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临沧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B.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陈晓恍然大悟,原来学习的压力源于他对自己的不自信。

    C.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

    D.生态环境建设不是油然而生的事情,如果等到景区大开发时才着手,就为时已晚了。

  • 2、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王杨卢骆”中的“王”指的是哪位诗人?( )

    A.王之涣

    B.王昌龄

    C.王维

    D.王勃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长征-2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B.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心怀不轨之人,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地伪装,终有一天会图穷匕见

    C. 田田的叶子中问,一枝枝半开着的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排红,妩媚动人。

    D. 包青天办案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B. 他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侃侃而谈,幽默不断,旁若无人,让观众十分享受。

    C.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只要你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 位于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 5、请选下列出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铸以为金人十二   D.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刑德之说,诸子所执不同,秦汉学者所言之刑德,在周秦间有以赏罚论刑德、以教化论刑德等不同的来源。

    以赏罚论刑德,为法家的基本观点,是霸道学说对刑德的思考。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便是刑赏结合。罚,体现的是刑;赏,则体现的是德。刑赏并用,可以约束百姓按照国家设定的合理范围行事而不至于违法。国君有意识采用赏罚督责官吏、管理百姓,是为“刑德二柄”。在法家的学理中,刑德只是作为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赏罚之权操之于君,群臣听命而已。由于法家秉持严刑峻法而忽略德治,其所理解的“德”,只不过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属于手段,既非帝道论的本乎阴阳之德,亦非王道论的仁义之德。而刑,主要体现在对百姓的惩罚上,是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与天地秩序无涉。

    以教化论刑德,是儒家刑德学说的理路。在儒家看来,刑、德不可或缺。从《论语》中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主张来看,孔子治国亦不弃刑罚,常采用以刑正德的手段,引民向善。这一做法,为后世儒家所继承,至荀子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相对于法家单纯依靠刑德赏罚进行国家治理的思路,儒家更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反对不教而诛。经过了秦法严苛而骤亡的教训后,汉代儒生更强调德主刑辅,以纠正秦法之弊。如贾谊所言:“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通过教化改良百姓,将刑罚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手段。在这样的学理认知中,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在这其中,儒家所谓的德,是以礼义为基础的心性培养、道德养成和行为修养,而非法家狭隘的“庆赏”;其所谓的刑,则指因礼义而形成的法度对社会秩序的维持,与法家所谓的“杀戮”立意迥异。这是因为儒家承认社会有先天道德要求、群体价值,在此基础上明确“法”作为对人之后天恶性的惩戒,担负着卫道护德的功能,由此而推行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帝道刑德论,亦承认刑德源自先天秩序,是外在天理赋予人的约束性,这是人之能群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王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帝道更多强调先天秩序的规律性,认为人世间的社会秩序,源自于自然秩序,因而社会的运行,必须遵照与天地俱来的客观要求。

    (选自《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我国历史上的刑德之说,诸子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以赏罚论刑德,二是以教化论刑德。

    B.儒家刑德学说注重教化养民而不是刑罚罔民,孔子强调刑、德不可或缺,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治民思路。

    C.韩非子认为刑赏结合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赏,能体现德,但实际上这种“赏”是一种狭隘的“庆赏”。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一主张,表明孔子治国也强调以法律手段惩处违法者而最终得以引民向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总述,全文主要论述了法家以赏罚论刑德的观点及儒家以教化论刑德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贾谊的观点,论证了汉代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刑为辅的治国理念。

    C.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儒家推行德主刑辅、注重教化养民的原因及其效果。

    D.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如最后一段第一句将儒家的德与刑和法家的德与刑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学理中,赏罚之权操之于君,法家的德既非本乎阴阳之德,又非仁义之德,只是庆赏的恩惠和爵禄。

    B.“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可见儒家在注重礼法合治,刑德相成的同时也注重“法”所担负的卫道护德的功能。

    C.为避免重蹈秦法严苛而骤亡的覆辙,汉儒坚持推崇以教化治国、以礼乐导民,将之视为尧舜王道之治的经验。

    D.儒家承认刑德源自先天秩序,但更强调先天秩序的道德感,而忽视先天秩序的规律性,因而在当时社会根本无法推行。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曹操《短歌行》中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用以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虫也为我沉默。

    (3)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___________________

    (4)樊哙曰:“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为鱼肉,何辞为? ”

    (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临行前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本是写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的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诗人化用诗意,抒写自己对贤士到来的热烈期盼。

    (4)《琵琶行》中,琵琶的乐声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描写出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3)在《六国论》中,苏洵写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写自己解忧的媒介,从而成就一种酒的声名的四字句是“____________”,写自己在歌以咏志时的真实场景,有歌舞和美酒助兴的四字句是“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强调个人气质和追求始于年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写归田后的农事行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家庭出身、居所情形,点出其出身卑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禅榻:禅床。②忘机:没有机心,言心无得失,无纷扰。③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二、三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   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B.妇女无所   幸:幸免

    C.项羽季父   季父:此处指的是叔父

    D.项伯   要:通“邀”,邀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B.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C.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D.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率军先进入咸阳,他的下属左司马曹无伤亲自向项羽告密,称刘邦占领了函谷关想要称王关中,成功激怒项羽。

    B.范增是项羽主要的谋士,他在项羽决定攻打刘邦军队时,分析了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劝说项羽勿失时机立即攻打刘邦。

    C.张良为刘邦献计,刘邦巧妙地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成功通过项伯劝阻项羽,使其暂时停止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D.项伯私下找张良,与张良和刘邦交谈后回到军营,对项羽分析到,刘邦先攻破关中,项羽是之后进来,刘邦立了大功,应该趁机好好对待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如旅,一路的风光旖旎,满程的离合悲欢。悠悠岁月,总会有那些人、那些事,在你生命中散发璀璨的光芒,温暖了你的时光,鼓舞你奋然前行。

    请以“我生命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线索明晰,结构严谨,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