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两汉时期部分医学资料的出土、收集情况整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期 | 医学资料收集、出土情况(部分) |
两汉 | 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简共178 枚,含古医籍 2 部 11 种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竹简约200枚、木牍10枚、绢帛10种 | |
甘肃武威县出土简牍92 枚,记载完整医方31个 |
A.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
B.中医注重理论创新
C.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
D.两汉医学成就突出
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时任江苏布政使的李星沅十分愤慨,他认为“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些不可接受。这说明李星沅( )
A.国家主权意识强烈
B.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C.认清了条约的本质
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 )
A.商鞅变法符合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
B.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D.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4、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5、据《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种“黎民醇厚”的局面出现在( )
A.2世纪
B.3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6、唐朝大历时期,"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甚至深山幽谷三五户居家之处,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表明,"榷盐法"的实施( )
A.提升了国家对物价的调控力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基层商业网络的发展
D.造成借贷关系的普遍化
7、1945年3月,国民政府拟定的《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语普及计划”:中小学校 以国语为必修课,公职人员和教职人员应首先使用国语,限期逐步实施。这一计划( )
A.提高了国民党政治威望
B.激励了台湾的抗日斗争
C.旨在加快普及基础教育
D.利于强化民族文化认同
8、“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削减冗官冗费
B.增加财政收入
C.全面整顿吏治
D.加强军事实力
9、在甘薯、玉蜀黍充当了中国人口爆炸的助产士的同时,土豆推动了欧洲人口增长。欧洲土豆是随西班牙人漂洋过海的几颗块茎的后裔。它的引进养活了德国、瑞士、大不列颠、爱尔兰等国家一半以上人口,在一个世纪中欧洲人口总量翻了一倍。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带来世界物种交流
B.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人口增长
C.美洲农业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原始农耕推动了社会经济革命
10、1808年,一位英国人在印度孟买购买棉布时,惊讶地发现至少有一半产于英国,且价格比劳动力低廉的印度所产的便宜,而棉花却来自印度,这说明
A.印度开启工业革命进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英国海上霸权初步确立
D.机器化大生产更具竞争优势
11、如表所示是《唐律疏议》中所涉及的文书档案法律条文(部分)。这凸显了唐朝( )
法令 | 出处 |
诸盗官文书印者,德二年;余印,杖一百。 | 《贼盗律》 |
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既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 《杂律》 |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满泄于落国使者,加一等。 | 《职制律》 |
A.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B.法律制度化规范化
C.注重保护国家机密
D.文书处理规范高效
12、下表是美国专家统计的1946年4月苏联对外广播语言及福放时长表,它反映了( )
播出时间(分钟/天) | 使用语言 |
345 | 英语(其中100分钟是专门针对北美的,55分钟是针对北美和英国的节目) |
300 | 德语(75分钟是直接面向奥地利的听众的) |
270 | 西班牙语(其中150分钟是对南美广播的) |
95 | 汉语、法语、葡萄牙语 |
90 | 意大利语,土耳其语 |
75 | 芬兰语,罗马尼亚语 |
60 | 阿拉伯语,日语,彼西尼亚语,瑞典语 |
50 | 希腊语 |
45 | 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匈牙利语,挪威语等 |
30 | 阿尔巴尼亚语,孟加拉语,印度斯坦语,印尼马来语,韩语等 |
15 | 犹太语 |
A.冷战扩展到意识形态领域
B.苏联建成全球传播机制
C.苏联重视提高国家软实力
D.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13、1988年,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发表《论脱钩》,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最终要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但“脱钩”不是“闭关自守的同义语”,而是要“不受世界范围内活动的资本主义价值规律统治”的影响。上述观点反映了( )
A.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
B.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向往
C.民族独立思想的觉醒
D.改革全球经济治理的诉求
14、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鸟足神像,这件文物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了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一文物印证了( )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具备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
15、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君者,天下之大害也”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6、甘地主张“英国人的错误是他们偶尔背离其本质的行为,只要每一个印度人克服自身缺陷,完善自身,后者自然就会‘痛改前非’,但进行武装起义是扩散仇恨,与爱的原则背道而驰”。该主张( )
A.实现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B.摆脱了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
C.阐述了英印政府的非正义
D.解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内涵
17、有史学家评论说:“(郡县制)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说明了郡县制的实行
A.彻底废除了传统宗法制
B.直接加强了皇帝的集权统治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从根本上确立了新型的国家
18、下列的科技成就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郭守敬《授时历》 ②贾思勰《齐民要术》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孙思邈《千金方》
A.④③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1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中国”一词的频率逐渐超越了“天朝”。这说明( )
A.清政府逐渐形成近代国家意识
B.“天朝上国”观念彻底改变
C.中国近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2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阶级的形成
