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保山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济状况已如履薄冰,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B.有关专家指出:笔者认为,导致此轮房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扩张速度太快,控制房价必须从收缩货币入手,否则,其他措施只能是扬汤止沸

    C.报道上指张爱玲身无长物,居所非常简单,没有家具、没有床,她睡在活动铺盖上面。发现她的警察说:“不记得她房子有什么家具,只知道到处有很多纸张文件。”

    D.司光马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真是不刊之论

  •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失所与   固然

    B.宗庙祭祀,会同   德何则可以王矣

    C.为国以礼,其言不   大礼 不辞小

    D.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牛何

  •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4、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A.何以解优,唯有杜康(借代)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对偶)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比喻)

    D.笠是兜鏊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比喻)

  •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账本

    王振东

    嘉庆年间,山西运城遭遇旱灾,颗粒无收。所有粮号的存粮被抢购一空。为了能够买到一点儿救命粮,大批灾民仍源源不断地涌向粮号。

    泰兴粮号掌柜杨再昌心急如焚,带上银子,连夜赶赴河南赊店购粮。

    一日早晨,赊店隆盛粮号掌柜赵长信刚摘下板搭门,便来了一位熟客,此人正是杨再昌。隆盛与泰兴粮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赵长信和杨再昌也是老相识。二人寒暄后,杨再昌简要说了运城的灾情,要赵长信组织五万斤库粮,马上运往运城。

    钱货两清。杨再昌似乎犹豫了片刻,说道:“赵掌柜,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杨掌柜您客气了,但说无妨。”“此次我来得匆忙,只筹得五万斤的银两。运城距赊店路远,鞍马劳顿往来一次不易,我想再赊一千银子的货,一个月后付款,如何?”

    “这、这么大一笔赊欠,得东家同意。可是东家去了开封,要十天左右才能回来。”

    “既然如此,就算了!”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赵长信忖思片刻,又道:“救灾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东家在,也会体谅灾民的困苦,况且还有贵粮号多年来的信誉担当。此事我就先斩后奏,待东家回来,再详细禀报。”

    见事情有了转机,杨再昌大喜,忙抱拳施礼道:“赵掌柜,我代灾民谢您了!”

    赵长信躬身还礼:“咱俩打交道多年,情同手足,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 相互帮衬也是应该的。”

    立好字据,杨再昌又把所欠粮款的明细誊写到随身携带的账本上,仔细收藏。

    救灾如救火。杨再昌顾不上休息,押运着灾粮返回运城。

    四天后,运粮的车队返回赊店。正常的脚程,赊店到运城,一个往返要半个月左右。赵长信预感大事不好。果然,车老板向赵长信禀报说,车队行至伏牛山,遭遇了土匪,粮食被抢。杨掌柜舍命夺粮,被土匪砍成重伤,下落不明。

    晴天一个霹雳,把赵长信惊得目瞪口呆。

    赵长信寝食难安。数日后,东家回到赊店,赵长信赶紧把赊粮及车队遭劫一事给东家做了汇报。一千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东家马上派人去运城了解情况。

    不久,打探消息的人回来说,杨再昌死了,泰兴粮号也关了门。

    俗话说,人死财灭。赵长信闻讯一声长叹。他既为杨再昌不幸遭难痛惜,也为自己越俎代庖给粮号造成的损失扼腕。

    东家安慰赵长信:“你的本意也是为粮号着想,我不怪你,也不会让你承担责任。”

    “东家的深情厚意,我心领了。只是按照店规,凡未经东家允许擅自行事,造成重大损失者,赔偿损失并逐出店门,永不续用。”

    “店规是店规,你例外。”

    “店规就是店规,所有人概莫能外。承蒙东家错爱,让我总揽店里的大小事务,倘若我不能自律,又如何律人?即使东家您能容我,我自己也容不得自己。”

    赵长信又道:“这些年除去吃穿用度,我也存下几百两银子,不足部分,拿我今后的工钱相抵,何时还清欠银,我何时辞柜。”

    见赵长信态度坚决,东家不再劝说。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三年后,赵长信终于还清欠款。他践行诺言,辞柜在城东开了一个小茶馆。东家感动于赵长信的忠厚耿直,常暗中照顾他的生意。因此,小茶馆虽然挣不下多少银子,赵长信一家的生活倒也无虞。

    一天,赵长信正在店里打理生意,突然来了一个后生,形容憔悴、风尘朴朴的样子。后生进店既不点茶,也不落座,只打问店主姓名。赵长信疑惑,说我便是。后生未语泪先流,抱住赵长信失声痛哭。

    赵长信更加疑惑,忙讯问,方知来人是杨再昌的儿子杨成。

    杨成说:“当年为解灾民的燃眉之急,家父来赊店筹粮,未曾想归途中路遇劫匪,身遭不测。泰兴粮号也因此元气大伤,无力经营,只得关门歇业。”

    杨成说:“家父感念您的仁义和信任,临终遗言并再三嘱咐,要我无论如何,都要把当年的欠款偿还,亲自交于您。”

    一边说,杨成一边从褡裢里拿出一个账本,双手奉上。陈旧的账本上血迹斑斑。睹物思人,杨再昌的音容在眼前浮现。赵长信强忍悲痛,下意识翻看账本。账本最后一页,夹着五百两的两张银票,账面上详细记载着当年赊欠粮食的品种、单价及金额。

    合起账本,赵长信打量一番杨成,问道:“看你落魄的样子,怕眼下家道艰难吧?”

