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铁岭2025-202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稚子金盆脱晓冰”中“晓”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家喻户

    B.通今古

    C.鸡鸣报

    D.以利害

  •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瓜()   窕(yǎo B.物(suì扣(niǔ

    C.跄(liàng)  弓 D.子(zhí动(bān

  • 3、下列关于“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诗描述了村庄男女白天外出在田间锄草,夜里织布的景象,表现出村庄儿女们的辛勤劳动。

    B.从这句诗中可以读出诗人对村庄儿女们辛勤劳动的赞美和歌颂。

    C.这句诗中表现了农民们的辛苦和忙碌,侧面表现出了农家生活的不易,生活受到压迫。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风靡世界,一个“吃”字,也呈现出更多的内涵,比如:花积蓄叫“吃老本”,理解透彻叫“吃透”。请根据下面括号里的提示,在“吃”字后的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使之产生有趣的效果。

    (1)吃______(受人欢迎,受重视)  (2)吃______(产生嫉妒情绪)

    (3)吃______(挂心,介意)  (4)吃______(受损失或在某方面条件不利)

    (5)吃______(贪吃,嘴馋)  (6)吃______(船身入水的深度)

  • 5、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古诗《__________》。它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__________诗,是______________写的。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友人情谊深厚、依依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灿烂的中国文化。

    汉语充满无穷的魅力。人四十岁可以用“______________”来表示,我们会用“______________”来描述女孩子十三四岁的美好年纪;医生在古代被称为“______________”,旅馆在古代则被叫作“______________”。

    古语蕴含深刻的道理。《论语》中“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将君子与小人作对比,告诉我们应该胸怀坦荡;看到某国政府因疫情防控不力,不断地甩锅世卫组织,抹黑他国,还四处挑衅弱小国家,我要告诉该国当局“______________,必自毙”。

  • 7、各种各样的

    1.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叫________

    2.很快地看一下叫________

    3.斜着眼睛看叫________

    4.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叫________

    5.从高处往远处看叫________

    6.从高处往下看叫________

    7.抬起头向上看叫________

    8.向周围看叫________

  • 8、根据拼音组成词语。

    jiè 国(     警(       )绍     )问

    mù:  屏(     薄(       )标     )童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整本书阅读。

    金铃现在的同桌叫尚海,个子比金铃整整矮了肩,体重也只有金铃的一半,是个袖珍型的“男子汉”。两个人走到一块儿,金铃像只胖胖的大白鹅,尚海就像具围着大白鹅跳米跳去的小公鸡。

    【1】以上片段选自作家__________的儿童长篇小说____________

    【2】片段中的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金玲__________但尚海__________的体型特分。

  • 10、课内阅读。

    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1选文中画“____”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把大虫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得淋漓尽致。

    2如果将武松应对大虫三招的动作改为“躲”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此时的武松心里会怎么想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几个成语来形容武松: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林冲风雪山神庙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到太尉高俅的陷害,被发配沧州。押送林冲的两个差役被高太尉收买,要在路上杀死他。幸亏林冲的结义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他,又一路护送,来到沧州。

    林冲到沧州不久,被派到城外去看管草料场。有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林冲住的草屋被大风吹得直摇晃。他想,这屋子怎么过冬啊?等雪停了,找个泥瓦匠来修一修。他觉得浑身发冷,就扛起花枪,挑着酒葫芦到附近的小酒店去打酒。

    林冲打完酒,雪下得更大了。他想,不如到山神庙避避风雪。林冲走进庙,掩上门,放下花枪,坐下来喝酒。  

    林冲正喝着酒,忽听得门外噼里啪啦乱响。他急忙起身,顺门缝往外一看,不好!草料场着火了。林冲正要推门出去救火,就听见有人在外面说话。原来,太尉高俅知道在野猪林没有杀死林冲,大发雷霆。他派心腹陆谦、富安到沧州,一定要杀死林冲。这二人买通了监狱的牢头,趁着这场大雪,放火烧了草料场,想把林冲烧死。三个人放完火来到山神庙前说道:“这么大的火,林冲是跑不出来了。就算不被烧死,烧了草料场也要定他死罪!这次他别想活了。”林冲在门里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怒火升上心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林冲抄起花枪,大吼一声,冲出庙门,一口气杀死了这三个丧尽天良的人。这样一来,林冲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去投奔梁山。“逼上梁山”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

