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匹配。
【1】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似曾相识燕归来
D.壮士十年归
E.小桥流水人家
【2】莫愁前路无知己, 。(高适《别董大》)(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似曾相识燕归来
D.壮士十年归
E.小桥流水人家
【3】将军百战死, 。(北朝民歌《木兰诗》)(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似曾相识燕归来
D.壮士十年归
E.小桥流水人家
【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似曾相识燕归来
D.壮士十年归
E.小桥流水人家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A.天下谁人不识君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似曾相识燕归来
D.壮士十年归
E.小桥流水人家
2、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儿童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C.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D.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旖旎:( )
A.柔和美好。
B.风光绚丽。
【2】望夜:( )
A.农历每月十四日之夜。
B.农历每月十五日之夜。
【3】浩渺:( )
A.水面辽阔无边。
B.雾气迷茫。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2)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描写不同季节的景象。其中《咏柳》“______”一句,形象化地描绘出春风的动态及其创造力;《对雪》“______”一句,写出了冬日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3)真诚是忘我而( )的。(邓浩)
(4)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三部传记,其中,饱受耳聋折磨的人是______。
5、比一比,再组词。
饥(______) 舱(______) 桅(______) 纽(______)
讥(______) 艇(______) 诡(______) 扭(______)
6、补充下列成语,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山穷水( ) ( )山环绕 ( )落( )根
风景如( ) ( )消云散 名( )古( )
(1)北京有许多闻名中外的( )。
(2)这里( )、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7、写字表写汉字
dù jì cáo dū wěi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lǔ zhē zhài léi nà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chā
_____
8、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课文中以下人物的品格。
沃克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志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bǐng píng)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头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巳。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zhèng zhì)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qiāo qiǎo)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cuō cuò)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细节描写乞讨的盲人,其中“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4】“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眨、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麻麻、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竟、竞)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储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1.从片断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横线划下来,使短文更通顺。
2.给短文的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短文中的 、 等词语写出了海棠花的多,文中把 比作 ,是为了表现 。
4.文章主要是写了儿童,而这两个自然段却集中笔墨写了海棠花,联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11、课内阅读。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天衣无缝”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2】画“_ ”的句子描写的是刷子李刷墙的___, 从中 可以看出他的动作是那样的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描写刷子李刷墙的_________ 这句话把刷过 去的墙面比作打开一雪白的屏障,写出了刷子李_____。
【4】仔细读文段,刷子李刷墙给你什么感觉?他像是在做什么?请你发挥想象写写。_____
12、人生第一课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上,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厅中(回荡 飘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能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他画了一个“爸爸”,又画了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 象)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 精细)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 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1】将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词用“\”画掉。
【2】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从短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1)上课开始,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
最美的风景
每次登黄山,都会流连忘返。那云海,那劲松,那奇石,那飞瀑,那山花,那流泉,无一不让人魂牵梦绕。
而这次登黄山,使我感慨万千的却是一对雄赳赳的父子。
上山途中,父亲对儿子说:“再苦再累也要自己上,我一定不帮你!”奶声奶气的儿子则挺了挺胸:“再苦再累也不许你帮我——咱们说好的!”
也就是在即将登临天都峰顶的那段最困难的攀登途中,我目睹了这对父子的悲壮。先是儿子摔倒了,父亲伸手要扶他,满头大汗的儿子摆摆手,拒绝了。可毕竟摔得挺重,儿子摇摇晃晃地难站稳。父亲又想伸手扶他,但这一次却毅然地把那只刚要伸出的手收了回来。
我不由得凝神细看:
父亲脸上的汗珠子足有黄豆般大,是因为心疼还是因为焦急,我不知道。
儿子的小嘴坚毅地抿成了一条缝,是因为疼痛还是因为自豪,我不知道。
但我一点儿也不再担心,因为我看见了一道风景,一道用父亲的理智与儿子的坚毅画就的最美的风景!
步一个脚印,就这么勇敢坚定地向前走。
终于,他们登上了天都峰!
山很高,白云就在身旁飘,仿佛撕下一片就是擦汗的手绢!
在呼啸的山风中,我为那深刻的父爱肃然起敬。我当然更不会怀疑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他肯定会长成一只真正的鹰……
自然,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让孩子经历磨难的爸爸,才是真正理智的爸爸!
而那种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唯恐孩子摔着碰着的爸爸,才是愚蠢的爸爸!
