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华语言文化中,带“和”的词语数不胜数,下列词语中的“和”与“割地求和”中“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
B.时和岁丰
C.君唱臣和
D.春和景明
2、表述有误的一项( )
A.“三军”指军队;“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碧霄”指蓝天;“铁马”指披着铁甲的战马。
B.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都是出自《论语》。
C.《济南的冬天》《散步》《猫》《穿井得一人》的作者分别是:老舍、朱自清、郑振铎、吕不韦。
D.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的“进”和“退”。
3、下面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 )
A.抽噎 殉职 头晕目炫 孤苦伶丁
B.伫立 祷告 融会贯通 喜出往外
C.憔粹 禁锢 提心掉胆 骇人听闻
D.分歧 聘请 自作主张 咄咄逼人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霎 静谧 混为一淡
B.徘徊 草垛 由然而生
C.祷告 铃铛 呼朋引伴
D.渊搏 姊妹 小心翼翼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士,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6、下列有关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这首词的上下片各有一个领字,上片是“望”,下片是“惜”。
D.不论是上片还是下片,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了一起。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在33篇。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C. “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它在内容上可记人和事,如《桃花源记》,可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可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马说》。
D.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20世纪卓越的气象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知其旨 旨:__________
(2)教然后知困 困:__________
(3)不日进则日退 日:__________
(4)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虽: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给下列句子断句(两处)。
不 幸 而 在 穷 僻 之 域 无 车 马 之 资 犹 当 博 学 审 问
【4】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读这首诗时,可结合语意停顿,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诗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古人尊右卑左,所有把降职称为左迁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偏远艰难,要通过重读传达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
【2】请结合意象扬花、子规的含义,说说你朗读“杨花落尽子规啼”时,整个句子在声音轻重、语速的缓急上,会作何选择?
10、综合性学习。
为迎接“文化遗产日”,提高同学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洛阳某中学八(一)班举办了“我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小明搜集的关于“龙门石窟”的材料,请你帮助他用短语概括出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龙门石窟。(每条不超过7个字)
龙门石窟始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北魏时期人们示尚以瘦为美,所以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而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班级将组织同学们去龙门石窟参观,小华因请假未参加班级游览注意事项说明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游览流程图告诉小花如何进入景区游览。(注意说话要得体,有条理。)
1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12、为了展示《艾青诗选》的阅读成果,班级将举行《艾青诗选》读书分享会,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你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不是艾青创作的一项( )
A.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B.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C.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D.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2】在诗歌朗诵活动中,你选择了艾青的诗歌《毛泽东》,下面是诗歌节选,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语气语调来朗诵?( )
毛泽东在哪儿出现/哪儿就沸腾着鼓掌声——/“人民的领袖”不是一句空虚的颂词/他以对人民的爱博得人民的信仰!
A.沉痛、伤感
B.忧愁、哀婉
C.惆怅、婉转
D.激昂、深情
【3】每位同学需要为一首艾青的诗歌制作推荐卡,请你选择《艾青诗选》中的一首诗歌,撰写推荐理由,完成推荐卡的制作。
【4】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班级同学用“你问我答读经典”的方式阅读《艾青诗选》,请将“我答”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诗歌 | “你问” | “我答” |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 这首诗有较强的韵律感,第一小节押韵的两个字分别是什么?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品读这首诗中的“礁石”意象,你能体会出怎样的象征意义? | (2)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在第④段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本文第③段划线句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挥手
——怀念我的父亲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第一次 | ①______ | 父亲面带微笑,言语深沉 |
第二次 | 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 | ②______ |
第三次 | ③______ | 父亲泪流满面,脚步缓慢 |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两小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父亲为什么会对我的问题“答非所问”。
(2)文中第⑤段和第⑦段都写到父亲送我的时候脚步“慢”下来,试分析两次慢下来的原因。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15、题目:原来,我也很____________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先把题目补充完整,题目横线上可填“能干”、“脆弱”、“受欢迎”等。
(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班级。
(4)字数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