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正确的一组是哪一项?( )
A. 腊月 锻炼 乖巧 蒜辫 B. 书藉 剥削 拘留 苦刑
C. 爆竹 采排 截然 橱窗 D. 游思 挪移 附庸 乏力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予盾 荣誉 吾辈
B.脚力 船舱 挑逗
C.瞄准 输赢 一艘航船
D.帽子 撕扯 扭动
3、下列句子中“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这怎么不是真正的荷兰呢?
B.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吗?
C.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D.这不就是真正的荷兰吗?
4、我会读,并能用带点的词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么……那么……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既……又……既……又……
5、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2)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6、形近字组词。
喻(____) 侧(____) 耻(_____) 威(_____) 邦(_____)
瑜(____) 测(____) 职(_____) 戚(_____) 帮(_____)
7、查字典,填空
“鸿”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 )。第十画的笔画名称是( )。“鸿”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①鸿雁②指书信③大 。在“鸿儒”中应选第( )种解释;在“鸿毛”中应选第( )种解释。
8、看拼音,写词语。
dù jì cáo cāo
________ ________
chéng xiàng zhī yuán
________ ________
9、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选段中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猴子越来越____________。
【2】不是孩子处于这样危险境地的原因是( )
A.孩子被猴子逗得恼羞成怒。
B.水手们一次又一次的大笑。
C.孩子非常喜欢那顶帽子。
D.水手们没有及时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
【3】当被猴子一次又一次地逗弄时,孩子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茅塞顿开:________
②诚心诚意:________
【2】“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1】该文段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大家都喜欢“大圣”,请概括他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
【2】生活中,我们会常常听到有人用此段中的两句话来振作自己,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乐园。
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代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寒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复杂—(______) 昏暗—(______) 温暖—(______)
【2】这位盲人为什么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 )
A.为他人照亮夜路。
B.怕别人撞到他。
C.既为他人照亮,又使别人不会撞到他。
【3】下列句子中的“明灯”分别指的是什么?填到括号里。
(1)他们心中没有明灯。(_____)
(2)他们手上没有提明灯啊!(_____)
明亮的灯 放在明处的灯 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A.要学习盲人助人为乐的精神
B.我们夜晚出门时都应该提盏明灯
C.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5】下面的句子和本文表达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A.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B.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C.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13、
①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驶近车站,假如他不扳动道岔,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酿成巨大的灾难□
②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
③怎么办?他可以立即飞奔过去,把儿子抢救上站台。但是,迎面驶来的列车上将会有数百人面临丧生的厄运□
④他强忍巨大的痛苦,决定不违反自己肩负的安全职责。这位工人向他的儿子大吼一声:“卧倒!”随即快步奔向岗位扳动了道岔。一眨眼工夫,这辆火车安全地进入了预定的铁轨。
⑤他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有显示丝毫的慌乱,立即笔直地躺倒在铁轨中央,一列满载的火车从他的头顶呼啸着飞驶而过。
⑥车上的旅客们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如千钧一发。那位父亲向着儿子的方向狂奔而去。然而,儿子站立了起来,竟未受一点损伤!
⑦据说,德皇知道了这位扳道工人的勇敢举动,就派人把他召来,奖给他一(méi)荣誉(xūn)章,一方面是为他极端尽职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感谢他教育出一个遵从纪律的儿子。
【1】根据第⑦段中的拼音写汉字。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文中两处“□”内应填入的标点是( )
