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本文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中的“汉阴”指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C.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B.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C.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变色龙》是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其作者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樱桃园》,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萧鼓追随春社近”中的“春社”指的是春社日时间为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会祭祀杜神,祈求丰收。
D.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都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下列各句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会议开始前,主持人特别提醒:“为了保持会场的安静,请各位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 有人从公交车上往外扔香蕉皮,一位乘客冲着他说:“老兄,积点德吧。”
C. 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 提到自己的父亲,老刘动情地说:“令尊经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飞窜(cuàn) 虐(nüè)待 骂骂咧(liē)咧
B.娉(pīn)婷 侦缉(jī) 冠(guān)冕堂皇
C.曲(qǔ)解 胚(pī)芽 唠唠叨(dāo)叨
D.纤(qiàn)绳 哄(hōng)笑 如坐针毡(zān)
6、下列四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沾轻怕重 漠不关心 精益求精 见议思迁
B.咄咄逼人 翻来复去 喜出望外 人际罕至
C.人声鼎沸 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刨根问底
D.沉默寡言 惊惶失措 畏罪潜逃 大相径廷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当日薄西山,林中的鸟儿便销声匿迹;旭日东升时,密林中又嘈嘈杂杂。
B.在老师讲解完这道数学题后,我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
C.只见瀑布从百米高的崖壁上奔涌而下,霎时间排排白浪被摔成飞沫,震耳欲聋的涛声惊心动魄。
D.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不能目空一切,自恃强大。
8、(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②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节选自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②帖:同“贴”。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有洞东向 (________)
(2)践之辄陨 (_________)
(3)间得一稍粘者 (_________)
(4)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 (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指攀草根而登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 烨然若神人
C.如平帖于壁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久之,幸攀而上 学而时习之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2)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4】选文和《三峡》都为山水游记,试分析两文写山技法上的不同点。
9、阅读孟浩然的《留别王维②》,完成下列小题。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②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③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芳草:比喻理想的境界。③当路:当权者。
【1】诗中显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析首联中“寂寂”和“朝朝”的表达效果。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0、班级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关于自强不息精神的论述,请写出一句并注明出处。
(2)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限七——九年级语文课本)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11、默写。
