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三门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的崛起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伟大复兴不是上天施舍、别人赐予的,责任担当不是表面文章空谈出来的,它们都是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我们广大青年应与时代齐   ,与人民同   ,与祖国共    激情燃烧的火热青春,成就神采飞扬的梦幻青春,为中国昂扬挺立的脊梁注入不竭的青春活力。

    A.步调 努力 进退 抒写

    B.呼吸 奋斗 命运 挥洒

    C.步伐 奋斗 命运 书写

    D.命运 努力 进退 谱写

  • 2、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C.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逑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迤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D.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 3、某校文学社举办“走近《艾青诗选》”的主题活动,请你结合阅读《艾青诗选》的经历,参加这一活动的策划工作。以下是小记者撰写的活动通讯报道,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走近诗人,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的地位。

    ②本次主题活动包含了“走近诗人”和“品读诗行”两个主要环节。

    ③品读诗行,则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艾青诗作中那鲜明的意象和厚重的力量。

    ④进而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人民和土地,铸就更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

    ⑤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更深刻地走进诗人的文字和情感,理解艾青诗歌独有的特点及深沉情感与哲思。

    A.⑤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⑤①③④②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隧道  遗撼  巍峨  皱褶

    B. 巉岩  懈怠  颠簸  敦实

    C. 峰巅  沟壑  陡峭  斑澜

    D. 倾刻  蘸水  旷野  频繁

  • 5、请你选出加点的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A.首(qiào)   (mò)     (pōu)       痛绝(wù)

    B.裁(zònɡ)     责(jié)   (hùi)       锐不可(dānɡ)

    C.侏(rú)       热 (chì)     (qiǎnɡ)   抑扬顿(cuò)

    D.吹(xū)          留(zhì)       热(zào)        振聋发(kuì)

  •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逆转韩国女足夺得冠军,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B.小明同学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值得每位同学学习的。

    C.这件案子案情扑朔迷离,让当大队长的舅舅忙得焦头烂额。

    D.期末考试小明成绩进步明显,班主任王老师盛赞小明是吴下阿蒙

  •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C.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D.“十三五”期间根据总体工作部署,我国将对近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实施异地扶贫搬迁。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 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府君有过   苟:如果

    B.怒少解   俟:等到

    C.援疑   质:询问

    D.主人日再   食:食物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

    A.不知口体奉不若人也

    B.鸣而不能通其意

    C.教为吟哦声

    D.而两狼并驱如故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 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 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5】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吾 母 垂 涕 扑 之 令 跪 读 至 熟 乃 已 未 尝 倦 也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西安5月23日电(记者原韬雄)22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汉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在陕西汉中举行。活动以“深化互信,凝聚共识”为主题,揭晓“信”字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

    据了解,经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和媒体评选推荐,“信”字最终在9个候选汉字中脱颖而出,成为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信”字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指诚实、信用。“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合作共赢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更需要诚实守信,相互信任,增强信心。

    材料二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人。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1】材料一为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18字。

    【2】以上材料均涉及到“诚信”这一话题,请以“诚信”为陈述对象写一句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例句:诚信就像人性的试金石,虚伪的人在它面前原形毕露,善良的人在它面前闪闪发光。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1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_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诗经·子衿》)

    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小石潭不可以长时间停留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2、名著阅读。

    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実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眨眨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选段的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3、阅读《老先生的礼数》,完成下面小题。

    采访老先生们,我常常被他们身上的礼数感动。

    ②比如老画家戴敦邦,每次我离开他家时,他不管在做什么,必定要放下手中事,起身拄着拐杖送我出家门,一直送到楼道口,还要叮嘱儿子把我送出小区到大路上为止。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我想,对我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后辈,何以如此。

    ③溽暑天气,为了作画,他在室内穿着棉袄,走到楼道门口时还是这样一身打扮。来来往往衣着清凉的行人从他身边擦过,更衬得一身冬衣的他与众不同。这是一幅我想永远记在心里的画面,不用一个字,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在大毒日头下的身影。

