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茂名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积累运用。

    1.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2.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4.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更有早行人。

    6.苟利于民,__________;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_____________,有再开的时候。

    8.在课文的引领下,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_________的鲁滨逊,临危不惧的李大钊,_________的孔子。

  • 2、店联拾趣。

    (1)理发店:

    新事业从头开始

    ____现象一手推平

    横批:改________

    (2)百货店:

    ____西____客人人满意

    ________冬货____ ____俱全

    (3)乐器店:

    阳春____)(____传雅典

    高山____)(____觅知音

    (4)餐馆:

    盘中餐____)(____皆辛苦,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皆香甜,____)(____而行

  • 3、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后羿______ 小心______ ______中华 ______相处

    遵纪______ 开卷______ ______虎咽 ______荡漾

    舍本______ 六畜______ ______成裘 ______鸟语

    聪明______ 十年______ ______不苟 ______可陈

    落地______ 简简______ ______豪杰 ______正茂

  • 5、形近字组词。

    筹( 呕(

    涛( 讴(

    厩(

    既(   幕(

    谱( 猾(

    普( 滑(

    愧( 恋(

    槐( 变(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__

    3解释词语: 

    ①题:________

    ②缘:________

    ③不识:__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 7、文言文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七八个/星天/ B. 两三点雨/山前

    C. 旧时/茅店/社林边 D. 路转溪桥/忽见

    3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 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 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 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 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一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后两句写的是____________

    3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对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段文字的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的内容?(   )

    A.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B.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C.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D.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2读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1)“轻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这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课外阅读。

    病房里的故事

    晚上9时,医院外科3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是个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

    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住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 看)着孩子的脸。

    “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

    是!”母亲的脸上(依然 竟然)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似的。

    “妈妈,那要过几天?”孩子的声音很小。

    “用不了几天,孩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

    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 竟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微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

    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他们各自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山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它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

    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他们有蛋糕吗?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是不是也给我买最大的蛋糕?”

    “当然要买蛋糕,等你好了,出院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买蛋糕。”母亲的声音那样轻快,孩子也笑了。

    “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往下讲,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小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

    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妈妈,我很疼!”并轻声哼起来。母亲一边给孩子擦眼泪一边问:“你想大声哭吗?”孩子点点头。病房却是出奇的安静,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睡了。那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

    “让妈妈陪你一起疼好吗?”孩子点点头又摇摇头。母亲把自己的手放在女孩的唇边说:“疼,你就咬妈妈的手。”孩子咬住了妈妈的手,可是眼泪还是不停地流。后来,孩子终于闭上眼睛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水,母亲这时却是泪流满面。

    凌晨3时的时候,孩子就从梦中疼醒了,她叫了一声“妈妈”就轻轻地抽泣起来。母亲忽然没了言语,她不知所措了,嘴里只是轻轻地叫着:“我的孩子!”

    “孩子要哭,你就让她大声哭吧。”一个声音在房间里响起。“孩子你哭吧。”房间里的人一起说。他们竟是醒着的。

    “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孩子哽咽着问,眼泪浸湿了她的头发。她的小脸像个天使。

    屋子里能走动的人都来到孩子的眼前,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拿起一个橘子,一边剥皮一边说:“吃个橘子吧,小宝贝,吃了橘子,你就不疼了。”说着眼泪滚落在孩子的脸上 ……

    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被那孩子感动着,被孩子的母亲感动着。有一个(合格 称职)的母亲才会有这样优秀的孩子。

    【1】选择括号里的合适的词语,用“√”画出来。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

    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读画线的句子,文中多次出现母亲轻松的笑容。孩子生病了,母亲为什么显得很轻松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听了妈的故事,提出买蛋糕的问题,表现了孩子的什么特点?她为什么要妈妈再讲一遍?

    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叔叔阿姨不睡了吗?”这句话能省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6】“那一夜,大家都没有再睡,大家都被感动着……”令大家感动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恰到好处的掌声

    1991年,一位来自辽宁沈阳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

    可是,父子俩一无关系,二无背景,仅凭着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根本不足以引起音乐界的重视。为了能够待在京城,父亲费尽周折。勉强(qiáng qiǎng)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花高价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师上辅导课。第一天,钢琴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脑子比一般人笨,反应也慢,肯定上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jiàng qiáng)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

    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心里一阵难过:“这些年,爸爸为什么辞职、卖房子、背井离乡,到处求人?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能学好钢琴,将来上中央音乐学院吗?你现在却成了这个样子……”儿子的倔劲又上来了:“爸,我再也不学琴了,我想回沈阳。”经过又一场争执之后,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

    在父亲俩动身的当天,他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儿子所在的小学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一曲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笨,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几位老师都很奇怪:“弹得好好的,怎么说不弹就不弹了?”“不摸琴?你父亲送你来北京,不就是为了学琴的吗?”然后,无论老师们怎么做工作,儿子都表示再也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hào hǎo)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同学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的钢琴是弹得最棒的!”这感人的话语终于打动了儿子。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中外名曲。当他演奏完最后一首曲子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两年后,儿子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十年之后,他成了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他,就是被誉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郎朗。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郎朗成功的秘诀,郎朗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chū shū)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上路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中动情地写道:“这些掌声,是对草根艺术的肯定。虽然它们不是出自名人大腕,但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背井离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短文第5、6自然段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选择。

