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为某学者转录元至正田宅交易文书,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晋江县蒲阿友卖山地帐 晋江县三十七都东塘头住人蒲阿友,祖有山地一所,坐落本处,我种果木。今因阙银用度,抽出西畔山地,经官告据出卖。为无房亲,立帐尽卖山邻,愿者酬价,不愿者批退。今恐无凭,立此帐目一纸为照者。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日 立帐人蒲阿友 不愿买山邻曾大潘大 |
A.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B.契约制度折射礼法观念
C.地权交易规范有序
D.白银正式成为主要货币
2、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
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3、清乾隆七年,贵州学使邹一桂上书请求将贵州地区混乱的“谷种”度量(当地土地丈量方式)转为统一的土地丈量,但御史却不赞同,认为贵州地区地形独特,丈量工程大,会影响农民劳作时间和粮食收成,最终朝廷认可了御史的主张。由此可推知,这一论争( )
A.表明官场忌惮越权行为
B.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政治政策的灵活务实
4、由于多年战争及欧洲国家兑换黄金,到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60%。1973年,欧美爆发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这导致了
A.美国失去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B.美元被欧元取代
C.美国寻找新的美元挂钩标的
D.尼克松总统下台
5、1887年,厦门港茶叶对外贸易量为9万担;1901年贸易量为7000多担,约为1887年贸易量的8%。在此期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除在1891年出现短暂上升外,均呈现颓废态势;1888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中国。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说明中国社会环境动荡
B.折射出近代生产方式发展较慢
C.源于通商口岸大量开放
D.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6、在雅典,军政大权由十将军委员会掌握,将军通过竞选产生,没有薪金;公民大会每十天召开一次,参加大会的公民每天得到的津贴仅够一人一天的伙食费。这一现象反映雅典民主政治( )
A.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发言权
B.降低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C.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D.在程序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7、有学者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群体,“他们都是由皇帝特恩钦点,可以出入于内廷,几乎天天都得见‘天颜'、聆听‘纶音刀',与皇帝商讨政务,备受皇帝的宠信和重用,以致人人侧目”。这一群体是( )
A.枢密使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总督
8、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9、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10、清代,无论是买地、租房、雇工、合伙、婚娶、借贷等都以契约作为凭证,确立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雍正、乾隆时期,既有官版契纸,也有民间手写契纸,如双方发生争讼,要出具契纸作为凭证。加盖官印的“红契”比未盖官印的“白契”的法律效力要大。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清朝专制主义发展促进了契约的发展
B.清朝契约形式较前朝有了较大发展
C.契纸凭证说明法治理念得到社会认可
D.契约的发展推动清朝的近代化转型
11、下表是鸦片战争后社会生活变迁的几个片段。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
时期 | 状况 |
19世纪50年代 | 花园弄(现南京东路)路面铺筑用煤渣和碎石混合 |
19世纪60年代初 | 大型城市用花岗石碎片和黄沙混合,不久便以砖头作基础,用圆卵石作路面 |
1897年 | 工部局分别从英国等处获得有关木块路面和柏油路面铺筑技术 |
1906年 | 江西路以东的南京路上铺筑了第一条澳大利亚铁藜木路面 |
A.交通建设呈现多样化
B.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C.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
D.新型城市经济功能突出
12、公元前148年后,伴随着对马其顿的征服及当地行省的建立,罗马建立了第一条从都城通向意大利本土之外的大道,即号称“东方大道”的埃格纳提亚大道。这条道路的修建( )
A.加速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瓦解
B.加强了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
C.推动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
D.体现了罗马交通的政治军事意义
13、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的文官制度相比,一个显著特征是不搞政治中立。这一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的国际地位
B.中国的政治体制
C.中国的经济实力
D.中国的国家性质
14、1875年,左宗棠提出收复被俄国控制的新疆地区。在早期筹措军饷的过程中,他不得不与各省督抚协商,并主要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加以催解;中央虽也有介入,但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晚清( )
A.海防官员占据优势
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新疆地位有所削弱
D.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15、如表所示是明初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服役规定(部分)。这些规定( )
时段 | 政府的服役规定 | |
明太祖时期 | 轮班匠人以三年为限,轮番到京城“(听工部安排)输作三月” | 除服役三个月外,其余时间不再服役,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劳动 |
明成祖时期 | 住坐匠人就地服役,每月为官府服务十天 | 外地匠人不必长途跋涉来京;每月服役外的时间,可自由生产手工业品出售 |
A.保证了工匠技艺传承
B.体现了劳动方式的改进
C.适应了商品经济要求
D.弘扬了勤劳致富的理念
16、某同学为设计一份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备好了以下素材(见图)。
下列与这一主题相符的史实是( )
A.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B.分设刺史到13州部
C.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D.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17、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来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这一措施的推行( )
A.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C.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消弭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19、有学者根据报刊收入的主要来源,将报刊分为广告主导型(广告收入超过刊物总收入的50%)和发行主导型(报刊销售收入超过刊物总收入的50%)两大类。如表为1879-1929年间美国广告收入占报刊总收入的演变情况。这反映了美国当时( )
年份 | 美国的报纸与期刊广告收入占报刊总收入之比(%) |
1879 | 44 |
1889 | 49.6 |
1899 | 54.5 |
1909 | 60 |
1919 | 65.5 |
1929 | 70.9 |
A.报刊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版面
B.广告主导型报刊兴起引领传媒潮流
C.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报刊转型
D.发行主导型报刊逐渐萎缩退出市场
