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确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打开一番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的危险。
②在成长路上,总会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我们时常会迷惘,不知道下步该怎么办。
③当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焦虑,缓解痛苦,启迪智慧,找寻答案。
④只有学习,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⑤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A.②③⑤④①
B.⑤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⑤④
D.⑤①③②④
2、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豢养(huàn) 桑梓(zǐ) 宽宥(yǒu)
B.蜷伏(quán) 星宿(sù) 麾下(huī)
C.娉婷(pīnɡ) 诡谲(jué) 拘泥(nì)
D.迁徒(xǐ) 龟裂(jūn) 强词夺理(qiǎnɡ)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回延安》作者贺敬之,山东枣庄人。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
C.《安塞腰鼓》是一篇激情澎湃的散文。作者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灯笼》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本文是一篇有着浓厚文化内涵的小说,从不同方面表现灯笼的意义,行文风格自由随意。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_________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⑤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A. ③⑤①②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①⑤③②④ D. ③⑤④①②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niàng) 秕谷(bǐ) 蝉蜕(duì) 盔甲(kuī)
B.菜畦(wā) 仿膳(shàn) 静谧(mì) 锡箔(bó)
C.匿笑(nì) 油蛉(líng) 莅临(lì) 黄晕(yūn)
D.吝啬(lìn) 倜傥(tǎng) 确凿(záo) 欹斜(qī)
7、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窠(kē)巢 发髻(jì) 彩棱(líng)镜 淅淅(xī)沥沥
B. 池畦(qí) 屋檐(yán) 诀(jué)别 倾(qīng)盆大雨
C. 莅(lì)临 应和(hè) 澄( chéng)清 咄咄(duò)逼人
D. 酝酿(1iàng) 粗犷( guǎng) 吝啬(sè) 山岛竦峙(zhì)
8、比较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饮少辄醉
(2)射者中,弈者胜
(3)欧阳修初谪滁山
(4)太守谓谁
【2】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而不知人之乐/广起,夺而杀尉
B. 颓然乎其间者/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C. 醉翁之意不在酒/渔人甚异之
D. 庐陵欧阳修也/南冥者,天池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
【5】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9、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结合“澹澹”和“竦峙”两个词语,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盲盒,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盲”。同样的包装里装着不同的玩偶手办,盒身上通常有整个系列的玩偶造型图片,但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
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些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盲盒具有收藏性、设计性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审美需要,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渐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选自“艾媒网”)
【材料三】
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这种行为其实是“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其本质也就是从众心理。因此,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选自《半月谈》,有改动)
【材料四】
许多盲盒的隐藏款出现的概率为1/72、1/144。有些人花了5000—7000元,就为了买一个隐藏款直接买了一箱,一箱里才可能出一个隐藏款。就像买彩票一样,在赌博心理作用下,玩家们会不断尝试。赌输了,心有不甘可能继续开下一个盒子;赌赢了,极大的满足感和炫耀心理,也可能会驱使玩家继续开盒。
盲目消费属于刺激消费者赌徒心理的产物。一方面,中小学生购买盲盒的确能得到抽奖一般的快感;可另一方面,盲目消费让青少年沉沦迷失。为追逐一时体验,无上限地盲目消费,甚至导致追逐攀比,无意间会助长青少年群体的奢靡之风。这对中小学生形成成熟、稳健、务实的消费观极为不利。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盲盒定价适中,且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所以盲盒一出世就受到所有年轻人喜爱。
B.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需要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
