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话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不同,它是( )
A.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B.“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C.“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他淡淡地说。
D.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2、[词语运用]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享佳肴 ②如烟往事 ③品茶 ④饮酒
读诗如______,读散文如______,读小说如______,读历史如聆听______,读哲学如对视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
A.③②①④
B.①④③②
C.②③④①
D.④③①②
3、概括下面这段话的大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儿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A.哑巴老人爱干净。
B.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C.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
D.哑巴老人热情周到地为过河的人服务。
4、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______)拳(______)掌 (______)有成(______) 出(______)划(______) (______)(______)欲试
心(______)胆(______) 半(______)半(______) (______)(______)不得 (______)机(______)算
1.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的词语是___________,形容非常害怕的词语是___________。
2.老师经常为我们的小组活动___________。
3.看着眼前一地狼藉和弟弟兴奋的花猫脸,妈妈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盾之坚 坚:____________(2)瞑目蹲身 瞑:___________
(2)诣其父 诣:____________(4)誉之曰 誉:_____________
6、我来找成语。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___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_______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_______
(4)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_______
7、比一比,再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8、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儿童急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童散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忙趁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17分)
桥(节选)
水渐渐窜上来,fànɡ__sì(________)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shēn__yín(______)。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词语。(2分)
(2)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对“水”和“桥”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可以看出老汉( )(3分)
A.讨厌这个小伙子。
B.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4)小伙子和老汉是( )关系,课文到结尾才交代他们的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你想对老太太说些什么?请写几句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这是个彩霞满天的傍晚。一位公安干警来到街上的一家修鞋店,问道:“师傅,上个星期是不是有位高个子的干警来这儿修过鞋?”
鞋匠端(详、祥)着眼前的这位干警,迟疑了一下说:“莫非你是替他取鞋的吧?”
“是的,我是他的所长,请问要付多少钱?”
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他随口说道:“你就付三块钱吧。”
所长付过钱,当他要接过鞋匠递给他的那双鞋时,双手不住地颤抖。
“你……你怎么啦?”鞋匠吃惊地问道。
“一位多好的干警啊!”所长沉痛地说,“上个星期,在一次执行“严打”任务时,几个歹徒被我们公安干警围困在一间(仑、仓)库里,他奋不顾身地带头冲了进去,与歹徒展开了(搏、博)斗。就在这时,一个丧心病狂的歹徒引(暴、爆)了一捆炸药,歹徒被炸死了,他却不幸失去了双脚……”
“啊---”鞋匠张大了嘴巴,呆住了。
所长用低沉的声音接着说:“这双鞋他已经用不着了,他特意让我把钱还给你,谢谢了。”说完,大步走了。
鞋匠望着这双旧军鞋,俯下身子,拿出鞋油把它擦得乌黑发亮。 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觉得只有这双鞋,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注视----(________) 犹豫----(_________)
【3】找出文中与“鞋匠漫不经心地从柜台最下层取出那双已修好的旧军鞋”相照应的句子。
【4】“鞋匠恭恭敬敬地把这双旧军鞋放在柜台的最上层。他久久地凝视着,觉得只有这双鞋,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此时鞋匠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zàng cáng)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zhuǎn zhuàn)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乞求 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呈现)着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______”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和音节,打“√”。
【3】“形容心神不定”可用文中“ __________ ”一词来概括。
【4】请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颤抖( )懊悔( ) 反义词:清晰( )消失( )
【5】你认为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句子,“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好像一直在颤抖„„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想一想当时:老猎人当时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天晚上,我在灯下写作业,妈妈在我旁边,埋头补着衬衫。那是件很破旧的衬衫,领口卷曲着,袖口的布也磨破了。我知道,妈妈就两件衬衫,倒换着穿。她自己这样节省,为的是让我们能吃好、穿好、好好读书。望着妈妈消瘦的脸庞,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小小的念头,要为妈妈做一件小事。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校门正好有卖饼的,许多同学都纷纷涌过去。我忍不住把手伸向口袋,可一想起妈妈那件打着补丁的衬衫,便本能地缩回了手。
就这样,我攒起了钱,一分分,一角角地凑。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
一年过去了,终于等来了母亲的生日。当我把自己用零花钱给母亲买的一件天蓝色衬衫捧给她时,她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把我楼到怀里:“好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
我用行动证实自己长大了。长大的含义,其实并不复杂。
【1】“那钱里包含着多少次的渴望,多少次的忍耐。”联系上下文写出“渴望”和“忍耐”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长大的含义”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扣子
儿子很忙,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这次回家也没待上半天。吃过午饭,外面就有了喇叭声,单位的车来了。
时令已是深冬,儿子出门的时候不禁打了个冷战,忽然记起要给母亲一点钱买件新棉衣。
母亲没有接钱,她说儿子能回来一趟就抵得上几百几千。
说着,说着,母亲忽然说:“扣子!”