    “不瞒老伯,这些年为了筹还欠款,我陆续变卖了所有家产,运城已无立足之地。”

    “那,今后你如何生活呢?”

    “老天爷饿不死瞎眼的雀儿。一双手,四海为家吧!”

    赵长信心中凄然,把账本递还杨成:“令尊的欠款,我已代为偿还。你拿上这一千两银子,回运城重振泰兴吧!待将来有了盈余,再还不迟。”

    “万万不可。我若违父命,是为不孝,家父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

    没奈何,赵长信思忖良久,说道:“你不收银子,我也不忍看你落魄。我权衡再三,做粮食生意咱们轻车熟路,不妨以这千两银子当本金,合伙儿继续干粮食的买卖,本金归我, 利钱五五分成, 如何?”

    杨成訇然跪下:“谢赵伯大恩,利钱断不敢领受,只愿鞍前马后,当一个店伙计供您驱使。”

    两相商定。于是选下店址,择了吉日,新店开张。东家等众商贾皆来庆贺。也是为了纪念和杨再昌的情谊,赵长信取店名为“信昌粮行”。

    杨成则感恩赵长信,把账本当作圣物供奉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寥寥数语,交代了遭遇旱灾,灾民纷纷涌入粮号这一时代背景,为情节的发展和表现人物品质做了很好的铺垫。

    B.文中“晴天一个霹雳,把赵长信惊得目瞪口呆”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表现出听到消息后赵长信的内心反应。

    C.在杨再昌、杨成父子身上,表现出了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他们的品质也从侧面反衬出赵长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D.文章结尾赵长信取店名为“信昌粮行”,“信”和“昌”既取自两个人名字,“信”字又鲜明地表现出粮行经营的理念。

    【2】请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赵长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3】请探究小说以“杨成则感恩赵长信,把账本当作圣物供奉了起来”结尾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一诗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 ”,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

    (3)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4)_________,清泉石上流。_______,莲动下渔舟。

    (5)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概括了赤壁雄奇的景色,又引起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雨霖铃》中描写与心上人分别时难舍难分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点明秋夜送别友人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以移情和比喻的手法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6)杜甫《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气势雄浑,境界旷远,景物描写中暗含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9、补写句中空缺部分

    (1)面对广袤的自然,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______,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3)那河畔的金柳,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写兰亭四周水流环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人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

    (3)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登观信亭

    司马光

    西风连夜雨,草树已萧条。

    宿霭稍零落,寒山更寂寥。

    林红犹带日,岸白欲生潮。

    新雁来何处?离离天际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上观信亭所见之景:微寒的秋风,一夜的秋雨,草木尽显凋零。

    B.颔联写天气由雨转晴,秋景由朦胧而清晰,远山显得更加冷落寂寥。

    C.尾联从“新雁”着笔,诗人将视线拉向遥远的天际,含蓄地表达思乡的情怀。

    D.本诗语言平实,字里行间却充溢着一种昂扬的情绪,意在言外。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秦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文段二: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

    1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财

    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感谢   乃引其匕首秦王   提:掷击

    C. 起不意   卒:最终   群臣之   怪:责怪

    D. 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厚秦王宠臣   遗:赠送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而右手持匕首揕

    B. ①而秦武阳奉地图匣,次进   ②其无礼于晋

    C.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笑   ②夜缒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八创 邻之,君之薄也

    B. 使杞子、逢孙、杨孙诸侯之列

    C. 封 晋函陵

    D. 越国以远 使使以大王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的君主的谦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C. 郡县,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D. 郎中,指宫中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通过“辞”“许”两个动词,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烛之武,既有对曾经未得到重用的牢骚抱怨,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B. 晋侯忘恩负义,出尔反尔,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墙进行防御。

    C. 秦武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面对秦王他“色变振恐”,作为帮手,差点暴露,未能在荆轲行刺之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动的失败。

    D. 荆轲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秦廷行刺,惊险万分,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失措,荆轲追刺秦王不成,反被秦王击伤,但他英勇无惧,从容不迫,“箕踞以骂”,傲视秦王。

    6翻译下面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幸运,湖南省从我们2018级高中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采用“3+1+2”模式,即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以下简称“选考科目”)。3门选考科目分为1门首选科目(物理、历史科目中2选1)和2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4选2);与师兄师姐们比,新高考为我们增加很大的选择性。大部分学校要求学生高一结束时进行选课,所有同学面临着人生重要的一次选择。正如人们常说,“当你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时候,就意味着你已经走向成功了。”在同城另一所高中的初中同学小明在选择课时很纠结:他虽然物理成绩也不错,但不怎么喜爱;自己很喜爱历史,但父母认为选择历史方向今后不好就业,所以给你写信求助。

    作为同龄的你,是怎么想的?请根据材料,结合实际,写一篇议论文,作为给小明的同学的回信。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