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陇南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冼星海作词,光未然谱曲。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叙写鲁迅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

    C.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该书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把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②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画意。

    ③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渐少,似要引以为戒。

    ④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⑤树木品种又多有特色,如苏州留园原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满种箬竹,各具风貌。

    A.②⑤③④①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③⑤

    D.④⑤③①②

  • 3、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庄子》的特色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B.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但总体来说应该尽可能体现书面化、大众化的特点。

    C.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他的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新疆域》等。

    D.《礼记》,春秋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有河的城市是幸福的。沿着河边的小路漫步,阳光暖暖的柔柔的,绿树、蓝天、碧水,一切美丽而宁静,静得听得见阳光跌落在水面上的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幕低垂,长天云淡,远山若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河堤石阶上坐满了悠闲的人,石子路上不少老人漫步,不时有孩子穿旱冰鞋飞驰而过

    ②一只蝶靓靓地飘过来,翅膀只轻轻地一抖就把阳光划开,抖落了一地的唐风宋韵

    ③华灯初上,滨河一岸灯光,远远近近,深深浅浅,而那波光粼粼的,温婉如玉

    ④野花仿佛一首首精致的小令,浅浅的淡淡的,平平仄仄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③④

  • 5、(名家眼中的人间百态)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哪项说法不完全正确?( )。

    A.师者仁心。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正直坚强、把爱国信念根植于课堂、有生活情趣的乡村老师;让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则是治学严谨、为人诚恳、有着超越国界博大胸怀的君子。

    B.小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备受尊重,感到了内心的满足;杨绛先生以“愧怍”之情回忆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老王淳朴、仁义、善良的品性。

    C.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母亲拖着病躯,用坚强、韧性为瘫痪儿子撑起“好好儿活”的生命信念;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则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了母亲给作者性格、心灵的巨大影响。

    D.契诃夫的《变色龙》像是一面照出社会的镜子,照出民众的丑态:寻求感官刺激,做无聊看客,思想愚昧落后,精神空虚麻木;吴敬梓运用夸张刻画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众邻居前呼后拥等可耻的社会风气,令人啼笑皆非。

  •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叶期萧条冷落的市井风情。

    B.《列子》是一都很有智慧的著作,“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寓言均出于此书。

    C.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所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评价它“史家之能唱,无的之《离骚》”。

  • 7、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B. 这位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十分热心,一贯好为人师,给了青年教师很多的帮助。

    C. 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D. 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注释】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打洞。③资给:资助,供给。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A.衡穿壁引其光        乃: 才

    B.匡衡勤学无烛        而:表转折,却、但是

    C.成大学                  遂:于是

    D.衡乃穿壁引        其:代词,它

    【2】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书映光而读

    A.当求于上流

    B.何陋

    C.水陆草木

    D.一老河兵闻

    【3】给下面句子画停顿(限停2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

    【4】请你写出一个与匡衡一样勤学的古代故事名称。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老病休:因年老多病而离职。

    1赏析诗歌第二联。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kuàng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浑浑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汗,发着馊臭的味儿。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空kuàng______

    (2)文中含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古诗文默写填空

    1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2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4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长飞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6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意欲归隐的语句是:      

    8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结合作品,说说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为什么称徐海东为“红色窑工”。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1)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2)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4)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5)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6)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7)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8)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9)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1作者写柳,为什么一再强调高原环境?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为这株柳树是凭借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壮大的呢?

    2文章第五段具体描写了这株柳树,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赞美了这株柳树什么样的精神?

  •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无人捡拾的柴禾

    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排些葱蒜。一锅和子饭,饭香味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一家几代国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活,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萝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他们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捡柴禾。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得不偏不倚。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的冬季。

    ⑤在捡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得小心翼翼。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箩头就等在门口。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无人捡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村里人说,漫山遍野捡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捡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乘进屋。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许多院落空空的,或者只剩了老人。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捡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捡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光明日报》)

    1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禾”写了哪些场景。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1)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

    (2)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

    4本文标题是“无人捡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捡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捡柴禾”的效果。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而更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阴,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请以“面对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或阐述观点,或抒发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白选。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