    (1)形容恶毒到了极点。__________

    (2)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__________

    2在文中用“______”画出草料场起火当天的天气情况。

    3草料场起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内阅读。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2】“传世宝”指什么?方志敏把这些说成“传世宝”,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煤

    夜里醒来,我又想起了父亲:矮矮的,走路一瘸一拐,那张因长期劳累而发黄,满是皱纹的脸,严厉得有些吓人的目光……

    我的家里很穷苦,为了供我们兄弟几个读书,父亲每年冬天都要上县城送煤,挣那么可怜的一点儿钱。寒假里的一天,我随父亲去送煤。大半夜,我们就爬了起来。外边正刮着西北风,我和父亲都穿上厚厚的棉衣,戴上大狗皮帽子,西北风还是直往肉里钻,冷得厉害。马蹄子踏着冰冻的路面,冒着火星子,发出清脆的响声。我坐在煤上,一边听着马蹄声,一边想着心事,过了一会儿,便不争气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了。天已经亮了,我想坐起来,但不能,身上沉甸甸的,再往车下一看,惊呆了:父亲没穿大衣,穿着笨重的大头鞋跟在车后跑。我费劲儿地坐起来,一看,身上盖了两件大衣,我终于明白了,再看父亲,我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儿掉下来。我赶忙跳下车,把大衣给父亲披上,吆喝住牲口,并对父亲说:

    “爸,你上车坐会儿吧,我赶车。”

    “把大衣披好了,你刚睡醒,可别感冒。”父亲气喘吁吁地说。

    “我不冷,爸,你快把大衣穿上,别冻坏了。”我帮父亲穿上大衣。

    “没事,人老了,不怕冷,就怕你们年轻人冻坏了,落下毛病,这可是一辈子的事。”父亲跺着冻麻的脚说。

    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怕父亲看见,赶忙转过身去……“父亲!”我从心里喊着。等晚上回到家里,父亲就支持不住了,发起高烧来。我的泪更忍不住了,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下来。这就是父亲啊!

    寒假结束了,父亲送我去赶火车。他背着我的大旅行包,弓着腰,在崎岖的山路上吃力地走着。听着父亲急促的喘息声,我急忙跑上去,说:“爸,我拿吧。”父亲放下包,用袖子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又把包拿了起来,说:“我拿吧,过一会儿你还要赶火车。”说完,又吃力地走,我又追了上去。此时,我忽然发现,我个子比父亲高了!我的心又难过起来,眼睛开始变得模糊。“父亲啊父亲!”我想不下去了,我低下了头,泪水流了出来,洒在崎岖的山路上。

    火车开动了,我坐在椅子上,紧闭着双眼,努力地不把头探出窗外。我怕看见父亲那瘦小的身影,怕看见那依恋、期盼的目光……火车越开越远,父亲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变得越来越高,像一座山那么雄伟,那么高大。

    父亲是一块燃烧的煤,而我是接受热量的一分子。

    我又想父亲了……

    1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又”字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有关三次流泪的细节描写,想一想,这些内容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自己流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用煤比喻父爱,你会用什么比喻父亲或母亲对你的疼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选段中描写猴子动作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猴子越来越____________

    2不是孩子处于这样危险境地的原因是(   )

    A.孩子被猴子逗得恼羞成怒。

    B.水手们一次又一次的大笑。

    C.孩子非常喜欢那顶帽子。

    D.水手们没有及时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

    3当被猴子一次又一次地逗弄时,孩子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7分)