(1)《木兰诗》中写木兰为出征进行积极准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军营中寒苦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以兔为喻赞美木兰机智聪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的矫健英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中表现战场苦寒、环境恶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将士们连年征战、出生入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最能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表现父母对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之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的激情,以及对自己用过的东西的亲切感、自豪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中描写木兰“男”换女装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分辨。
(16)诗中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 |
| ②林冲把陆谦头割下来,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
| ③那和尚听得,收住了手,问那军人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名唤林冲。”和尚便道:“林教头,何不进来相见?”林冲叫娘子和锦儿先去狱庙里,自己跳入墙里,就在槐树下和和尚相见了,一同坐下。 |
|
|
|
|
|
④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松林后面雷鸣也似一声,一条铁禅杖飞过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到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提着禅杖,抢起来打两个公人。 |
| ⑤林冲抢到五岳楼看时,见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住不放,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却认得是本官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
| ⑥柴进携住林冲的手,一同进庄,直到厅上,两个叙礼罢,柴进道:“小可久闻教头大名,不期今日来踏贱地,足慰平生渴仰之愿。”林冲道:“大人贵名,传播海宇,谁人不敬?不想今日得识尊颜,林冲万幸。” |
(1)这几幅图出自《 》,作者 。
(2)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为这六幅图排序: 。
(3)这六幅图的主人公是林冲,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13、阅读朱成玉的《十五岁那年丢失的帽子》一文,完成小题。
①十五岁那年,我丢失过一顶帽子。
②那时候经济匮乏,人们都过着穷日子。巷子空空,人们都在劳作,包括上了年岁的人,也从不虚度。他们总是会找到一点儿赚钱的门道,贴补家用。祖父是个脑子活络的人,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揽了一些简易的手工活。有一天扛回来一个大麻袋,打开来,全都是一次性筷子。这样一大包筷子包装好了大概可以赚到五块钱,那个时候,父亲一个月工资是98元,按照这个比例,算是很不错的一笔收入了。我们去帮祖父,祖父不让,“别耽误你们学习,这点儿活我自己能搞定。到时候给你们买糖吃。”祖父没骗我们,他经常买一点儿散装的桔子瓣糖给我们,那是我们贫瘠的时光里为数不多的甜蜜。
③在昏暗的灯光下,祖父就整夜整夜地劳作着。每次把包装好的筷子送回饭店之后,他都喜欢带上我们去逛集市。那时候集市很大,从这边走到那边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吸引我们的除了热闹的人群,还有各种杂耍和小吃。我和哥哥姐姐像土包子一样跟在祖父后面,东张西望,看啥都新鲜。路过小吃摊的时候,祖父给我们每人叫上一碗炸酱面,上面淋着一点儿香油,撒上一把葱花,真叫一个香啊!祖父慈爱地看着我们小狼一般的吃相,自己的肚子却饿得咕咕叫。
④就在此刻,我见到了那顶令我迷醉的小礼帽。那时候《上海滩》正在热播,年轻人对周润发崇拜得很,对他的礼帽和白围巾更是爱得深切,我自然也不例外。我的目光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盯着这顶帽子,生怕它消失。这些,祖父都看在了眼里。我是他最小的孙子,对我格外宠爱了一些。果然,第二天他就把这顶帽子买了回来,他对家人们说:“我给自己买了顶帽子,戴着小,给三儿戴吧,他脑袋小。”说完冲我挤了一下眼睛,我自然心领神会,开心极了。这顶帽子标价五元,这可是需要祖父熬上好几个通宵,包装整整一麻袋筷子才能赚来的钱啊!可是仅仅三天之后,我就把它弄丢了,具体丢在了哪里,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总怀疑是被同学偷走了。
⑤我茶饭不思,不仅仅是心疼我的帽子,对祖父更是深深地愧疚。祖父却没有责备我的粗心,反而摸着我的头说:“没有真凭实据,咱可不能怀疑自己的同学,这样,会把心拉远,帽子丢了就丢了,但是不能丢掉同学之间的信任。”
⑥祖父的宽慰,让我愈发愧疚。以至于在这之后好多年的时光里,我都会梦见自己寻找帽子的情节,遗憾的是,每一次寻找都无功而返。
⑦临近年关,祖父检查出胃里长了不好的东西,医生告诫说至少三个月不能沾荤腥,不许喝酒,也不能吃肉。马上就过年了,母亲犯了难。祖父不能吃荤,年夜饭如何做呢?她把困惑说给了父亲,父亲也犹豫不决,有荤腥吧,祖父又不能吃,看着馋,没有荤腥吧,这孩子们都望眼欲穿盼着呢!最后,父母的困惑让祖父得知了,祖父说:“你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管我。孩子们一年到头就盼着这顿年夜饭吃点肉解解馋呢,快做给他们吃吧。不要因为我一个人,扫了全家人的兴致。”那一年,祖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病而悲伤,照例给我们买了很多爆竹,甚至比往年还要多一些。
⑧趁祖父不在的时候,父母对我们兄妹几个说了祖父得病的实情,我们忽然感受到一种难以自抑的悲伤。母亲问:“如果年夜饭一个肉菜也没有,你们会不会怪我?”我们当然知道母亲的心思,尽管小孩子嘴馋,但总还忍得住。何况母亲的厨艺精道,即便是素菜也能做得很好吃。所以,我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动作一致地点着头。