B.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C.物种的交流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21、“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此言出自《〈几何原本〉杂议》,作者应为( )
A.李时珍
B.徐光启
C.宋应星
D.徐弘祖
22、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图1 图2
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
D.藩镇割据开始形成
23、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样式宜解放》的评论,称服装应该解放些,提倡男同志穿西服、两用衫,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这一评论体现了当时( )
A.服装样式变迁成为社会共识
B.市场经济推动服装潮流变化
C.思想解放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D.服装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4、《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如1819年继承法规定了外国人和法国人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1855年改进了登记法中关于抵押权的规定;1970年婚姻法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这些修订( )
A.推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B.消除了社会阶层对立现象
C.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了大陆法系主体地位
25、全球贸易网的最终形成
(1)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____和商品市场。
(2)表现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____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____输送到世界各地。
③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2.6倍。
2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________”活动(20世纪80年代)。
27、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____、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 一定的历史现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将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所对应的时代相匹配
A 三省六部制 B 内外朝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度
E 郡国并行制 F 内阁制度 G 推恩令 H 军机处
时代 | 历史现象 |
秦朝 |
|
西汉 |
|
隋朝 |
|
唐朝 |
|
宋朝 |
|
元朝 |
|
明朝 |
|
清朝 |
|
2. 上述历史现象中明显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是:__________ ,明显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_________ 。
29、
时间 | 航海家 | 支持国家 | 方向 | 新航线 |
1487—1488年 | 迪亚士 | 葡萄牙 | 向东 | 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__________ |
1497—1498年 | 达·伽马 | 葡萄牙 | 向东 | 绕道非洲到达________ 和东方 |
1492年 | 哥伦布 | 西班牙 | 向西 | 从欧洲到美洲 |
1519—1522年 | 麦哲伦 船队 | 西班牙 | 向西 | 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太平洋→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大西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30、《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___________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宣言》还明确指出___________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内涵:____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2)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____,两者相辅相成。
32、代表
(1)法国:巴尔扎克的⑨___________。
(2)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3)俄国:普希金的⑩_______________;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4)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
(5)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6)美国: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种族歧视。
33、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________,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34、城市的故事
古今城市都是文明汇聚之地,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也往往以城市为舞台,演出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故事。
(1)请将下列城市与表格中的数字符号一对应。(填写字母)
A.香港B.纽约C.洛阳D.澳门E.法兰克福
序号 | 名称 | 城市说明 |
(一) | 咸阳 | 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 |
① | 北魏时期,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此 | |
广州 | 由唐至清,长期存续的外贸口岸 | |
伊斯坦布尔 | 奥斯曼帝国控扼欧亚商路的枢纽 | |
(二) | ② |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在中国占领的据点 |
曼彻斯特 | 18世纪晚期,现代工厂的诞生地 | |
③ | 鸦片战争后,英国割占建立的殖民城市 | |
华盛顿 | 美国建国后,新建的联邦首都 | |
(三) | 斯大林格勒 |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性战役的战场 |
上海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 |
④ | 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 |
⑤ | 欧洲中央银行所在地 | |
深圳 |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
(2)若研究序号(三)中的城市,可选择下列哪三则作原始史料?(填写字母)。
35、结合史实,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存在着哪些内在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与二战的爆发有何关系?美国是怎样利用这些矛盾在亚太地区抵制日本势力的?结果怎样?
36、简答题:
(1)如何评价“光荣革命”?
(2)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关系如何体现?
(3)如何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
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8、埃及独立的过程是怎样的?
39、拓展题:名词解释
(1)布拉格之春
(2)三反五反
(3)二二六兵变
(4)第四国际
(5)二月抗争
(6)沙文主义
(7)乾嘉学派
(8)修正主义
(9)大清洗
(10)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