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何为其然也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或因寄所托
C.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是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我说不好。
①笔下从不吝啬大谈感情的字句。 ②对别人从不吝墙大谈感情。
③在亲人面前却很奇怪说不出抒情的话,
④奇怪的是在亲人面前却说不出抒情的话,
⑤习惯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吧, ⑥这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习惯吗,
A. ②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3、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②函封之③素善留侯张良④秋毫不敢有所近⑤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⑥使使以闻大王⑦阙秦以利晋⑧太子迟之⑨群臣怪之⑩越国以鄙远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斑斓 揣摩 逆来顺受 桀傲不驯 B.峥嵘 凄惋 娓娓动听 激浊扬清
C.忸怩 磅礴 黯然神伤 书生义气 D.慷慨 杀戮 相濡以沫 如弃敝屣
6、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盼望。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文本二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著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善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癫癫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探春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正面表现出来的,宝黛二人的谈话、凤姐对侍书“有其主必有其奴”的赞许则是从侧面表现探春。
B.作者通过对王善保家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她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也侧面表现出探春在贾府的地位不高,连得势的仆人也敢轻视她。
C.在描写探春打王善保家的那一巴掌时,先写声音,然后才写这声音发自的动作,这凸显了这一巴掌打得响亮,烘托了探春不畏强权的个性特征。
D.从故意“命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到公然声明不能搜她的丫头再到言辞上步步紧逼,出手并痛骂王善保家的,探春形象愈加鲜明。
【2】下列与选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两部分。元春让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是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偶然捡到了一个绣春囊。邢夫人认为这是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个良机,于是派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送到王夫人那里,引发了种种矛盾冲突。
C.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搜查,袭人却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她和探春一样有着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D.大观园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诗化乐园,这里的人都有理想的人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这一理想世界被世俗势力彻底破坏。自此,贾府的各种矛盾开始大爆发,贾府一步步走向没落衰亡。
【3】《红楼梦》人物语言往往意蕴丰富,画线句是探春的一番话,这其中夹枪带棒,你觉得王善保家的应该从中听出几层警告?
【4】如果让贾探春全权管理贾府,能否缓解贾府的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8、根据上下文内容或有关提示默写。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处看到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藐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夜的静谧和月的皎洁来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词人的豪情壮志。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登高》中,杜甫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琵琶女的演奏戛然而止。
(4)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裴迪的高洁情操。
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D.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
【2】诗歌尾联中“朝夕催人自白头”,诗人“白头”因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
陈胜之起也,布乃见番君,与其众叛秦,聚兵数千人。
汉二年,汉之败楚彭城,布又称病不佐楚。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项王方北忧齐、赵,西患汉,所与者独九江王,又多布材,欲亲用之,以故未击。
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筹之,东击荆,荆王刘贾走死富陵。尽劫其兵,渡淮击楚。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遂西,与上兵遇蕲西,会甄。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选自《史记·黥布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B.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C.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D.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余皆走/安能相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
C.淮阴,山南水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文中“淮阴”为淮河之北。
D.诸侯,源自分封制,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黥布少时被看相的人预言以后会称王。黥布成年后受过刑,服过劳役,果然就成了王。这说明人的一生是可以被预判的。
B.黥布和刘贾进入九江,诱导大司马周殷反楚,周殷反楚后调动九江的军队与汉军一起攻打楚国,于垓下大败楚军。
C.楚国想采用互相救援的计策打败黥布,有人说不可,但是楚将不听。最终楚国的一支军队被黥布打败,其余两支溃散而逃。
D.面对皇帝的大骂,黥布毫无隐藏,直接表明自己想当皇帝。于是两军大战。黥布的军队溃散逃走,渡过淮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由此怨布,数使使者诮让召布,布愈恐,不敢往。
(2)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
【5】班固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不虚美,不隐恶。”有美有恶丰富了《史记》中众多人物的一生。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是哪些因素导致了黥布最后的结局。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是由自己选择的方向和价值决定的。今年64岁的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却是170多个孩子的“妈妈”,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倾心倾力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他们,如今,已近70的他们依然凌晨四点起床备好炉火,迎接每一天的新老客人,365天从不离开;10年前患上脊髓空洞症、体重仅25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李娟手不能动,就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40万斤,成了带动乡亲共同脱贫致富的“电商CEO”……
阅读材料后,作为站在新时代前沿的青年人,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又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请你写一篇文章,以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