⑨不仅如此,我们还帮着母亲在厨房忙碌起来,父亲帮忙布置桌椅,我帮着切西红柿,姐姐帮着泡木耳,大哥帮着添柴火,二哥帮着炸春卷,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⑩无鱼无肉,那一桌的年夜饭很是清淡,虽有遗憾,但我们照例吃得津津有味。为了不勾起祖父的酒瘾,父亲也滴酒未沾。祖父看着满桌子的素食,当然知道这一切的深意,他的眼中有泪水闪现,他看着父亲和母亲,看着我们一家人,或许是想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吧,他的那种注视里,含着无比浓烈的不舍之情。我们一家人陪着祖父一起吃素,那是一家人的相濡以沫。那一餐年夜饭,餐桌上没有荤腥,只有人间烟火。
⑪祖父过完年不久就去世了,还好,没有遭太多的罪。临终的时候,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把仅有的体温全部流向了我,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那些绝世高手一样,固执地要把毕生功力传给后人。他无比虚弱地对我说:“三儿,怪爷爷穷,没能给你再买一顶帽子,你那么喜欢……”
⑫许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在做那个关于寻找帽子的梦。我苦苦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一顶帽子,还有一直忘不掉的,我父亲的父亲。
【1】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帽子”,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小心丢帽子 ——__________—— 祖父临终谈帽子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1)第⑩段写到“那是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加点词的含义。
(2)说说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
【3】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的第④段划线处和链接材料都写到了祖父,请说说两段文字在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①明明瘦瘦的,12岁了,看上去顶多10岁模样,大大的眼睛里,总好像藏着些什么。今天,他很怕到学校去,可是,学总是要上的。他不敢多想昨天的事。
②明明只有爸爸,而且爸爸是个盲人。爸爸长得很帅,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眼瞎的。他一直不明白,妈妈到哪里去了,爸爸的眼睛怎么会看不见的。很小的时候,他问过爸爸。
③爸爸能告诉年幼的孩子一个关于那个荒蛮年代留下的生死离恨的凄惨故事吗?能告诉孩子一个七尺男子汉因为感情的折磨而永远失去了光明吗?爸爸只是默然无语。那双大眼睛里的水使明明感到害怕,他再也不敢问爸爸什么了。
④但是,昨天,这个孩子本来伤痕累累的心又流了一滴血。语文课上,老师叫一位同学解释“睁眼瞎”这个词,那孩子想了一会笑嘻嘻地说,那不就是明明的爸爸么,眼睛睁得老大什么都看不见。大家都笑了,明明的心抽搐起来,他真想逃出教室去。尽管美丽的女教师严厉批评了大家,可是明明整整一个上午都没有说一句话。
⑤今天的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家”。这个题目使明明的心又开始发颤。他埋头写了起来。爸爸和妈妈原先在一个单位工作。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带他出去玩,妈妈常给他讲好听的故事。后来有一次,厂里失火,爸爸妈妈奋不顾身去救火。妈妈牺牲了,爸爸眼睛被火烧坏了,他再也听不到故事了……
⑥第二天,老师讲评作文时,明明的头一直低着。忽然,他听到老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在读他的那篇作文。同学们把头都朝向了他。下了课,同学们都围着他,夸他的爸爸妈妈是英雄……此后好几天,明明都得到了大家不同往常的友爱。渐渐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
⑦两周后的又一节语文课,预备铃响了,女教师踏进教室,明明正在哭。大家七嘴八舌在问明明,他的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救过火?有个孩子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明明骗了大家,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救过火。女教师看到了这一幕。
⑧第二天,女教师开始了讲课。下课前的一分钟,她用目光扫视了全班同学,然后平静地说:“我想告诉同学们,明明是个好学生,他没有说谎。”
⑨一周后,一个傍晚,明明出现在办公室,他抖动着嘴唇,说了一句:“老师,那篇作文是我编的……”
⑩女教师沉默了。她轻轻为明明擦干了眼泪,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你没有错。”声音也是轻轻的。一大颗热泪顺着美丽的脸颊落到明明冰凉的手心里。
【1】你认为第①段画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揣摩第④段“这个孩子本来伤痕累累的心又流了一滴血”一句中“伤痕累累”和“又流了一滴血”的含义。
伤痕累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流了一滴血: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明明”为什么要撒谎?
【4】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她轻轻为明明擦干了眼泪,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你没有错儿”声音也是轻轻的。
【5】文中的“女教师”和“明明”,你喜欢哪一个?说说喜欢的理由。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只耳朵听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