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多部诗集和历史剧。《天上的街市》是他的诗作。
B.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C.《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了衍太太和沈太太两个人物形象,批判了衍太太的自私、阴险。
D.《西游记》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真假美猴王》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3、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_____。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A.世间许多人读书都追求数量,以多为贵
B.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元
C.多读则是荣誉,少读就是羞耻
D.少读不能算是羞耻,多读也不能算是荣誉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蓦然(mù) 撺掇 戛然而止(jiá) 消声匿迹
B. 斡(wò)旋 羁绊 悄怆幽邃(qiǎo) 奇伟磅礴
C. 家眷(juàn) 追朔 叹为观止(zǐ) 目空一切
D. 两栖(xī) 怅惆 袒胸露乳(tǎn) 人情事故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年之计在于春。(打算,计划)
B.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C. 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晴朗无云)
D. 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各做各的一份事情,不管别人怎样说)
6、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笑莴 阎罗 惨淡经营 华众取宠
B.薰黑 胆怯 身临其境 拖泥带水
C.统筹 劫难 闲情怡致 雕梁画栋
D.藻饰 暮霭 千均之力 狂妄自大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校补(xiào)) 默契(qiè) 选聘(pìn) 鲜为人知(xiǎn)
B. 萦带(yíng) 漂白(piào) 字帖(tiě) 热泪满眶(kuāng)
C. 奠基(diàn) 炽热(zhì) 迭起(dié) 慷慨淋漓(lín)
D. 祈祷(qí) 殷红(yān) 召唤 (zhào) 气冲斗牛(dǒu)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摘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 (2)传不习乎
(3)不义而富且贵 (4)饭疏食,饮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___________ 的修养。
【4】任选上面其中一则,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谈谈你的体会。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两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10、志愿服务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请你参加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活动一:“写”志愿精神】请将“志”字按照笔画顺序,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2)【活动二:“领”志愿精神】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小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她们是党员,是综治志愿者,也是突击队员——她们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抗疫巾帼赞歌。她们就是一群巾帼志愿者。
(3)【活动三:“谢”志愿精神】请写一段话,向志愿者们表示感谢。(要求:①体现下面“中国志愿服务标志”的主要构图要素和寓意;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4)【活动四:“赞”志愿精神】下面是《青年志愿者之歌》的歌词,请结合你对青年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将第二节歌词补写完整。(要求与第一节句式相同)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识却是朋友
放飞和平鸽,蓝天大地响彻我的问候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奉献共创温馨家园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爱心把旗帜铸就
挽起你的手,风雨同舟并肩向前走
放歌新时代,五湖四海接受新神州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或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4)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5)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6)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7)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2、读名著,明道理。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写出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①小人鱼 ②贝多芬 ③保尔·柯察金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阅读①②段,请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第④段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的表达意思。
【4】说说第⑤段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5】指出第③段和第⑤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第③段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认真阅读第⑥段,说说文中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也可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同行的时光
房 蒙
①旧历八月的北方小镇,碧空如洗,阳光柔软而熨帖——真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了。
②可是再好的时光里也会有人变老,我的外婆,她也一年一年老去了。早先几年,外婆就被姨妈接到城里去住了。
③听说我要回来,外婆早早地下楼,在路口处晒着太阳等我。年近九十岁的她的确是苍老了,梳在耳后的头发从花白变成雪白,牙齿也几近掉光了,像是一件古旧的物件蜷曲在光影里。
④我很乐意加入他们晒太阳的队伍里。时间在阳光和影子的胶着中缓缓而过,夕阳西下,黄昏的样子,使人想起“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我扶她回姨妈家,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上,零星地散落着几片枯黄的叶子。
⑤我陪她慢慢地挪步,如同小时候她扶我学步的样子。傍晚的街道上,少有行人,世界有一种难得的安静。木质手杖杵地的声响在暮色里传出很远,像是大地上的某种震颤,又仿佛世间只有我们两个在走。在要拐弯的时候,她忽然说:“咱们再往前走一段吧。”她指着前面不远的地方,“咱们走到那里,再走回来。”
⑥说实话,她这个提议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毛病的她,几乎从不出门。也因此,虽然自父亲故去后我就同她一起生活,但真正同行一段路的次数却屈指可数。
⑦我四年级的时候,就要去对面村子上学了。我们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个个子不高红脸膛的民办教师。开学不久,他让我在黑板上听写,写到“圈”字的时候,我想当然先写一个“口”字,再在里面填上一个“卷”字——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仅有的两个老师打架跑掉了,我其实已有大半年没有上过课了——他就把我推出门去,然后把门关上再让我进去。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一次生动的教学,可那时的我,却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我铁了心要转到另外一个班上去,那个班的班主任是学校的校长,一个看上去相当和蔼的人。我把这个决定告诉母亲,被一口回绝。于是又告诉外婆,她竟毫不犹豫地要陪我去学校一趟——那个校长平日里喊她嫂子,大概她一出面,这事儿就好办了。那一次似乎是她这些年里走得最长的一段路了。事情自然得到了解决。
⑧还有一次是更早的时候,我大概只有四五岁,那是我记忆里外婆唯一一次到山上劳作的情形,并且带上我。
⑨四年前,外婆胆结石的毛病变得严重了,隔三岔五地复发,浑身战栗,发高烧,呕吐。我回到老家,租了一辆小面包车,送她到城里去做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担心路上的颠簸,就让她靠在我的臂弯里。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与她如此贴近,也是第一次察觉到她瘦小身躯里藏匿的羸弱。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那时,我真是担心她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糟糕,后来我陪她到省城做了一个简单的腹腔镜手术,住了几天院就回来了。前来探望的人见到她精神矍铄的样子甚至有些吃惊——他们以为从此要卧床不起了。这大概算作我人生里最重大的一次凯旋。
⑩三十年来,我所能记起的与她同行的时光就只有这么多了。
⑪暮色逼近,我同外婆相互搀扶着上楼。
⑫过了而立之年,我才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我与外婆的角色,似乎也在这样的时光流转里相互对换,我变成一个大人,而她慢慢退缩成一个需要时刻关照的孩子。然而,即便年近不惑,我也还是时常感到人生中的一些缝隙,不知何时皲裂开来,那是任何成长都于事无补的裂隙。
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裂隙让我感到惧怕。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6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阳光柔软而熨帖”,为下文晒太阳的情节作了铺垫。
B.外婆支持“我”转班,表现了外婆对“我”无原则的迁就。
C.文中多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D.本文运用插叙的叙述顺序回忆了“我”与外婆同行的时光。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划线句子。
(1)我像是捧着一团细小的火苗。(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2)这大概算作我人生里最重大的一次凯旋。(赏析加点词语)
【3】文章写了几段“我”与外婆“同行的时光”,请简要概括。
【4】如何理解“即便只是黄昏里短短的一段路,我也害怕走着走着,会丢掉搀携的那个人。从此再没有人指引我折回的旧路,只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浩大而幽深的森林——那时,我将永远丢掉一个叫作‘孩子’的身份。”这段话?
