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朱德是南京名册上的第一号“赤匪”,刘少奇被称为红国总司令,贺龙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头子。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主人公对“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的问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C.《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和《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候的作品,其中有一篇散文《藤野先生》回忆的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所认识的老师。
E.《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知识渊博,勇敢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遇事沉着冷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元旦晚会上,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B. 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
C. 城中公园每月举办的免费音乐会,将音乐无与伦比的美,带给了临洮的广大市民。
D. 春节期间,当越来越多的人忙于抢红包并乐此不疲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3、下面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句揭示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B.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藐视之意。
C.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诗句以轻舟衬愁重,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痛苦之大,哀愁之深。
D.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郑愁予《雨说》 雨发出两句“为什么……”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平民为“布衣”。
B. 有人将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C. “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 “闾左”就用来指代贫苦人民。
D.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
5、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名之者谁(取名,命名)
B.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C.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音乐)
D. 树林阴翳(遮盖)
【2】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归而岩穴暝 B. 杂然而前陈明
C. 临溪而渔 D. 而不知人之乐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风景,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 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D. 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6、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赏析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下列对这首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人极力夸张“金樽”“玉盘”和美酒,反衬出“不能食”“心茫然”的痛苦和无奈。
B. 全诗语言圆转含蓄,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结尾表现了诗人的乐观与自信。
C. “欲渡”两句补充前面的诗意,让人不禁感慨,比喻人生道路上大多事与愿违。
D. “行路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痛苦。
7、景新中学耘梦文学社将组织“与作家零距离”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我与同学谈作家】文学社成员搜索到下面这则消息,请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在揭晓现场,曹文轩本人也很高兴。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称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一些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与作家面对面】文学社准备于5月8日在报告厅举行“我与作家面对面”访谈活动,想邀请作家曹文轩老师参加,请你以文学社名义拟写一份请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家与我谈阅读】在访谈活动中,曹文轩老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应该多读那些“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它们能帮助中学生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请从下面的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其中与主人公有关的一个具体情节,说说它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为你打下了怎样的“精神底子”。
备选作品:《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与君离别意,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_____,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⑤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⑥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赵师秀《约客》)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饮酒(其五)》一诗中,陶渊明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了自己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句子是“___”。
②《岳阳楼记》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月亮的句子是“______”。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
①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了就难免浮躁。比如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些平步青云的传奇,还有那些赤裸裸的炫富,都会让正准备扎根的你,内心突然失去平静。也许你会感叹,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没有多少时间能深植自己,更别说安静扎根了。但我认为,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这好比一棵大树,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抗击暴风骤雨,才能枝繁叶茂。正所谓 。
②扎根大地,踏实行事,才能将基础打牢,将能力累积。辉煌的成绩背后,是训练场上姚明站在同一地方,千百次反复地练习投蓝,是刘翔认真地做着枯燥的肌肉锻炼。姚明灌篮的飒爽英姿、飞人刘翔的“云端”神话都凝聚着苦练的汗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迅速敏捷的身手,其实都只是平日基础动作训练的连贯整合。
③“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繁花绿叶下面一定有根的努力,磅礴大海的前面一定有涓涓细流的汇聚,风光耀目的背后一定有踏实艰辛的汗滴。
④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要有潜下心来、勇于挑战并坚持到底的信念与毅力。
⑤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淡泊的情怀。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名满天下的专家学者,他都一如既往淡泊名利,专注于田畴,扎根于泥土,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成为广受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
⑥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著名科学家霍金21岁就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克服了全身几乎不能活动的障碍,克服了基本丧失语言能力的困难,完成了《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等伟大著作。轮椅没有限制住他心灵的自由,疾病没能阻挡他思维的扩散。
⑦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古文学家季羡林,十年如一日,潜一心研究,亲身考察,从不空谈,他的严谨作风影响世人,让人钦佩不已。志在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巴尔扎克,笔耕不辍,努力创作,辛苦耕耘,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⑧扎入大地,不慕云淡风轻,是树根的潜修;勇于挑战,不惧艰难险阻,是行动的根植;坚持到底,不畏万苦千辛,是人心的锻铸。
⑨不踏实地,驰于空想,何以享千里风光之醉美?望而却步,知难则退,何以感一览众山之豪迈?浅尝辄止,锲而舍之,何以聚金石镂空之匠心?
⑩只有戒除浮躁,脚踏实地,像树一样扎根而后长,像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坚实迈好每一步,稳步向前不松懈,才能最终到达一个美好的境界。让我们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在地面开花结果,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注】①盈科:溢满洼地。
【1】下列道理论据中,最适合填在选文第一段横线上的一项是( )
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B.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C.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D.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贞观政要》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
B. 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踏实行事的重要意义,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C. 选文第九段从正面论述了不踏实行事的弊端,使论证更充分、有力,使论点更突出、鲜明。
D. 选文第5—7段的顺序是不能随意调换的。
【3】联系全文,具体谈谈如何才能“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
10、按要求完成问题。
①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
③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火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④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⑤“阿!闰土哥,——你来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的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⑦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⑧“老爷!……”
⑨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
⑩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⑪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⑫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⑬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⑭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选自《故乡》(有删减)
【1】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请你结合情境,描述中年闰土当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老屋离我越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象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加点的两个词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围绕一个“变”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内容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在文章结尾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鲁迅先生走出了新文化之路,毛泽东走出了人民当家做主之路,邓小平走出了改革之路,习近平走出了富强之路。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古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汉字,可以说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今时今日,当我们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纯粹,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关于汉字的产生,我们常常会追溯到仓颉。在《淮南子·本经训》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句话的意思是:仓颉创造了汉字,天地已不能隐藏秘密了,上天被感动得下了一场粟雨;鬼魅已不能隐藏形迹了,在夜间哭起来了。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我们说一个人的汉语很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会读、会写汉字,还是进一步了解字的本源意义?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听到有人问某个字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读或这样用,对汉字充满好奇心。的确,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我们语言的根。比如,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
关于“水龙头”,这就说到“龙”字。“龙”这个字背后的文化源远流长。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因此,“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由此,人们自然而然,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五千年前,人们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的那个“旦”,与我们今天迎接新年第一个朝阳的“旦”,是同一个字!汉字,这一人类文明里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实际上,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在古代,读书人“不污字纸”,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充满敬畏。直到现在,每年的大年初一,中国人几乎都会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时候的汉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贴在每家每户的门前,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用汉字来领悟天地之美,领悟历史与空间的辽阔,把对汉字的感悟升华为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18年5月7日)
【1】第二段中,介绍汉字产生时,作者引用《淮南子》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昧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2)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五千年前,人们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的那个“旦”,与我们今天迎接新年第一个朝阳的“旦”,是同一个字!
【3】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
【4】阅读第一段画线句子,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这样说的理由。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将题目“ 是一种最美的语言”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霾mái,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它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生活在北京的人,对霾,可以说人人皆知。请你以“霾的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