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下面的句子,尼尔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将恰当的评价写在括号里。
(1)“怎么着?我还要揪你的尾巴!”他说着便向猫扑了过去。( )
(2)“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 )
(3)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
2、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诗写“我”发现了春天的踪影,欣喜不已。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春天的景物。
(2)“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这句稚气的问句清新动人。“搔痒”一词道出了作者在寻觅春光时的________________。“钻出”一词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末尾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摇绿了树的枝条”中“摇”字,可否换成其他字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填写完整,并写出你的理解。
1.穷则变,__________,通则久。——《周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日新,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__________而青于蓝。——《荀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不必法古;__________,不必循旧。——《淮南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并完成练习。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1)把鹅称为“老爷”是作者正话反说,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选一句,在句子的( )处填写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这样填写的理由。
(1)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
(2)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 )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答:选_____ ,填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把壮阔雄浑的万里河山,形象地概括在短短的十个字中,有咫尺万里之势。请你具体说说后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独坐敬亭山
,孤云独去闲。
,只有敬亭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被世人誉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闲: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
【4】读第1、2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 ________ 的写法,烘托了诗人心灵的____________。
(2)想象画面,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3、4句诗,完成填空。
(1)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与_______之间的深厚感情。
(2)“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_______的思想感情。
8、课内语段赏析。
出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作者___代诗人_____;这首诗主要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从写景入手。从诗中可以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时,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20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笔道很粗,写一个笔画多的字,大稿纸的两个格子也容不下。如今,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有些作业,老师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非逼着母亲立刻给我买一支钢笔不可。
母亲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一支吗?”
我不停地哭闹:“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
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今天为了一支钢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张得开口啊!”
我却不管这些,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于是,我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去。除了几根电线杆子,远处迷迷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楚。
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可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这时,我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正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
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便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而且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我就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我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着步子。
车轮忽然转动得迅速起来。我这才知道,已经将车推上了坡,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将身子悬起来,腿离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幸亏车的方向并未偏往马路中间,始终贴着人行道边,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不掏钱,也不说话。
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
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
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也变成老太婆。那支钢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现在的五年级学生,是不会因家里买不起钢笔而哭闹了;现在的母亲们,也不会再为给孩子买一支钢笔而去冒着大雨拉车了。我们发展着的生活,正在消除贫困。而那些在贫困之中积淀下来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心里。
母亲,我永远感激您当年为我买了那支老式的廉价的钢笔。
(有删改)
【1】文章开头详细描写了这支笔的“笨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大桥下等“活儿”时,文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支20多年前买的老式廉价钢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作者却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它会如此珍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节的传说(节选)
很久以前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家里很穷,以打柴为生。但他十分聪慧, 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影响他人作息与出入,决心把节令摸透弄准。一天,他上山打柴,在树下休息时,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到家里,他设计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晷仪”。可是,当天气出现阴天雾时,就无法观测,怎么办?后来他到泉边喝水,看见那崖上的泉水很有节奏地往下滴,引起了他的兴趣,便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就这样,他通过测日影,用漏水记时的方法慢慢发现,每隔 365 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短的一天是冬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由于节令的失常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叫苦连天,为此他十分苦恼,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国君,奏称设天台敬祭天神,就可以解决时令失常现象,祖乙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带领群臣祭天,结果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便带上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去见祖乙,他给国君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万年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万年留下来,并在天坛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又派 12 个童子给万年听用。过了一些时候,国君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 360,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 12 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申星已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 希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祖乙说:“春为节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选自《春节文化》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不断叫苦,形容十分痛苦、烦恼。(______)
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________)
【2】根据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万年虽然家里穷,但他很聪慧。
B.万年发明了日晷仪和五层漏壶可以让节令正常起来。
C.大臣阿衡的做法也可以解决节令失常的现象。
D.“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指的是旧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3】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知道春节的由来了吗?