C.盲盒隐藏款出现的概率是1/72、1/144,如果买一箱盲盒里面一定能出现一个隐藏款。
D.就像买彩票一样,盲盒玩家们在赌博心理作用下会不断尝试,输赢都可能继续开盒。
【2】你的同桌小语不理解材料三“羊群效应”这一概念,请你结合材料二、三,为他作个通俗的解释。
【3】近年来,盲盒正逐渐成为青少年消费中热度较高的产品,而关于盲盒的争议不断。九(1)班召开班会,就“购买盲盒是不是非理性消费”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材料二、四补全下面发言。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认为是非理性消费,从购买的原因看主要包括(1)______等,这些原因都说明购买盲盒是非理性消费。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不赞同。从数据来看,购买盲盒有近半数是因为(2)______等正面原因,非理性消费因素所占比例并不高。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认为是不是非理性消费,需要辩证来看。如果是出于需求适当购买,而不是(3)_____,也无可厚非。
主持人:三个小组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理有据。盲盒虽然热度较高,但希望同学们都能按需购买、理智购买,形成成熟、稳健、务实的消费观。
11、课内外阅读积累
1._____ _____,儿女共沾巾。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 _ 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4.好朋友分别,彼此依依不舍,你可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他。
5. ,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出阳关无故人。
6.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
7.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 , ”。
12、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至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风眼,仔细看知之……笑道:“是这猢狲了! 他今又在那里哄我……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文段选自《西游记》,作者是__________,文中的“真君”是__________,他辨识出悟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这段选文体现了悟空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 灯
①裴先生教我的时候,已经五十多了,膝下似无儿女,常年穿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冬天裹条黑色的围巾。布鞋白袜,走路慢腾腾,很轻,总像在思考什么问题。苍白的脸上架了一副黑框眼睛,不怎么爱笑,颇有些落拓书生的样子。
②裴先生早年毕业于名校,他那时教两个班的语文,最喜欢两个大文人:苏东坡和鲁迅。上课时,讲着讲着,就讲到东坡居士和迅哥儿那里去了。对于东坡,裴先生是引为知己的,课上经常为他鸣不平,颇有些“独夜有知己,论心无故人”之感。对于鲁迅,他极为敬仰,引用的时候,一字不漏,可见平时读得烂熟。久而久之,我也爱看鲁迅,半懂不懂地读《呐喊》《彷徨》。
③裴先生是城里人,他的普通话极标准、流利,没有一点点方言的尾子。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这些乡下的少年佩服不已了。
④总之,裴先生就是与其他老师不太一样。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似乎还有些风度翩翩的感觉,这感觉,说不上来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我心中,就是觉得他与众不同。
⑤我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语文课。
⑥记得裴先生第一次布置我们写作文,写家乡的树,我就写了柿子树。文章的构思模仿鲁迅的《秋夜》,开头便是:“我家屋前有一棵柿子树,还有一棵也是柿子树……”,如此等等。隔了一天,作文批改发下来了,我先小心翼翼打开,想看看究竟得了多少分。要知道,在裴先生任教之前,我的作文总在班上排名第一。
⑦而这次,我只看见一个刺眼的“58”分,我不敢相信,但红笔写的分数,像块图章那样印在那里,赫然在目,确凿无疑。那是我自从上学写作文以来,绝无仅有的分数。那个博学而有风度的裴先生,那个说普通话曼妙地像蝴蝶飞舞的裴先生,竟这样无声地给我了一巴掌。我的脸腾地一下子很烫,心仿佛跳到了嗓子眼。整整一堂语文课,裴先生像往常那样讲得抑扬顿挫,也许,比以前讲得还要好,他似乎又提到了“痛打落水狗”的鲁迅,因“乌台诗案”下狱的苏东坡……我恍恍惚惚,挨过了漫长的一课。
⑧放学后,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拿着作文本,硬着头皮敲开了裴先生宿舍的门。那是一间低矮的平房,门前搭了一个花坛,里面种了一排凤仙花,还有金鱼草。旁边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果实熟了,高处无人采摘,上面停了几只啄食的鸟雀。
⑨裴先生听我结结巴巴说明了来意,却不做声,只见他拿出上衣口袋挂着的钢笔,转身在旁边的纸上写了一个题目,用中指敲敲那几个字,然后点点头,盯着我。我立刻明白了,他要我现场重写一篇。我又羞又气,觉得自取其辱,但急中生智,打好提纲之后,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 写完天已向晚,夕光从西边流进来,照在裴先生冷冷的脸上。他依旧不说话,却从窗前的方几上拿了一只火红的柿子递给我。我拿了,头也不回一直走,快到家时,才发现手上还捏着软软的柿子。柿子已经裂开了,手上全是汁水,我心头顿起无名火,一气之下,将那柿子扔得老远。
⑩第二天语文课,我故意迟到了一会儿,及至推进门去,先吃了一惊,裴先生早已站在讲台前,他通常会稍晚到的。我低着头,故意不去看他。想不到,耳边忽然传来他那抑扬顿挫的嗓音,他喊住我,我以为又要挨批了,但也不再紧张,慢慢镇定下来。想不到,他很平静地说了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话。“在上课之前,先说明一件事,上次布置了一篇文章让大家回去做,这位同学的文章,我在批阅时以为是抄袭哪本书上的,所以给了不及格的分数,后来这位同学主动来找我,我当场命题,让他重写了一篇,待我仔细读了第二篇后,方才知道错怪了他,为此我向他道歉!”