15、读完《雪夜红灯笼》,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附:
雪夜红灯笼(耿艳菊)
在省城读书的第二年寒假,同学们纷纷拎着行李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却留下来在学校附近的花店打工。花店是老师的朋友开的,其中一名店员有事回家了,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老师便推荐了我去。寒假悠长,回家也无事可做。况且我学的就是园艺,对花草植物有着天然的好感,与花打交道是我喜欢的事,且能挣点生活费,在现实生活中锻炼一下自己,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话,只有村头的小卖部有一部电话,我把电话打到小卖部,请开小卖部的庆大娘告诉母亲,我找了份工作,要到过年时才回。
转眼到了大年廿九,花店给了我800元工资。我没有立即去车站,而是奔向省城的繁华商场,想用自己挣的第一笔工资给父母买份礼物。选来选去,想到父母过年总是要给我添新衣裳,自己却从不舍得买一件,就给他们每人买了一件厚厚的棉衣。走出商场时,天阴沉沉的,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我赶往长途汽车站,总算赶上了最后一趟班车。
雪越下越大,路不好走,到县城时已是下午5点多了,到处白茫茫一片。而县城到镇上的班车因为雪天已提前开走了,还有三十多里地,我该怎么回去呢?
一起要去镇上的人有五六个,有一对夫妻我认识,他们住在镇东街,从前我上中学时总从他们家门前过。看到熟人,我总算不那么焦急、害怕了。这时,有人提议凑钱包车,多出点,肯定有师傅愿意跑一趟。果然,我们出了双倍的车费,顺利揽到了一辆面包车,司机师傅憨厚沉静,话不多。
雪大路滑,司机师傅开得很慢。到庄桥那一带时,路面坑坑洼洼的,车子总是打滑。东一晃、西一摇的,车里静极了,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拼命抓住身边的扶手或座椅,大家心里都担着心,又不好说什么。这么冷的天,司机师傅的头上直冒汗,但怕分神,也顾不得去擦。
“这种情况,庄桥那个桥,车怕是过不去了。”有人忍不住说。我们都知道庄桥又窄又陡,平时班车也只能开到桥这边,人下车,过了桥,再换上桥那边等着的另一辆班车。到了桥边,司机师傅实在不敢往前开了,就商量着把车费退一半给大家。庄桥过后到镇上也就剩下十里路了。大家纷纷下了车,都没有要退回车费。司机师傅一直亮着车灯,送大家平安到了桥对面。
大家继续走了一会儿,不经意间一回头,却发现茫茫大雪中,桥那边一个人提着两盏红灯笼,蹚着厚厚的雪,艰难又快速地往我们这边走,正是憨厚的司机师傅。他追上来,把红灯笼交给我们,又给了一把红蜡烛,说:“想起来,车上有灯笼,你们照着路好走些。没有把你们送到家,实在抱歉了。”说完,他才转身走进了茫茫雪夜里。
眼前茫茫的夜色、飞舞的雪花、红灯笼暖暖的灯晕,雪夜里归家的一行人本以为山穷水尽,此时却是柳暗花明。大家一路轮换着提红灯笼,十里雪夜路,走得倒也十分轻快。
走到镇上时,父亲和母亲正在镇头上的磨香油的店里等我。店外有一块空地,是班车临时停车的地方。他们不知我何时回来,已经连着两天在这里等了。望着大雪,母亲愁得直掉泪。即便别人告诉他们,没有班车了,他们还是固执地要多等一会儿。蒙蒙夜色里,两盏红灯笼的出现,让他们心里豁然一亮。我听见父亲在喊我的名字,忙提着盏红灯笼奔上去,欣喜地站在他们面前,急切地讲着这红灯笼的来历。“还是好人多。”母亲不停地说着。
那两盏红灯笼,我们一行人商议了一下,把它们送给了香油店。就让它高高地挂在门楣上,去照亮夜行人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