    狼的陷阱

    一只狼躲在一个山洞里,等待猎物的到来。

    然而,等了一个时辰也未见猎物的踪迹。它想:这一定是陷阱布置得不具诱惑力,应该用点什么办法把猎物吸引过来。于是,它采集了一些鲜嫩的青草,撒成一条草道,一直延伸到洞里。它隐藏在洞口,等待猎物上钩。

    果然,一只山羊循着草迹走来,一直钻进了洞里。狼大喜,一下用身子将洞口封住,直扑过去。山羊情急之下向洞的深处跑去,最后从后门跑了。

    狼十分的懊丧,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让到嘴的肉丢了。于是狼将洞里出口做了一番巡视,将所有洞口堵牢,然后又躲在洞口去等待猎物。一只野兔又循着草迹而来,狼猛地扑过去。机警的兔子迅捷地向洞里跑去,最后躲在一个石罅(xià下不见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呢?狼又是一番懊丧,于是它又费了一番心机,将所有可以躲藏的石罅塞上,最后看看的确无懈可击了,才又回到洞口躲藏。洞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狼十分惬意,心想:这下应该十拿九稳了吧?可是事出意外,进来的(虽然  不是)猎物,(但是 而是)一帮持枪的猎人。狼大惊,没命地向洞里跑去,可是可逃的地方堵了,可躲的地方也堵了,它没有什么地方可逃,最后在洞的深处被捉。猎人提着狼不停地摇头,说:这可是一只聪明的狼,竟设置了这样好的陷阱。是的,世上的陷阱起初都是给别人设的,后来却往往是陷了自己!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横线。(1分)

    (chén  chénɡ (rèn  nèn shàng  sànɡ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3分)

    迅捷(   )(     懊丧(   )( )嘈杂(   )(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3分)

    无懈可击——

    情急之下——

    (4)找出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打“ⅴ”。1分

    (5)找出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6)狼为什么把陷阱布置得完美一些,它先后用了哪些办法?(3分)

    7世上的陷阱起初都是给别人设的,后来却往往是陷了自己。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 16、课文片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找出选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的句子画上“_____”。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中的“忠骨”指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记叙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的心情和做出的决定,歌颂了______________

    4“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通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读短文,完成练习。

    品味汉字文化

    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cuì)炼与远古罡(ɡānɡ)风走来的汉字,每一粒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它们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tí hú)灌顶的规劝。汉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人”,一撇一捺,简单至极。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从字的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试想一下:有谁是能够离开了别人的支撑而独存于世的呢?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搀扶,就是鼓励,就是奉献。只有这样,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才是一个矗立起来的大写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写却难做。

    “信”,“人”“言”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一诺千金。孔子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zhēn)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信”是我国自古至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标志。“信”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价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质的原动力。一旦选择了终身不渝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步伐执着而坚定。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充满灵性,很有意味。她( )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   )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品味汉字文化,让我们认识自己,升华自己。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汉字的作用有:(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句子中“精灵”指的是______,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汉字是个_____的东西。

    4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的结构看,“人”字的一撇一捺代表的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

    B.“信”字是“人”与“言”的结合体,从字体结构看,“信”字的意思是做人要言而有信。

    C.从第1自然段知道汉字“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非常神秘。

    5参照文中的析字方法,从结构特点和蕴含的道理两方面对“忍”字或“愧”字作简要解析。

    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形象地说明了

    3为什么说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课内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上面这个片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段,“  ”最合适。

    【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多次运用了“愿意”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小艇穿过石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天的夜晚,池塘里的青蛙叫个不停。(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对鲁肃说:"我来请你一起去取箭。(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上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说:我明天带你到儿童乐园去玩。 (改为第三者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发起脾气来,姐姐和我远远地躲着。(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一个人有困难,大家应该帮助他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雨刚停,太阳就出来了。(改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金文  甲骨文 隶书 楷书 小篆 草书  行书(按汉字演变过程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主任改进并提出了建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都去参观博物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作文。

    我们读书看报时往往会有自己的感想。有时书中的一些人物可能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事情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书中的道理会让你深受启发。请你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字迹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