_________________
11、与上帝共进午餐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非常想见上帝。当然,他知道上帝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因此,他准备了一只手提箱,并在箱中塞满了巧克力,还有六瓶饮料,然后就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他已走过了三个街区。这时,他来到了一个公园里,看到一位老太太坐在那里,正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时飞时落的鸽子。小男孩紧挨着她坐了下来,打开手提箱,拿出一瓶饮料,正准备喝时,无意中扫了老太太一眼,他突然发现老太太看起来似乎很饿。于是,他拿了一块巧克力递给她。老太太欣然接受了,内心充满了感激,她微笑地看着小男孩,笑容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完美。小男孩感到世界也仿佛充满了阳光,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他想看一次她的笑脸,因此他又拿出一瓶饮料递给她。老太太又欣然接受了,并且又对他报以完美的微笑。小男孩高兴极了。
整个下午,他们就这样坐在公园里,边吃边笑,但他们却从未说过一句话。
天色逐渐黑了下来,夜幕降临了。此时,小男孩觉得十分疲劳,他站起身往家走去。但是,刚走几步,他却突然转过身,跑回到老太太身边,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她一下。这次,老太太对他报以了最完美的微笑。
当小男孩愉快地回到家里,走向自己房间的时候,她的母亲感到非常惊奇,她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令儿子这么 。于是,她问道:“孩子,今天发生什么事了,让你这么快乐?”
我与上帝共进午餐了 他兴奋地答道 接着,还没等母亲反应过来,他又补充道 您猜怎样 她给了我最美好的微笑 啊 她是那么慈祥 那么亲切 那么完美 他说这话的时候,神情仿佛是在回味下午与 上帝 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与此同时,那位容光焕发的老太太也 地回到了家里。看着老太太那安详、平和的神情,她的儿子感到非常吃惊。他疑惑地问道:“妈妈,您今天做什么亊了,这么高兴?”
“哦,今天我在公园里遇见上帝了,他还和我一起吃了巧克力!”老太太兴奋地说道,那神情也仿佛是在回味着与“上帝”共同度过的美好的时光。接下来。还没等她的儿子反应过来,她又补充道:“你知道吗,原来上帝这么年轻,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得多!”
【1】在短文第六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注意不要重复。
【3】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小男孩感到世界也仿佛充满了阳光,到处都是鸟语花香”这句话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填空。
(1)小男孩在公园里,先后给了老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而老奶奶给了小男孩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老奶奶说在公园里遇见了上帝,她眼中的上帝就是_______________(谁),文中的小男孩说与上帝共进午餐了,他眼中的上帝就是______________(谁),他们都把对方当作了上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此文,你对“上帝”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了吧,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所谓上帝,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是一个________句式。“偶然的机遇”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能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按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内容填空。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柳树听了,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1】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为什么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谁也无法描绘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能处处听到他的脚步。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他不慌不忙地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他行进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湿润的花瓣时,当婴儿在产房里以响亮的哭声向人世报到时,他还是沉着而又默然地走,叹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从你的手指缝里流过去。从你的脚底下滑过去。从你的视野和你的思想里飞过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繁华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墟,使锃亮的金属爬满绿锈,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晕也是他描绘出来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的。
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属于你的,他总是如数奉献。
他公正,不管你权重如山,腰缠万贯,还是一介布衣,两袖清风,他都一视同仁没有人能将他占为己有,哪怕你一掷千金,他也决不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出绿荫,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你漠视他,他就化成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有时,短暂的一瞬会成为永恒,这是因为他把脚印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里。
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因为浓雾和风沙湮没了他的脚印。
【1】短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全文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给文章拟上合适的题目并写在上面。
【3】读了这篇短文,联系课文《匆匆》,你有什么感想?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光阴”有何特点?请分条概括。(写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成功,试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化散文,作者以清丽飘逸的笔触,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告诫人们应该珍惜时间。
B. 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时间,使时间成为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从而使难以触摸的事物变得生动可感。
C. 本文最值得称道的是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美感。
D. 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代词“你”,而没有运用第一人称“我们”,表明作者是个珍惜时间的人。
E. 本文紧扣“时光”,以时间为序,先写“蓓蕾”,次写“枯黄的树叶”,最后写了自己对光阴的思考与感悟。
15、按要求写句子。
1、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照管花草。(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只大虫被武松打死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很喜欢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照样子改写句子,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例:我们怎么能忘记妈妈的爱呢?
我们不能忘记妈妈的爱。
我们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写句子。
①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将下面的句子变为反问句。
电影是门伟大的综合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生活因 而精彩
要求:1.在题目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如友谊、诚实、书籍、歌声等),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习作。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标点恰当,写出真情实感;3.字数400字左右;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