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草原》——老舍 B.《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
C.《白杨》——袁鹰 D.《威尼斯的小艇》——马克汉林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晃动 晃眼 摇晃 明晃晃
B.晕倒 红晕 晕车 圆晕
C.湖泊 停泊 漂泊 水泊梁山
D.提供 供给 供养 供应
3、下列词语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爽的响声
B.威严的性格
C.奇妙的规矩
D.十足的派头
4、读句子,写出括号前面词语的近义词。
1.露水消逝( )了,橘柚树闪烁( )着阳光,绿叶金实。
2.累累的果实渐渐( )从叶子中间显露( )出来。
3.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
5、猜字谜我最棒。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______)
(2)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______)
(3)上边留一半,下边加一半。(______)
(4)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猜。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拿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棵棋子放在瓷盆上。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积累。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散文八大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唐代的: 、 ,
宋代的 、 、 、 、 、 。
7、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成,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句子中。
派头(____)(____) 四四(____)(____) 平平(____)(____)
一模(____)样 高超(____)(____) 风雨(____)(____)
地崩(____)(____) 指手(____)(____) (____)(____)立地
1.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____)。
2.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____)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
3.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____)!
8、比一比,再组词
梁(______)粱(______)惠(_______)慧(_______)
诣(______)指(______)乃(______)奶(______)
禽(______)离(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读到一篇英国课文,讲的是蚂蚁。
②蚂蚁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蚁生儿,公蚁持家。他们在原野、荒滩上搬运食物,建设家园。想不到小小生灵,竟活得如此滋润,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义。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它们面对灾难时的行为。
③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黑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
④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火山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jí jǐ)流动;我仿佛听见噼里啪啦的烧焦声,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
⑤没有抱成团的智慧,( )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的蚂蚁家族( )会全军覆灭。
⑥生命的微小、体力的单薄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内在的精神。
⑦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的精神穿过我的外衣,刺痛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
⑧世上称得上伟大的东西,往往( )体积,( )精神。千里之堤(tī dī),溃于蚁穴,这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1】选择括号内正确读音。
【2】在⑤、⑧自然段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将“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改为不含问号的句子,但意思不变。________
【4】读④、⑤自然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④自然段中“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它们的行为所感动”这句话与前文“________ ”这一句相照应。
②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蚂蚁“抱成团”做法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表现了蚂蚁具有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
【6】我们刚刚经历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疫”,读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1】“大虫”三招:扑、掀、剪。武松对付老虎那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的形象。
【2】“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这句话运用了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从中找出武松与虎搏斗时的两个动作:“_______”“_______”“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表现了武松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从选段中画“ ”线的句子可以读出老虎的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反复描写老虎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你又读出了武松_______的形象。
【5】读了选段,你发现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本梳理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1】从全文看。作者对五个手指的评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名指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指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4】五个手指的协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情,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在语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招呼_______ 嫉妒______ 处罚______ 商量______
【2】将“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段内容,回答问题。
(1)“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句话是周瑜在______________。
(2)“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周瑜这样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周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又摆酒席招待他,这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唐高宗与王勃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字子安,十四岁不到就去应举。应试之日,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聘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
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
这样,过了些年头,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文,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皇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做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乳臭未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脍炙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高宗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看到王勃的《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时,惊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檄英王斗鸡文》时,怒而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滕王阁序》时,连声叹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被唐高宗称为千古绝唱的是哪句诗?是哪篇文章中的?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按后面要求做。(11%)
可爱的“小精灵”
一天,妻子从街上买回两条小鱼。我赶忙将鱼缸消毒、涮洗干净,注上水,将它们撒到缸里。嘿,一条“黑龙井”,一条“狮子头”。它们一般大,都是胖胖的,周身圆圆的,说是小鱼,头至尾也足有六七厘米长。
两条小鱼可漂亮啦!
就说那条“黑龙井”,整个身子,从头、脊背直到尾和鳍(qí),都染着一层浓重而有光亮的墨色,只有嘴的下方和腹部显出金黄色。头的左右两侧,突着两个圆圆的、弹球儿一样大小的眼眶。仔细端详,才发现眼眶中的黑眼珠正一眨不眨地注视着你。那张似乎可以吞下整个豆粒儿一般的嘴,总是用力而有节奏地一伸一缩的。伴着嘴的一伸一缩,两腮也随着一翕(xī)一张的。它的肚子鼓鼓的,似乎整天都是饱饱的。身后拖着的那条约占身长一半的大尾巴,就像一把展开的小芭蕉扇。看,那黑色“扇叶”的周边,还涂抹着斑斑金色,飘着蝉翼(yì)一般的尾稍儿。它在水中展鳍游动起来,好不威武、潇洒!