【1】父亲大汗淋漓是因为什么?儿子坚毅地抿着嘴是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的理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的理智”与“深刻的父爱”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爸爸”阐明道理,如果围绕“孩子”来讲,应该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写出你最想对父母亲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___,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___,___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___。武松一___,又___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___。武松一___,又___在一边。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动词。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________,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________,________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________。武松一________,又________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________。武松一________,又________在一边。
【2】本段主要写________的场面。
【3】大虫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是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
【4】文中的“闪”字能换成“躲”字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15、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汉字之忧]《汉字听写大会》让不少选手和观众惊呼自己“不会写字”,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断裂这一现象的忧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说:“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现实之痛]汉字危机,并非危言耸听。用惯了电脑和手机,很多人常常会“提笔忘字”;不少中小学生在作文中,不分场合滥用网络语言;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各种店铺的招牌、广告牌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一些商家为了引人注意。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更是家常便饭(如下表)。
药品广告 | 误:咳不容缓 | 正:刻不容缓 |
太阳能热水器广告 | 误:随心所浴 |
|
补品广告 | 误:鳖来无恙 |
|
【1】细读[现实之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汉字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文中例子,将[现实之痛]中的错别字改正,填在表格内。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不少人“不会写字”了,汉字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的现象首次引发人们的忧虑。( )
(2)姚喜双认为“汉字危机”其实是汉字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
【4】对于把成语乱改为广告词这类现象,你是什么态度?结合上文材料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像彩色的梦!
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跳于锦簇耀眼的花丛中,和蜂儿嬉戏,和蝴蝶追逐……那,就是童年的我。
松软的海滩上,有位正在拾贝壳的小姑娘,地她睁着一对黑钻石般的眼睛,惊奇地发现,离开了大海,玲珑剔透的贝壳就失去了光泽。她赶忙把一小堆五颜六色的贝壳放入海水里……那也是童年的我。
满山红叶如火一般耀眼,一片片枫叶落到地面,把大地染得通红。一位小姑手拿一束枯叶,皱着眉,歪着头,站在爸爸的肩上,要把那手中的落叶安到树枝上,显得那么诚心,那么郑重……那,还是童年的我。
北国的雪花像鹅毛一样轻,一样白,飘落到哪里,哪里就银光闪闪。广场上,融化了的积雪又冻得像镜面儿似的,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自己的小女儿,鼓励她勇敢地滑行,要她像海燕一样勇敢、坚强,学会在冰上自由飞翔。她会意地点点头,放开了妈妈的手向前滑去。倒了,爬起来,又倒了,再爬起来……然而,“小海燕”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妈妈甜蜜地笑了,小姑娘也笑了,笑得像妈妈一样甜……那,依然是童年的我。
充满新奇,充满幻想,充满温馨,我的童年,使我永远难忘。啊,童年,记忆中的明珠,你是我心灵上的彩虹!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日,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郑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柔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作者把童年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选取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个镜头中童年的“我”。
【4】文中画“ ”的句子中、“小海燕”指_________:“终于展开了柔嫩的双翅”是说________。
【5】本文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
(1)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
(2)对未来的期盼。( )
17、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索性:
②闻讯:
⑵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塌陷( ),鏖战( ),顿时( ),呐喊( )
⑶“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原句是
⑷这段话主要 ,赞扬了我人民子弟兵的 的精神。
18、(一)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5分)
100%精品 75%价格 特价版 每套 小学生阅读文库 让读书走进人生 让人生飘进书香 XXX少年儿童出版社 |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3分)
19、课内阅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了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严监生这个人物出自我国古代讽刺小说《______》,作者是______,小说刻画了严监生________的形象。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故此——(______) 登时——(______)
【4】选段极力描写严监生伸出两根手指不肯断气,这属于( )
A.细节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侧面描写
【5】“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读到这段文字,可以用成语______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
20、句式改换。(2分)
照样子,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使句意不变。
例:他难道不是一个好学生吗?
他是一个好学生。
⑴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________________
⑵难道他真的愿意去?
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句子。
(1)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象是泰国的国宝。(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队课上,我们修订并讨论了班级公约。(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句子。
在泰国,如果你在公路边或者树林里遇到大象,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23、真情习作。(30分)
请你写一封信给你的亲朋好友,向他(她)讲述一件让你(感动、开心、后悔……)的事情。
要求:(1)注意书信的格式,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情实感(2)字数在400字以上,注意语句通顺,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