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杭州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某一时期文官高等考试资格和考试方式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年满25周岁的中国男子,本国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修习三年以上并有毕业论文者均可参加,考试的内容全部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该规定

    A.奠定我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B.出台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完全效仿西方的文官制度

  • 2、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1921年2月11日),《新青年》第9卷第4号“……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说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立于不败之地者,全在综合此两点耳”。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A.中体西用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新民主主义理论》

  • 3、20世纪70—8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加入不结盟运动看作独立自主的象征,有的国家声明“加入不结盟运动的目的在于确立主权地位”。由此可推知,不结盟运动(     

    A.分化了资本主义阵营

    B.遏止了冷战加剧的态势

    C.重构了世界政治格局

    D.具有反对霸权主义色彩

  • 4、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 5、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主张“明法审令……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这反映了当时(     

    A.军功爵禄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大势所趋

    D.法律严苛阻碍社会发展

  • 6、《资本的年代(1848~1875)》曾这样描述:“资本的年代是由资产阶级领衔主演的进步大戏。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属于其“胜利时代”的是(     

    A.光荣革命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珍妮纺丝机问世

    D.发明大功率发电机

  • 7、唐朝前期,进士科选才多注重考生文章或诗赋的文辞是否俊美华丽;天宝年间,进士科中官吏的选拔则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这体现了(       

    A.选官方式发生变化

    B.科举制运行有失稳定

    C.社会公平难以保证

    D.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 8、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区别于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这一改变的背景是(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创建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制定

  • 9、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

    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

  • 10、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 11、公元9世纪,日本嵯峨天皇即位后,组织编纂了《新撰姓氏录》,收录了第1代天皇至第52代天皇时期的姓氏,总计1182个。《新撰姓氏录》将氏姓分为3个等级,即“皇别”、“神别”与“诸蕃”。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确立封建统治制度

    B.完善社会等级秩序

    C.强化天皇专制统治

    D.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12、1924年—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13、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的摆动着。”材料表明,当时曼彻斯特(     

    A.钟表业非常发达

    B.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C.出现严格的工厂制度

    D.贫富差距缩小

  • 14、目前已知的古巴比伦时期299个年名中涉及水利的有27个。例如苏幕拉艾勒第一年年名为“国王苏幕拉艾勒开凿了名为‘太阳是充足’的运河”,汉谟拉比国王三十三年的年名为:“作为安神和恩利尔神的宠儿的汉谟拉比挖掘了一条沟渠,命名为‘汉谟拉比是人民的丰收’”。这反映出当时古巴比伦(     

    A.城市失去独立地位

    B.在治水中催生了强大的王权

    C.经济结构比较单一

    D.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国家组织

  • 15、1940年, “三三制”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必须使党外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因为我们要联系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 “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目的在于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这突出体现了(       

    A.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

    B.抗日根据地政权的联合性

    C.国共合作协调抗日的精神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必要性

  • 16、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此后一系列的社会群众活动蓬勃开展,说明20世纪以来(     

    A.加速社会经济发展

    B.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C.宣扬先进人物事迹

    D.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 17、197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考察了15个发展中国家的水电专家在中国考察中小型水电站20余座,其在考察报告指出:“(中国)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从开始到现在这样的规模……可以作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良好榜样。”材料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中国(     

    A.农村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C.对外开放政策开始实施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 18、张海鹏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这个宣示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李鸿章

    B.曾国藩

    C.林则徐

    D.徐继畬

  • 19、下表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数额单位:万两),由此可知(     

    项目

    年份

    田赋

    盐税

    关税厘金

    杂税项收入

    总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766

    3986

    71.83

    574

    10.35

    540

    9.73

    449

    8.09

    5549

    100

    1903

    3546

    33.80

    1250

    11.91

    5340

    50.90

    356

    3.39

    10492

    100

    A.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晚清的财政逐步走向近代化

    C.清末新政推动财政收入增加

    D.晚清民族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 20、下列是关于维新派围颐和园、软禁慈禧太后的四则史料,这些史料(     

    史料内容

    来源

    杨深秀尝夜半奋髻起曰:“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

    胡思敬《戊戌霜录》

    深秀以常言,得三千杆毛瑟枪園颐和园有余也

    《戊戌变法)第4册

    1898年春,康对人说:“此时若有人带兵八千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并逼胁皇上,勒令变法,中国即可自强”

    梁鼎芬《康有为事实》

    康长素向人言,以兵園园湖,不令太后与闻国政。此语宣传都下,余曰:“速发传单,言我等与康无交情,免受其祸”

    《金銮琐记》

    A.佐证戊戌变法带有浓厚暴力色彩

    B.反映了维新派变法策略有失严谨

    C.说明慈禧太后态度关乎变法成败

    D.证明了军队在变法中的重要作用

  • 21、“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A.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达成

  • 22、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     

    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B.旧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保留了大量的旧的殖民体制的残余

    D.各国间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 23、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为抵御捻军修筑的城墙堡垣,张之洞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后城马路。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1914年冬,上海城墙全部拆除。这反映了(     

    A.工业文明推动下城市空间的拓展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各地绅商的力量占据了统治地位

    D.中国近代的城市半殖民地的性质

  • 24、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2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3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果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A.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C.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①:

    ②:

    ③:唐朝

    判断依据

    ④:

    ⑤: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⑥:

    ⑦:

    ⑧: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 26、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_______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 27、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______状态。

  • 28、俄罗斯的历史:13世纪,被____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 29、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整顿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________,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________的预演。

  • 30、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发生_____________,革命成果获得巩固。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____,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 3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________宣战。此后,德、俄、________、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 32、后方大迁移——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水平都落后于日本。东部沿海工业大学、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规模向________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 33、远古时期——起源时期

    中华文明____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 34、城市化的演进: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____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____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P41)

  • 36、按要求作答。

    1)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分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分期。

    2)列举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

  • 37、阿拉伯文化兴起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和意义是什么?

  • 39、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