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压根儿—— ( ) 诧异—— ( )
继而—— ( ) 萌发—— ( )
2、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6分)
坚持不( )________ 举一( )三________
革故( )新________ ( )新立异________
集思( )益________ ( )然开朗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______)
(2)故惟知照例 (______)
(3)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______)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美丽的富士山景色优美,云雾弥漫,可是大地震后绚烂的彩霞竟然已经渺无 !
难忘那个仙台的小溪,它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 我精神的抚慰。
我们和外校之间的篮球比赛打得如火如荼,外校的实力不可小觑,我们学校的水平 高超,激烈的比赛越演越烈。
A. 踪迹 给予 越发 B. 踪迹 给以 更加
C. 踪影 给予 更加 D. 踪影 给以 越发
5、近义词。
稀奇——(_______) 截然不同——(_______________)
万象更新——(_______________)万无一失——(_______________)
有声无力——(_______________)随心所欲——(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
7、朗读《浣溪沙》,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苏轼是____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________________ 》 ,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写的哲理诗《_____________》有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我们这个学期学了他写的词《浣溪沙》, “浣溪沙”是__________。这首词还有“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上片以谈疏的笔墨_____,景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片既以形象的____________,又即景抒概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哲理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8、“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两句描写的情 境非常新奇,令人陶醉。联系上下文,发挥想 象,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jiàn jiā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jué jiào),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 街上挤满了人 元旦 铺(pū pù)户都上着板子 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 曝)竹纸皮 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 姿势)和娴熟(技巧 技能)。
【1】用“√”在文段中选择恰当的读音和词语。
【2】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
【3】这段是按_______顺序来写,写出了除夕和元旦鲜明的特点,请你各用一个词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除夕特点是_______ ;元旦的特点是_______。
【4】正月初一那天,男人们______________;女人们_____________;小贩们在庙外_______________; 小孩子们__________等方面的习俗,其中__________写得最详细。
【5】“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景物 B.情景 C.表示估计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个( ),在文中起( )的作用。正确的选项是( )
A.过渡句 承上启下 B.中心句 总结 C.总起句 总起
10、课外阅读。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我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1】第6段中加点的词语“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________
【2】对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留下的空水瓶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使老人感到很温暖
B.一方面是指女儿用空瓶子给捡废品的老人带去的有尊严的温暖,另一方面是指爸爸看到女儿的成长后内心感到的温暖
C.我给捡废品的老人递上一两块硬币,使他感到很温暖
【3】你是怎样理解画“____”的句子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_____________
【4】本想教育女儿不浪费的爸爸,为什么忽然有些惭愧了?___________
11、重点段落品析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儿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1】父亲为什么不离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怕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纷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文段,完成练习。
妹妹转过头求爸爸。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1】文中的“马”指的是________。
【2】请找出文中爸爸说的话。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早”字说明( )
A.妹妹跑得很慢。 B.妹妹跑得很快。
13、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dǒu qiào( )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通过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走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shuò( )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dàngyàng( ),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也流tǎng( ),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节选自《三峡之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橘柚树(_____) (2)dǒu qiào(_______) (3)累累(_____)
(4)闪shuò(____) (5)dàng yàng (_______) (6)流tǎng(_____)
【2】“通过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这个句子有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这个句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写的是三峡的秋天,按照______顺序,写了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不同时段的三峡秋色。
【5】本文写景时运用了多种修辞并且使用了大量的表示色彩的词语将三峡的秋天写得绚烂多姿,丰富多彩。请仿照这样的写法,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并按一定的顺序写几句话,描写一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cēn shēn)差(chā cī),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chóng zhòng)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选择正确读音,画“√”。
2、“含糊”的意思有:A、不明确;不清晰。B、不认真;马虎。C、示弱。在下列句子中,“含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请选择。
①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
②他说话吞吞吐吐,非常含糊。 ( )
3、夹竹桃的影子引起了“我”哪些幻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第一句话是__________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推知“还不止于此”中的“此”是指本段上一自然段中夹竹桃_______的特点。本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小明对小强说:“明天我家有事,不能跟你一块儿上街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橘子真酸。(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仿写句子)
鲜花无语,却________;青春无语,却________。
(4)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改为“把”字句
史德威得不到史可法的尸骸,就安葬了史可法的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茉莉花的花蕾托着淡紫色的花苞。(缩句:保留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不能完成这一项任务。(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甘愿落后呢?
(2)没有太阳怎么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中国的历史难道还不够悠久吗?
20、根据要求填空并仿写。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1)“这”指的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
(2)仿照“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个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文题目:成长的烦恼
(要求)①先把题目工整地抄写在方格稿纸的第二行,正文从第四行开始书写;②除诗歌外,不限文体;③全文 600 字左右;④文中不得写出真实的班级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