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纪的现代战争使军事家们认识到,过去单纯以计算有多少装甲师、航空舰队、航母战斗群来衡量军事能力的做法已经过时,一些无形的力量,如计算机能力、通信容量和可靠性、实时侦察能力等,也应该被计算在内。“军事家们”认识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灾难性后果
B.现代科技决定战争的成败
C.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2022年以来,“全球南方”的概念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一般认为,“全球南方”通常泛指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在地理范围上大多位于南半球)。中国是“全球南方”的成员,愿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 )
A.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B.各国强调发展道路一致性
C.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增强
D.发达国家履行了援助承诺
3、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4、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西方各国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某些西方学者把这种变化称为政府从“消极防卫职能”向“积极发展职能”的转变。这一转变( )
A.全面提升了官员的执政素养
B.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推动力
D.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能提高
5、20世纪初,《安徽俗话报》认为“一国的矿产若落在外国手里,那一国的死命,便也握在外人掌中。……那时全国的人,只有供他奔走,仰他鼻息了。万世子孙,那有翻身的日子呢。”所以在《安徽俗话报》看来,中国失去了矿产的利权,便是一种已经灭亡的现象了。这一认识( )
A.反映出民族意识的萌发
B.深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C.推动了保路运动的兴起
D.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变化
6、鲁迅曾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几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家。”对这一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文学革命论的提倡
C.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7、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B.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
D.元朝王祯编订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
9、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
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
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
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10、在古希腊建筑中,多立克柱子象征男性,爱奥尼式柱子象征女性。这种艺术追求贯彻在柱式风格的推敲中,多立克刚毅雄伟,而爱奥尼柔和端丽。这反映出古希腊( )
A.将神话故事人性化
B.科技文化繁荣发达
C.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D.建筑凸显人文精神
11、1215年,贵族、教会、市民与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1265年,贵族集团首领孟德福召集全国性会议反对国王亨利。1295年,国王爱德华为筹集军费召开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据此可知,13世纪的英国( )
A.贵族阶层主导民主政治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政治妥协实现社会转型
D.初具宪政制度的基础
12、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设想在全国范围内,要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逐步把它纳入国家的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轨道。此后开展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3、1953年,考古学者在山西汾河两岸发现了多个地点遗址组成的遗址群。次年进行的集中发掘共发现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14个,获得2005件石制品、28种哺乳动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下列与该遗址群发展水平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陶寺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14、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美国
15、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6、从14世纪末开始,葡萄牙的探险发现船队不断沿着西非海岸线向南航行。每到一地,葡萄牙船队就会向当地人搜集那里的情报尤其是航海路线,也会不断与当地进行商贸活动,将满载西非黄金和奴隶的船只运回葡萄牙。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葡萄牙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标志着欧洲价格革命在局部地区爆发
C.使东方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
D.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一定条件
17、“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食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决然不同之点。”材料意在强调郡县制的设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消除了宗法观念
D.推动了经济发展
18、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19、梁启超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说明甲午一战 ( )
A.引发边疆危机出现
B.导致国际格局变化
C.推动洋务运动实施
D.激发民族意识觉醒
20、农业生产伊始,妇女们用手拉犁,但当耕地扩大时,她们就驯养了兽来拉犁。这就促进了男子从事的畜牧业的发展。后来男子照顾耕畜,转而从事犁地、播种。女子逐渐转向只管次要的经济事务,如制作食物、做衣服等。材料意在说明( )
A.食物生产改变了男女分工
B.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出现
C.生产力发展促使阶级分化
D.农业先于畜牧业而产生
21、西周通过分封制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周天子不仅要统一制度与政令,还要统一历法和生产活动。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施( )
A.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
B.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C.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D.解决了国家分裂问题
2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 )
A.商鞅变法符合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
B.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D.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23、戊戌政变后,与康有为、梁启超联系紧密的张荫桓被捕入狱,押解戍边途中路经直隶省城保定,观者万数,咸呼日:“此老如此形容,富贵已极,犹不知足,尚妄思作皇帝耶?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
D.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24、1940年, “三三制”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我们要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 “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突出体现了( )
A.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
B.抗日根据地政权的联合性
C.国共合作协调抗日的精神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必要性
25、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下列选项对上述两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26、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7、就“儒学的演变及其传播”的主题,将下列关键史实与其相应时间配伍。(将代表相应时间段的字母填入括号中)
①儒学初创的源头( )②孔孟之道( )③辐射日本( )④经学( )⑤理学( )
28、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29、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们是怎样加强周边民族管理的?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________法”,另一方面“因其________而________其人”,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政策。
(2)周边民族管理
①对________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后改为________院
②在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
③东南,设立________巡检司,管理澎湖屿与琉球
30、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________”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1、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32、多极力量的成长
多极力量 | 表现 | 影响 |
西方阵营 | 西欧:_______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_______ ”的追求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
社会主 义阵营 |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_______ 的破裂 |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
中国的 发展 | 拥有“_______”、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
第三世界 的兴起 |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_______ ”。 ②不结盟运动 | 是发展中国家以_______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
33、台湾:荷兰占据了______________
34、________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________》
35、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的丝织品,曾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远销到古罗马。罗马帝国的哪一法律体系也涉及规范和调整贸易?
(2)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概括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世界历史背景。
(3)近代英国曾掌握海上霸权。19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贸易遍及全球的根源是什么?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初期,哪一国际贸易组织因时而生?该组织呈现出哪些特征?
(4)“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和周边国家共创机遇、共同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互利共赢。概括“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
3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37、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代表是哪些?
38、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具有怎样的特征?
39、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表现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