⑪说完,他竟对我作了一揖,那是我生平唯一的一次接受这样的古礼。接着,他将我那篇文章在班上当场朗读起来,读得声情并茂。我恨不得将头埋到书桌里。同窗轻轻碰了我一下,我不知道是因为心情激动还是没坐稳,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顺带把桌上堆得高高的书本全拉了下来……
⑫那次误会之后,我却因祸得福,得以经常出入裴先生的宿舍,在他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学校板报上,有时还被作为范文贴在橱窗里。每每在天黑无人之时,我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心满意足地走回去。毕业后,我总记得裴先生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临别时的嘱咐,“人不吃饭会饿得慌,人不读书会浮得很!”
⑬离开学堂后,与裴先生联系并不多,但常常午夜梦回,想起他上课时,原本平静的神情瞬间被点亮的样子,他目光炯炯有神,像是要穿透窄小的教室,走到极远的地方去。
⑭工作以来,我一直保持着读书写作的习惯,这都是受裴先生影响。我常想起裴先生那堆满书的宿舍。他其实并不藏书,只是热爱读书,而且愿意借给我们读。很多书上,都有他用铅笔写下的批注,不用说,这些书他都精读过。有的书,他还会在扉页写上一整页的读后感。我日后也养成了裴先生的读书习惯,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
【1】你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传灯”的深刻含义?
【2】文中的裴先生有什么特点?
【3】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个博学而有风度的裴先生,那个说普通话曼妙地像蝴蝶飞舞的裴先生,竟这样无声地给我了一巴掌。(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同窗轻轻碰了我一下,我不知道是因为心情激动还是没坐稳,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顺带把桌上堆得高高的书本全拉了下来……(“跌倒在地”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4】文章结尾说:“这都是受裴先生的影响。”结合全文,说说“我”从裴先生身上受到哪些影响?
【5】文中“我”因与裴先生的一次误会而从中得福。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误会,那么文中“我”和裴先生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爱的晴空
吴静
①傍晚,冷雨。
②厨房里,油烟机嗡嗡地轰鸣,我站在灶台旁,拿铲子小心翼翼地轻轻翻动锅里的鱼。煎好鱼,倒好酱油、料酒等调料,再把老姜、红椒、土豆一样样切成丝。鱼汤在锅里咕噜咕噜地冒着泡,这是为女儿准备的明天的午饭。每天下班后我都第一时间赶回家,热好饭菜再拿保温桶装着送去学校。她读初二,学习任务不轻,送饭也是为了节约时间,让她中午好好把功课复习复习……
③手机叮叮地响了,我把两手胡乱往围裙上揩了两下,赶紧接通了,是妈妈打来的。“静静啊!今天可去药店买药了啊?”我一脸茫然,“妈,什么药?”“啊?利胆片啊!你这孩子……”妈妈的语气里显然带着几分责备。
④我这才想起来,几日前单位组织体检,B超检查诊断我有慢性胆囊炎,正巧妈妈打电话来,我就把这事随口告诉她了。随后,她发了好几条微信,都是叮嘱我要及时吃药、吃什么药之类的话,后来我因为要赶回去上班,也忘了回复。
⑤要不是这通电话,买药的事我早忘到九霄云外了。但我不想惹妈妈生气,只能硬着头皮敷衍她几句。“买了买了!您放心吧!妈,我做饭呢,先挂了啊!”还没等她开口,我赶紧抢先把电话挂了,避免了一通没完没了的唠叨。
⑥雨水打湿了初上的华灯,有些幽暗也有些寒凉。油锅热了,我把姜丝、红椒、土豆丝倒进锅里煸炒,这是女儿最爱吃的红椒土豆丝,想着她明天中午打开保温桶快乐满足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欣慰。手机又响起来了,我正忙着颠勺,扭头看了一眼手机,又是妈妈打来的。“你自己的身体,自己要注意啊!这两天下雨天冷,多穿一点,小毛病别不当一回事儿……”我只想把手里的活赶紧忙完,颇不耐烦,“妈,妈!我知道了!明天我就去买!”
