一位君主。
B.“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崩”古代专指天子的死。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死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祝生日时,李斯却长叹不已,万物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赴刑场,他感叹想和孩子再牵着黄狗出去打猎这样普通的人生幸福都无望了,不禁悲痛万分,父子相对而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文中提到李斯三次“叹息”,结合文本内容解释其“叹息”的原因。
14、题目:我的快乐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文中不能出现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