    ④这,是待客之礼。

    ⑤历史学家陈绛也是这样的。八十八岁高龄的他住在医院病房,我告辞的时候,他执意起身相送。我连忙扶住他胳膊,再三请他留步,他却仰起脸来笑道:“我正好要散散步,不如你陪陪我?”这样一来,倒显得不是他来送我,是我在陪他。

    ⑥纵然如此,老先生们还会说自己做得不到位。陈绛先生说过一个细节:他小时候到外地读初中,一次家书的信封上写了父亲的名讳,下面用“××先生展”。当时,他觉得“展”字比“收”或“启”字新奇。没想到放假回到家里,父亲拿出这个信封对他说:对长辈不能用“展”字,这是不恭敬的,并提醒他日后用字遣词要注意长幼有序。

    ⑦我心里想,现在连手写书信都是稀罕物了,人际交往,整天短信来微信去,张口就是“喂”“哎”“哦”,哪里还用得上体现辈分的称呼呢?大家在群里,直接@一下就算是叫人了。那些尊称与谦辞,曾经是日常交际的常用语,如今却像是少数人才掌握的暗语。但也正因其稀少,言辞之间反而更易于确认说话者的出身。

    ⑧有一次,我去上海闵行区采访一位老年社区志愿者。我说了些恭维他的话,对方立即从座位上欠身,口里连说“不敢不敢”。而在问我情况时,他则一直用“敢烦”和“府上”等词汇。这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后来一问,果然对方是位四十年代的老大学生。和这样的老先生说话,我自己也不敢怠慢。语境形成的气场,就仿佛有只手推着我似的,让我脊背挺直,整个人都因肃然起敬而变得像样起来。

    ⑨他们让我想起我的祖父。在我幼时,他将我抱在膝上,手把手教我:“问人姓名说贵姓,说到自己用鄙人。赞美别人用高见,无暇陪客说失陪……”但这些用词,到我父母那一代,使用率就很低了;而到我们这代,更是远逝得不见踪影。一次一位老先生称呼我为“世讲”,我竟然疑心他是不善用电子设备而打错了字。后来一查,我才惭愧地意识到,原来这是老派人对朋友后辈的称呼。

    ⑩究竟是什么使这些本该世代因袭的礼数难以为继?一方面,时代和社交方式的变化、外来语以及网络词汇的冲击,让许多古雅的作派形同古董,很难在现实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另一方面,时下人们显然更乐意“炫”和“秀”,仿佛刷存在感和博人眼球才是应有的姿态,而谦恭自抑反倒显得落伍。但坚守礼数的老派人,却以时刻自省的谦恭气度提醒喧闹的人们,不要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要记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

    懂得礼数,就像见过钧窑茶具的人,即便在使用塑料杯子时也知道,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老先生的礼数”具体表现在哪几件事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有时我走出很远,回头一看,发现他竟然还站在楼道大门前,犹自微微摇手目送。

    【4】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语境形成的气场,就仿佛有只手推着我似的,让我脊背挺直,整个人都因肃然起敬而变得像样起来。

    【5】结合全文,说说结尾段中“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含义。

    ①从自我的角度:

    ②对他人的角度: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燕子飞舞,蜻蜓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所有人身上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⑦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⑧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村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⑨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疬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堕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⑩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蜀塘,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窦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注①田畈(fàn):田地。②禺(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结合文章,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季节

    村人活动

    池塘

    妇女浣纱洗衣

    如梦如幻,青蛙鸣春

    孩子玩水,农人(1)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农人感叹水凉

    吐故纳新,洁净如初

    村人(3)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作者是按照____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的特点,再写如今池塘_________的破败,这是采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⑧段在结构上发挥了哪些作用?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燕子飞舞,蜻蜓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5】从全文来看,文章⑩⑪⑫段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八、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按要求作文

    请以“遥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中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名著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
八、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