    “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这个“决定”是第(       )个。

    A.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B.做中央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C.要成为百年不遇的钢琴天才;

    D.要学钢琴,而且一定要学好。

    【6】短文题目《恰到好处的掌声》的含义应是第(       )个。

    A.这掌声恰好合适;

    B.这掌声是郎朗成功的秘诀;

    C.这掌声肯定了郎朗的艺术才华并鼓励着他走向成功。

    D.这掌声肯定了钢琴艺术,拯救了郎朗。

    【7】这篇短文使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试着从不同角度(至少选择两个)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

    埋下一片树叶,固执地相信它终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便是儿时最美丽的梦。

    我4岁那年的秋天,枯黄的叶子从高的树枝上飘落,正在院中玩耍的我俯身拾起一片,觉得很美。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曾经是树伯伯身上分离的叶,把它种进土里之后,必定会长出一棵同样的大树。于是我捡了许多片叶子,虔诚地跪在地上挖了个小坑,把树叶全埋进了土里。就像妈妈生下了我,我也会渐渐长大一样,我坚定地相信我的梦可以实现。

    我天天蹲在种下树叶的地方等待我的大树,直到大雪纷飞。我想叶子大概怕冷,所以不敢出来,等明年开春,一定会长出来!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柳吐芽……

    长大后,我才明白我用童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的童话。那些埋在土里的树叶,已在我心中长成了一棵大树,成为我生命的一根支柱,替我遮挡着成长路上越来越多的风风雨雨,为我撑起一片蔚蓝天空。那一件事,我为之自豪一辈子……

    种一片树叶吧,你会拥有一棵参天大树。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________”上。

    【2】幼小的“我”认为梦可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读读“我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梦,直到燕子衔泥杨柳吐芽……”这句话,注意画“______”的词语有什么特点。请你联系上下文内容,为省略号部分补充三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虔诚”表现了幼年的“我”怎样的心理?“我的梦”又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文章最后一句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妈妈撑起的天空》回答问题。

    妈妈撑起的天空

    在土耳其旅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难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难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在上面、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媒体拍下画面,救难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苦撑等待着......

      通过电视、通过报纸,土耳其人都心酸地掉下泪来。更多的人,放下身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难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癸的惟一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难人员终于受不了,放声大哭 :“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念,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隔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人高马大的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看到这则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在土耳其旅途中,巴士行经1999年大地震的地方,导游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难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缝隙中看到一幕难以置信的画面--一位母亲,用手撑地,背上顶着不知有多重的石块,一看到救难人员便拼命哭喊着:“快点救我的女儿,我已经撑了两天,我快撑不下去了.....”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

      救难人员大惊,卖力地搬移在上面、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怎么也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媒体拍下画面,救难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苦撑等待着......

      通过电视、通过报纸,土耳其人都心酸地掉下泪来。更多的人,放下身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

      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难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

      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癸的惟一理由和希望。

      这名救难人员终于受不了,放声大哭 :“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意念,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

      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隔天,土耳其报纸头条是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

      人高马大的导游说:“我是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但看到这则报道,我哭了。以后每次带团经过这儿,我都会讲这个故事。”

    其实不止他哭了,车里的我们哭了。

    1用横线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1)他们在缝(fèng   féng)隙中看到了一幕难以置信的画面。

    (2)一名高大的救难(nàn   nán)人员够着(zháo   zhe)了这位母亲的小女儿,将她拉出来。

    2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搜索——___________ 迅速——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写在1999土耳其大地震中,一位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自己的孩子的故事。

    4救难人员告诉那位母亲她的女儿还活着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最想对那位母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成全善良

    双休日,我去医院看望一位朋友。

    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每一辆公交车里都挤得满满的。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我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和一位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陪父亲去医院看病,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挽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才把父亲扶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一位姑娘突然站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着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让座的姑娘露出了笑容。

    公交车突然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

    “你呀,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人满为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姑娘在给老人让座的过程中,她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一连串的神情变化中,你体会到姑娘____________

    【3】“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在文中,“隐情”指的是___________

    【4】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 )

    A.我心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B.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

    C.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善良”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联系短文内容,谈谈你对“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照样子,写句子。

    例: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一个小孩说,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1)冯至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琪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来教我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们家。”他指了一下,可并没有抬起头,因为他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转述)。

    (1)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李杰严肃地说:小雨,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

    改为间接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赵虎说:我要向灾区人民捐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证据面前,他不得不承认错误。(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一进学校,我就看见一排教学楼和一阵阵读书声。(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任子威、范可新、武大靖、曲春雨和张雨婷组成的中国队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赛中喜获金牌;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赛中摘得桂冠;徐梦桃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拔得头筹;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中勇夺第一。

    用“ ”画出上面句子中意思相同的词语。像这样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好处是

  • 20、按要求回答。

    A.我们将要进入中学读书,感到新鲜和兴奋。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爸爸说:“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谷低着头,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了骨头,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题目:初中生活记事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