扣子?
儿子瞧瞧母亲身上,没有见什么,再低下头看自己,才看见西装胸前的纽扣掉了一粒。母亲眼花了,怎么就一下看清了儿子胸前掉了纽扣?
儿子想不明白。
“你坐下。”母亲搬过一条凳子,塞到儿子身后。
儿子没坐,要脱下西装。母亲制止了他:“脱了会凉了身子,就穿在身上娘给你钉。”母亲便去屋里寻了针线和纽扣。穿针的时候,母亲的手颤抖着,一根白色的棉线老是穿不进针孔。儿子便接了线,穿好,再交给母亲,说:“娘,快点,有车等呢!”母亲有了几分歉意:“老了,不中用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母亲给你钉不了几回扣子了。”
站着的儿子终于坐下了。母亲仍站着,或者,准确地说,母亲弯了腰,给坐着的儿子钉胸前的纽扣。儿子的心忽然就像有温开水浸过——几十年了,他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看母亲。原来,母亲的耳朵终生没有带过耳环,脸侧有了密密的黑斑,头发枯而花白,呼吸也显微弱。看着看着,不知咋的,儿子眼圈红了,温热的眼泪落到了母亲的后颈。母亲的脖子一缩,问:“儿子,咋了?”
“没什么,娘,儿子的心里发热。”儿子心里想说,但没有开口。
喇叭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儿子对司机说:“你走吧,今天我不走了。”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为什么说儿子回来一趟就抵上几百几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看到这样的母亲,儿子是怎样的感受?
【4】当喇叭再次响起的时候,儿子为什么不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下读后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语段阅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哪。——那醉人的绿呀!
【1】本文段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段突出了梅雨潭______的特点,为了突出此特点,作者描写了其他几处景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的好处是( )
A.表现了四处景观“绿”的特点。
B.反衬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C.表现作者游览过很多地方,看到过很多景色。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额研究报告》中的“资料整理”,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息来源 | 涉及的方面 | 具体内容 |
书籍、报刊 | “李”姓的来源 | 传说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职)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后改为李氏。 |
书籍报刊、教科书 | 历史上的“李”姓名人 | 李冰、李耳、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
网络 | “李”姓人口数量 |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李”姓人口有9276万。 |
爷爷口述 | “李”姓族谱 | 在福建连城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 |
…… | …… | …… |
【1】从这份表格中研究者的信息来源有:书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涉及较广,有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等获得的资料丰富,这是得出结论的前提。
【3】通过上述资料的分析,请你写出两个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内阅读。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1】选文中老虎的进攻招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松是怎样应对老虎的进攻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应对?
________________
【3】画“ ”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劈”字用得生动传神,因为____________。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武松___________的个性风采。
17、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时,丫鬟们又都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玩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①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器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日忽然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②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银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噔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顺人物关系。(查一查,猜一猜,选一选)
李纨是林黛玉的( ),紫鹃是林黛玉的( )。
A.丫鬟 B.表嫂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对这个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用手帕垫着手这一细微的动作,说明了黛玉做事很细致
B.因为风筝线很细很有韧劲,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黛玉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对娇嫩的手的爱护
C.表现了林黛玉生活很奢华,很浪费
【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回答问题。
(1)这个句子描写了紫鹃的____和____。(填序号)
A 语言 B 心理 C 动作
(2)有人说,《红楼梦》里对林黛玉最好的人就是紫鹃,请你结合画横线的句子②谈谈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这段话主要是对毛主席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以________的身份希望________;然后以________身份决定___________。
【2】毛主席作出这一艰难、痛苦的决定,体现了他( )
A.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B.丧子之后的极度悲伤
C.世人都有的伟大父爱
19、积累与运用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怎么拥挤,他(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①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②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语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标出来。
【3】段中①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可用成语___________来概括。
【4】选段运用__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再现了小艇穿行河道间的情景。
20、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21、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1.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忘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我们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如:读书、练字、踢球、弹琴、旅游……这些活动趣味无穷,往往使人乐在其中。请你把你的爱好写下来吧,它给你带来哪些难忘的回忆呢?
要求:
(1)题目自拟。
(2)选一两件事写出它给你带来的乐趣,要有真情实感。
(3)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少于 4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