⑦锅里的土豆丝已经快糊了,电话那头的声音还在喋喋不休,“你要没时间,我明天给你把药买好送去学校行吗?我知道哪一种药好……”我有些恼火,冲着电话大声嚷嚷:“哎呀,妈,你烦不烦啊,叨叨个没完,我的菜都烧糊了……”我“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听筒里妈妈的声音消失了,空气里一阵可怕的沉寂。窗外的冷雨重重地敲打着玻璃,我为自己刚才的态度懊悔起来。
⑧我的母亲,曾经也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子;可这些年,她一改年轻时的脾气,变得愈发温和宽容。她老了,再也不像从前那么果敢精明,她好忘事儿,又爱唠叨,最怕闲在家里的她,如今却除了家,哪儿也不想去……
⑨我和母亲生活在一座小城,距离只十几里路,车程不过二十分钟,可开学至今,我为了自己的女儿终日奔波忙碌,竟已有两三个月没有回家去看望她,可她总是挂念着我,挂念着我的孩子。
⑩这个细雨飘飞的冬夜,我犯了难以原谅的错误,我忽略了电话那头妈妈小心的猜测、忐忑的探寻,无视她殷切的叮嘱、细心的关怀,我践踏了一颗母亲柔软、慈爱的心!
⑪我的心又一阵难过,想起了那个炎热的苦夏,我因病要做一场不小的手术。手里攥着大大小小的缴费单、化验单,在医院跑上跑下的那个人,是我的母亲。手术室的过道中,我害怕地紧闭着眼睛,像一只无助的猫,胆怯地蜷缩在椅子上,脑子里一片混沌。
⑫耳边传来一阵熟悉的气息,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为我办理好了一切,急切地奔到我的身旁,用粗糙、满是皱纹的手握着我的臂膊。我把头靠在她的腹部,听到了柔软而衰老的身躯里心脏的跳动;我卸下了所有的伪装和坚强,像个孩子似地肆意地流泪……
⑬人生路上常常会猝不及防地遭遇一场大雨,每一位母亲都会用慈爱、关怀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遮住风雨,把阳光留给儿女。在爱的庇护下,我们才有勇气,储存好生活的温存,继续走下去。
⑭我拿起手机,忙音之后,耳畔又一次响起那熟悉而温暖的声音,我眼睛一热,“妈,我明天回家看您……”
(选自《潮州日报》,有删改)
【1】梳理“我”几次接电话前后的态度、情绪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敷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为什么要多处写冷雨?
【3】选文反复描写“我”炒菜的情形,有何作用?
【4】请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母亲以最快的速度为我办理好了一切,急切地奔到我的身旁,用粗糙、满是皱纹的手握着我的臂膊。(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
②人生路上常常会猝不及防地遭遇一场大雨,每一位母亲都会用慈爱、关怀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遮住风雨,把阳光留给儿女。(从修辞的角度)
【5】假如你是文中那个读初二的女儿,读完本文后,请你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不少于50字)
15、请以“储存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透漏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