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B.这一出出的悲剧使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里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C.电影《战狼2》预告片中的部分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
D.多年之后,他回到故乡,眼前的老屋早已破败不堪,他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嶙峋 雷同 俯仰身姿
B. 蔷薇 跳骚 长途跋涉
C. 题跋 喧嚣 惟妙惟俏
D. 翰林 雕镂 巧妙绝伦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和画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寒暄/喧闹 胡诌/达州 谀辞/坐收鱼利 称职/称体裁衣
B. 脊梁/贫瘠 追溯/洗漱 废墟/长吁短叹 剽悍/虚无缥缈
C. 提纲/题款 渎职/案牍 污秽/龙吟凤哕 静谧/秘而不宣
D. 炼达/操练 麦穗/深邃 窥伺/伺机而动 弄堂/弄巧成拙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B.不要满足于欣赏知识性脱口秀节目,不要被口若悬河的主讲人所迷惑,如果你真的打算学点什么,最好的办法依然是找本靠谱的书,一页一页读下去。
C.夜幕下,城市的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街道。
D.美国总对别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横加干涉,而自己的人权记录并不光彩,可见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采取的是双重标准。
5、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斑澜(lán) 絮说(xù) 深恶痛绝(wù)
B.豁亮(huó) 晌午(shǎng) 锋芒毕露(lóu)
C.选聘(pìn) 殷红(yān) 锲而不舍(qì)
D.呜咽(yè) 污秽(huì) 苛捐杂税(kē)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巨匠,代表作主要有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史上有诗仙的美誉,与同为唐代诗人的诗圣杜甫并称为“李杜”。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7、下面诗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句揭示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B.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藐视之意。
C.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诗句以轻舟衬愁重,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痛苦之大,哀愁之深。
D.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郑愁予《雨说》 雨发出两句“为什么……”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8、阅读《裴琰之》(节选),完成小题。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但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以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而问户佐 ②同州事物固系
③手不停辍 ④四五十案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惊叹之声不已也
A. 何陋之有(《陋室铭》) B. 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D.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请根据要求,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 命 每 案 后 连 纸 十 张(标在动宾之间)
(2) 刺 史 谯 国 公 李 崇 义 怪 之 而 问 户 佐(标在主谓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⑴ 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阅读下面链接文字,简析链接文字的划线句与《裴琰之》的第2小节划线句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并简析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9、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②。 |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注】①蘼芜:香草名。②鹧鸪:鸟名。
【1】“春风窈窕绿蘼芜”中的“窈窕”和“绿”,你更喜欢哪一个词?为什么?
【2】两首《山行》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0、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于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的一生,是心系祖国并为之奋斗的一生,为了“禾下乘凉梦”,为了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他将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为纪念袁隆平院士,自强中学初一(3)班召开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相比于普通水稻,杂交水稻的根系发达,根扎得深,分布广,吸收能力强。常规水稻一般每穗实粒数在80粒左右,而杂交水稻一般每穗实粒数在150粒左右。不论山区、丘陵区,或平原地区,也不论肥田、瘦田,杂交水稻都能适应。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2013年-2020年粮食产量统计图。
2013—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
下面是袁隆平院士在广州黄埔区大吉粮仓题写的一副对联。
杂交稻大吉稻隆平稻,稻稻可解苍生苦。
天下梦振兴梦中国梦, 。
(1)杂交水稻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2013年-2020年的早稻产量和秋粮产量的变化趋势。
(3)请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将材料三中的对联补充完整。
11、默写
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读书有很多方法,比如关注意象,品味语言特点,分析人物形象等,还可以借助其他作品或随笔札记:
(1)借力读书笔记
日本的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强调了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做笔记汲取书中营养。同学小州用这种方法读了《艾青诗选》中的《树》,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吧:
今天读诗歌《树》,初读诗歌,觉得是一首写景诗,描写根须缠在一起而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诗人想通过对比手法,表现树与树之间虽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其实是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这是在启示我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写诗的背景:1939年艾青到湖南任教,感受到长期奴化的人们都为自己活,彼此没有联系,而诗人知道有些人在白色恐怖下还是有力量的。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2)借力他方文艺
下面是一段京剧唱词节选,根据你对《水浒传》的阅读,判断这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的唱词?这段经历对这个人物性格和命运有着怎样的影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望家乡,去路远,别妻千里音书断,关山阻隔两心悬。讲什么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怀雪刃未除奸,叹英雄生死离别遭危难。
13、(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 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⑪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⑫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⑬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1】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瞥见白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掉光头发)——(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1) 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
(2)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⑦段“我”和弟弟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与第⑪段秘密被父亲抖开了形成照应。
B. 第③段中母亲这个形象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反衬父亲因病魔缠身,无法承担家庭的责任。
C. 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D. “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3】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无色的春风。请问,文中画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4】第⑥自然段中,作者除直接写雨外,还写了些什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布尔在《蝉》中说:“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其实,法布尔不仅考察了蝉的洞穴,还曾趴在地上看蚂蚁,躺在石旁听蛐蛐……正是这“考察”、这“看”、这“听”,让法布尔了解了昆虫们的习性和生长规律,成就了“昆虫的史诗”——《昆虫记》。
有道是,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请以“观察是智慧的源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章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