A. 。 。
B. ! !
C. 。 !
D. ! 。
【3】文中与“服从”近义的一个词是________,反义的一个词是________。
【4】第④段“这辆火车安全地进入了预定的铁轨”中的“这辆火车”也就是第①段中的( )
A.一辆徐徐驶近的列车
B.还有一辆火车
【5】“竟未受一点损伤”与前文哪个句子相呼应?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做练习。
人类早期是没有文字的,这样的时间过了很长很长。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古人曾发明、使用过“结绳记事”。他们用长短不同、颜色有别的细绳,根据需要,在间隔不等的距离,打上不同形式的结,然后再依次拴在一根较粗的主绳上。其中记载的,大到历史事件,小到口角纷争,内容非常广泛。记事人经常捻(niǎn)绳结,进行回忆和讲述,以此传给后人。
还有的人曾经使用过“物语”,就是用一件具体事物代表一种固定的含义。比如,有的用司哈(小柿子叶)表示“我很苦闷”,有的用火表示“我要找你”。这些虽然也属于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使用起来却困难重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shǔ)稷(jì)、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
当仓颉把造的字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那个字两边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sǔn)雄立……还有的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hónɡ)鹄(hú)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排兵,井然有序。
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诞生了。
(资料链接一)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资料链接二)结绳记事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
【1】第2自然段中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举例子 C.作比较 D.列数字
【2】结合(资料链接二)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之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
B.现在没有人使用结绳记事了。
C.古人用结绳记事,事件的性质、规律或数量与绳结的大小无关。
【3】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第3—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资料链接一)中的文字,用一两句话描述“车”或“马”的字形,须用上“有如”或“好像”这类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独特的叶子
①我知道,救小孩子,要多鼓励。但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以李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同学最为大胆,上课从不认真听讲,也不按要求完成作业,坐相,每堂课都是东倒西歪。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一次,我在走廊行走,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火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当然,我也说话算话。对那些向上了、出彩了的同学都奖励了散文诗集。课间十分,我看着孩子们举着诗集在同学间炫耀,真的很自豪。很多孩子不停地抚摸着书本精致的线装,不停地问:“老师,我出彩了吗?能得到您的奖励吗?”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恍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最大的变化就是每天听班级三分钟的阅读分享时,他坐姿端正,听得很认真。虽然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但我从来没有让他上过讲台,谁敢说他没有一点点进步呢?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从此,我慢慢给李东加分,希望他能得到我的奖励。
⑥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⑦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 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铪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眼里流露出赞赏的目光,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⑧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⑨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激动地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 你出彩了,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⑩我铿锵的声音突然嘶哑,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 潘银璋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束手无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情节,在表格内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情节 | “我”的心情变化 |
李东不爱学习 | 忧心 |
李东听阅读分享很认真,但“我”从没让他上台分享 | ①___________ |
②________ | ③___________ |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
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
________________
【4】默读第⑦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用不同的批注符号批画下面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并在横线上进行赏析。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 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
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理解文末第⑨段的含义,表达了我此时什么样的情感。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激动地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了,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要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地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到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水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1】第②自然段中,“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描写人物的语句很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1)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抹布,如临大敌。
(2)不知过了多久,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⑤自然段说“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你认为“她”是为什么而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文中两个画线句,你认为作者再次对“修养”一词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 )盆( )碗,( )灶( )床,( )过来,( )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1】将下列动词还原到文中。
占 争 抢 夺 搬 移
【2】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力倦神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众猴只顾戏耍玩闹,可石猴却讲出那番话,说明了石猴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石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那段话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内阅读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 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 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 )无声的低地( )漆黑的夜晚( )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画“ ”的句子,再填空。
词语“________”、“________”表示数量多, “它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自己的王国”指的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选择恰当的词语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严肃沉默 ②舒缓平稳 ③悠然自得
【4】第二自然段写了草原从动态到_______的变化过程,忙中有序的人们,在宁静、_______的氛围中走向草原漆黑、_______的夜晚。
19、课内阅读。
月 光 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急忙跑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并且命名为《月光曲》。
【1】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写在括号里。
(______)—(______)
【2】贝多芬弹的《月光曲》的调子如果用文字来表达是什么样的呢? 用“ ”在文中画出来。
【3】选文中哪些是盲姑娘的联想呢?找出来画上“ ”。
20、按要求写句子。
张骞开辟丝稠之路。
①写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
②写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
21、铁路沿线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高大、笔直、茂盛。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着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 。
(2)山洪从山谷里涌了出来。
改写成比喻句,表现洪水来势凶猛: 。
(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
(4)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改为肯定句: 。
(5)《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
修改为病句: 。
(6)捐出70元钱。 能帮助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用关联词语把两句子连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任选一题作文。
(1)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让我们学会珍惜,感恩让我们懂得回报。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2)《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大型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始,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他们或推动时代进步,或爱岗敬业,或以个人的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感动是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一股蓬勃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瞬间,或许并不一定能“感动中国”,但却一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言通顺,用词准确;段落分明,有顺序;字迹端正,不写错别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