再看那条“狮子头”,仪表堂堂,橘红色的头,金黄的身子,只有背鳍和腹鳍的边沿点缀着一点点青色。它的头方正而宽肥,头顶上凸起一块厚厚的、足有五分硬币大小、看似十分松软的肉团,怎看怎像头上顶着的一尊金冠。那两只乌黑的、只有高粱粒大的眼睛,镶嵌在头的两侧,明亮有神。头的前下方,那张菱(líng)形的小嘴儿,人只有等它仰起面孔时才能看到。它在水中缓缓地、悠闲地游动着,显得那样沉稳、雍(yōng)容而尊贵。
它们相处和睦(mù),而且非常机灵、顽皮。每当有人走到缸前,哪怕有一点轻微的响动,它们就游到水面,仰着头,撒娇似的探出张着的小嘴,像是在说:“我们又饿啦,再给点儿吃的吧!”当看到颗粒状的食物落到水中时,它们就贴着水面或沿着缸壁追逐着,高兴地吞吃着,嘴里还不时地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吃饱了,玩累了,它们就沉到缸底,静静的,一动也不动。哦,它们在休息、睡觉,也许还正做着美美的梦。
多么可爱的“小精灵”,我真的很喜欢它们。是它们让我这清静、充满茶香和书香的厅堂又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
沉稳———( ) 清静———( )
(2)第3自然段在具体描写“黑龙井”漂亮的样子时,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3%)
(3)第5自然段主要讲 。(2%)
(4)给短文分为四部分,用“△”标出。(4%)
15、课内阅读。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挥来 摆来 ),悠然(挥去 摆去 ),如同(跟 伴 )着鼓点,(和 随 )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_____,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1】在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词下面画“√”。 在“____”里填上合适的成语。用 “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2】这段话描写了__的情景,是细节描写。此段先写了刷子李刷墙时的____,接着写了刷后的________。前后映衬,说明刷子李________。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月光下的童年
①又是一个夜晚,我披着银白色的月光走在青石板路上,欣赏美丽柔和的月光下的景色。人们在月光下散步,老奶奶带着小孙女在月光下讲故事。
②我是在月光下长大的。记得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时,外婆就带着我到院子里乘凉。外婆用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我,一边扇(shān shàn)着扇(shān shàn)子,一边给我讲老掉牙的民间故事。我每晚便在外婆讲故事的声音中入睡,多么快乐呀!
③幼时,我很爱捉虫,在朦(mónɡ ménɡ)胧的月光下,随处可以听见各种虫子的鸣唱,那唱得最动听的肯定是蛐蛐儿了。我悄悄走进草丛,打着手电筒,翻开一块大石头,便有披着黑色大衣的蛐蛐儿在那里又蹦又跳。我就迅速地用手一捂,然后,小心翼(yì jì)翼地把它捉起来,借着月光跟邻居的小伙伴们斗蛐蛐儿。
④中秋节,是我感到最温馨的时候。我和家人一边在月光下品尝月饼,一边唱歌,真快乐!
⑤月落月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也长大了,但我依然爱那慈母般温柔的月光。
⑥在我眼中,月亮是那么美,我在月光下长大,月光下有我童年的足迹。我爱这美丽的月光!
【1】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幼时的“我”是怎样捉蛐蛐儿的?请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写出“我”捉蛐蛐儿的五个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结构清晰,请用“//”将短文分成三个部分。
【5】“我”爱这美丽的月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内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別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耸立——(________) 拥挤——(________)
【2】第一自然中作者把威尼斯小艇比作独本舟,写出了小艇_________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________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_________的特点。
【3】选文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4】画线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四字词语_________。
【5】“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说明了船夫________,船的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汉字与中国心》,完成练习。
①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②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③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这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选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能使爱过中华文化教有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④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干,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 ”;春雨时吟“ ”;中秋时吟“ ”;送别时吟“ ”,喜悦时吟“ ”;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路”……古典诗词已经规定和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⑤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潮难已:________________
【2】读短文的第4自然段,将合适的诗句的序号填在短文横线上。
①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明月几时有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④好雨知时节 ⑤劝君更尽一杯酒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不适( ) 特别( ) 吝啬( ) 赞成( )
【4】根据短文内容,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汉字的特点? ( )
A.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
C.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D.汉字好记好学,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5】下列最能体现汉字特点的是( )
A.汉字的形
B.汉字的义
C.中国的古典诗词
D.汉语拼音
【6】联系现实,结合本文说说为什么“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藏的故事。过去,藏北有一个老猎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随身携带的一顶小帐篷就是他的家。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看见对面不远处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赶紧转身拿来猎枪,瞄准了那只藏羚羊。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好像知道自己逃不掉了,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 请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向前走了几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
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扳着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明白藏羚羊下跪是在向他请求饶命。但是,打猎的生活早已使他的心变得冷冰冰的。他双眼一闭,扣动了扳机。随着枪声,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下去的时候,仍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两行泪痕也清晰可见。
那天,老猎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即把猎物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 呈现)那只藏羚羊临死的样子。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瞬间。夜里,他久久难以入睡,双手也一直在颤抖……
第二天,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剖开了那只藏羚羊的腹腔。突然,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子咣当一声掉在了地上——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已经成型的小藏羚羊!原来,藏羚羊跪拜是为了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啊!老猎人的心颤抖了,他对自己的行为懊悔不已。
后来,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1】请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在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打“√”。
【3】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羚羊为什么向老人下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短文中的老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6】“老猎人在藏北草原消失了”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
2.我想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缩句)
________
3.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仿写)
__________
4.热——八月,天多热。鸡耷拉着翅膀,狗吐出了舌头,蝉不知如何是好。(照样子,把意思写具体)
冷——_____________
5.玩累了,就在树下找个地方睡着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1、把反问句改称陈述句。
(1)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吓唬胆小鬼的,我怕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无锡惠山的一泓清泉是天下第二泉。(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想到《史记》还没有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用了大概整整13年时间。(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遨游了汉字王国,感受了汉字的乐趣,了解了汉字的文化。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使用汉字不规范的现象呢?请在同学当中开展一次调查,然后学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