20、隋文帝在位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新规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使用外地人。隋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
A.抑制地方官员贪腐行为
B.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革除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D.防止豪强干预地方政事
21、除北京同文馆外,1863年清政府开办上海同文馆,1864年开办广东同文馆,目的仍是满足中外交涉的翻译之需,以学习外语为主,开设西学课程,教授英、法等国语言文字,后来又分别增设东文馆、普(德)文馆。这说明( )
A.晚清士大夫思想开始觉醒
B.近代外交理念已经确立
C.清政府主动接触西方世界
D.新旧理念冲突不断加剧
22、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摘录:“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应是( )
A.西汉的农业
B.宋朝的市镇经济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2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陆续开设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这些学堂的开设( )
A.得益于国防建设投入
B.采用了官督商办的体制
C.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
D.拓展了与海外市场联系
24、这地区有方便的水陆交通,是通往四方的大十字路口:往北,可以进入高加索;往西,可以通往中欧,可以到伊朗和印度;往南则是阿拉伯半岛( )
①从1到9的数字 ②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⑧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④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5、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_______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6、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难民的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________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________的独特群体。
地区
(1)二战前: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________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________等地区。
难民的救助
(1)原因: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________,处境十分艰难。
(2)目的:保护难民的________。
(3)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________,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________》,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________》,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________”,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________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27、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外传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______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_______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___的到来。
④印刷术: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_______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的传播
①16—18世纪,____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____、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____和建筑成为风尚。
28、统治
(1)实行____统治,推行____制,发展____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____,造成后者大量死亡。为弥补____不足,发展起罪恶的____贸易。
(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____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____的发展。
29、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民国时期
(1)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货币政策延续了清朝的传统,以________为法定货币。
(2)币制改革
法币 |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_改革,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________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________收为国有 |
金圆券与银圆券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于1948年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________。金圆券的贬值速度比法币更快,各地纷纷拒用金圆券,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于是,国民政府又发行________,仍以失败告终 |
(3)人民币:华北人民政府于________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________,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30、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壮大,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①丰岛战役: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________战役:邓世昌、林永升英勇奋战最终牺牲,北洋舰队遭到重大损失,李鸿章的“避战保船”命令,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本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说明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
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1、《________》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32、农业
①冶铁技术的出现,________开始使用,________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33、________文化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和日本的落后。
34、局部抗战开始________: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开始。
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
35、高速公路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
36、列举我国古代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交战双方)
37、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8、请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看法。
39、请说出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脉络、并列举出你所熟悉的书法家(至少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