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9年,“99巴黎·中国文化周”在法国巴黎举办。文化周的重点是由科技成就、中医药教育、当代陶瓷艺术、京剧服饰、传统手工艺等10个专题展览组成的大型综合展览。整个文化周期间参加活动的总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这一活动( )
A.增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信
B.体现了全方位外交的理念
C.掀起了中欧新一轮次建交高潮
D.推动了多边外交不断深化
2、唐朝百姓热衷于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而契约本身也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系统整体,包含契首、正文和尾部三个部分。契首确定了契约的性质和种类,正文是契约的核心,对标的物、对价、权利义务和效力担保都要明确规定,尾部标明了立契时间。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契约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B.政府严厉打击借贷行为
C.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3、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行“政党分肥制”;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文官制度;1987年美国颁布“文官改革法案”,文官呈现政治化倾向。这些变化( )
A.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国家管理效能
C.消除了官僚腐败现象
D.规范了联邦政府职能
4、宋朝的城市中出现了比较发达的劳动力市场,“邛州村民日趋成都府小东郭桥上卖工,凡有钱者,皆可雇其充使令担负也”“汴京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这说明宋代( )
A.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B.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农业劳动力受到保护
D.商业时空限制已打破
5、据英国学者安东尼·霍尔统计:1835~1870年,英国兰开郡各主要城市市政委员会成员中,棉纺织业工厂主是最大的职业群体,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其他行业的工厂主,则比例将提高到略低于二分之一;农业利益的代表则比例小得多。这一现象反映英国( )
A.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
B.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
C.政治变革顺应工业化要求
D.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
6、唐朝的法令规定:“诸道士、女冠、僧、尼,州县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腊、学业,随处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其身死及数有增减者,每年录名及增减因由,状申祠部,具入帐。”此举旨在( )
A.限制寺院僧侣数量
B.防止国家赋役流失
C.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D.抑制地方豪强膨胀
7、“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其法律制度的核心,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从而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以禁止法官的‘造法’行为,故有‘法官是制定法仆从’一说。”下列法律文件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法国民法典》
B.《权利法案》
C.《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日耳曼法》
8、下列选项中,属于遵义会议内容的是( )
A.改组中央领导机构
B.政治局常委会张闻天总负责
C.三人小组负责军事
D.制定了四渡赤水北上的战术
9、1847年,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广受赞誉,女主人公简·爱对其爱慕的贵族罗切斯特说:“你以为我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简·爱的心声折射出( )
A.英国贵族政治日趋衰落
B.宗教观念影响世俗生活
C.启蒙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D.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10、如表为1941年年底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委各级干部成分情况统计表。这一干部成分构成 ( )
| 地主 | 富农 | 中农 | 贫农 | 其他 |
县长 | 4.3% | 26.1% | 39.2% | 13.3% | 17.1% |
县科长、干事 | 8.1% | 28.6% | 31.9% | 26.2% | 5.2% |
区长 | 4.4% | 23.6% | 42,7% | 25% | 4.3%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体现了全国联合抗战必胜的信念
C.有利于消除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
D.适应了中国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11、如图为莫高窟23窟的盛唐时期壁画《雨中耕作图》。这可用于解释( )
A.曲辕犁成为当地的主要耕作工具
B.丝绸之路加强东西方的经贸往来
C.农耕文明扩展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D.国家大一统助推民族关系的交融
12、有人认为,110多年前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打落了亚洲的第一个皇冠,为中国的发展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B.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建立了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13、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14、1924年1月31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公布,孙中山在该宣言中强调:“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
A.孙中山对列强仍抱有幻想
B.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C.明确提出反帝斗争的目标
D.国民政府开始改订新约
15、1975年,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酒像石上有一幅“养老图”,画中老者手持皇帝专门赐给高龄老人的鸠杖(如图)。1981年,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王杖诏令册》竹简26枚,记载了汉宣帝时期的尊老法典。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汉代( )
A.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
B.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C.家给人足的小康生活
D.整齐划一的法治氛围
16、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意味着混乱冲动,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好。他们提出上述观点的原因是
A.雅典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B.雅典城邦公民道德丧失
C.直接民主不利于城邦发展
D.雅典民主阻碍了哲学发展
17、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被发明出来,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业革新与工业革新之间的关系
B.手工工场和工厂制之间的关系
C.殖民扩张与价格革命之间的关系
D.新航路与商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18、北宋前期,法律规定“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至仁宗天圣五年,宋廷颁布新规:“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这反映出宋代( )
A.土地兼并严重
B.租佃关系获得发展
C.政府对社会控制强化
D.区域间人口流动受限
19、1925年,马寅初在演讲中说道,“各省往来,几若异国,故(上海)规元不能通用于汉口,(汉门)洋例不能通用于上海”,“天津不用锭,北京不用宝”。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
B.发行法币的重要性
C.各省之间竞争激烈
D.中国被列强所瓜分
20、从下表中,可以看出这阶段( )
阿根廷1980、1991、2002年全国经济及阶级阶层结构统计
类别 | 按经济活动种类计算的生产总值占比的统计 | 全国城市社会结构:按社会阶级和阶层划分的分布情况 | |||||
年份 | 农业、狩猎、林业、渔业 | 工业 | 服务业 | 上层阶级 | 中产阶级 | 工人阶级 | 边缘阶层 |
1980 | 5.96 | 38.14 | 55.96 | 0.9 | 47.4 | 40.2 | 11.5 |
1991 | 6.35 | 30.13 | 63.52 | 1.3 | 38.4 | 43.4 | 16.9 |
2001 | 4.45 | 24.93 | 70.61 | 0.4 | 38.2 | 41.4 | 20.2 |
注:数据来源于【阿根廷】古斯塔沃·恩里克·朵茶屎,
张的展译《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与社会转型(1975 ~ 2002)》
A.阿根廷面临着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阿根廷融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C.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21、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进行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如下:
年份 | 1915 | 1916 | 1917 | 1918 | 1919 | 1920 | 1921 | 合计 |
数量 | 150 | 55 | 34 | 51 | 39 | 40 | 22 | 391 |
由此可见( )
A.北洋政府实现了从人治到注重“法治”的变化
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潮
C.北洋政府做到了“依法行事”的目的
D.这是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幌子
22、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23、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24、1929年,苏联石油开采企业基本完成了用美国旋转钻井代替本国冲击钻井的过程,生产成本、故障、损耗率都明显降低,巴库油田的(美国旋转钻井)使用率是86.7%,格罗兹尼是73.2%,苏联的开采效率由此大幅度提高。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工业化建设受新经济政策影响
C.尝试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D.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6、隋唐时期创立的________,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是________,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27、科举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 )
28、基础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速公路里程居__________。世界港口吞吐量前十位里面中国占有七席;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天眼都显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讯技术实现了5G引领跨越;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________________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29、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冷战的发展
(1)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________,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________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________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30、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________的重要标志。
31、全方位外交布局:遵循________理念,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________环境,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32、________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________进攻下,________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3、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________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________,定都________,后来改国号为辽。
(3)统治(因俗而治)①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________,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4)与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4、中国古代风俗画是指以 ______________为绘画的内容(如《清明上河图》、______________等)
35、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哪些新兴力量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标志是什么?
(2)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请从贸易和金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3)当今信息技术深入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请回答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哪国?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4)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请你谈谈如何对待文化的多元化?
36、“八字”方针提出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7、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38、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的表现有哪些?
39、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