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 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 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D. 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同盟会 B. 华兴会 C. 兴中会 D. 光复会
3、下图所示照片是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重要主角。他是
A. 林则徐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李鸿章
4、下表是《新青年》杂志对1920年9月前后发表的各类文章统计,其宣传主题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B.北洋军阀的统治
C.新文化运动结束 D.五四运动的影响
5、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区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上海浦东
C.闽南三角地区
D.海南经济特区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首都在
A. 瑞金
B. 南京
C. 北京
D. 广州
7、下列战役中属于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百团大战
8、“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民族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反映了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成熟与强大。从2014年开始,我国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战役
9、俄国在这次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俄国在十九世纪中期的这次战争中从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10、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目录(如图所示),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符合此单元内容的主题( )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D.解放战争
11、据宪法学者韩大元教授的研究,抛开一些体制性的差异,五四宪法(草案)与1936年苏联宪法条文相比,两者相同的有33条,约占五四宪法条文总数的32%。可知五四宪法( )
A.充分反映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B.完全照抄照搬了苏联的经验
C.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法制成果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商人颠地手指一个精美的彩色瓷瓶嚣张地说:“这就是清朝的形象,丰满、浑圆、骄傲,瞧不起世界上的一切,它满身自以为是,但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粉身碎骨。”鸦片战争中,清朝“粉身碎骨”的结局实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封建经济落后
B.军事技术落后
C.综合国力衰落
D.封建制度腐朽
13、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部署,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成为了世界强国
B.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C.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重中之重
14、《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下图描绘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5、“它的胜利,是在对方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特别是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条件下取得的,打破了该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世界对这个刚从废墟中建立的国家多看几眼。”材料中的“对方”应是( )
A.日本
B.印度
C.苏联
D.“联合国军”
16、下列关于中国军阀割据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B.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
C.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在广东、广西
D.军阀混战使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7、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这次会议这标志着我国( )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 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
C.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
19、“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的衣服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A.“一五”计划期间
B.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把党中央酝酿多年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叶剑英
21、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 ; 1983年,一位去南方打工的衡阳小伙子给家乡亲人的信中写道:“我来到的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小伙子打工的城市是 。
22、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___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取得巨大成就,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________”交接入列。
23、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___________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国家主席___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24、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_____年____月______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___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
25、19世纪70年代外国势力侵入新疆,清政府派________收复新疆;至________年,除伊犁外新疆的其他地区都回到祖国的怀抱;______年中国收回伊犁。
26、戊戌变法的影响:在________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7、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请列出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
( 1 ) 191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 ) 1949 年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的是________________。
( 3 ) 1949 年 9 月在北平召开了________________会议。
( 4 ) 1949 年 10 月 l 日在北京隆重举行________________。
28、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_________。
(2)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________。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________。
(5)巩固措施: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仁玕写成《________》,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9、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4)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5)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是:
30、观察下边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填空:
(1)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27年8月1日发生的____________,它打响了武装反抗____________的第一枪,后来成为中国的____________节。
(2)图二所示人物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____________。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会上,他提出了“____________”的著名论断。同年9月他领导了____________;10月他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____________。
(3)图三是____________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这次会议确立的建党建军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说说图中人物分别属于那一系军阀派别。
(2)军阀混战的目的是什么?
(3)军阀之间的混战对中国社会有哪些危害?
32、《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分别规定开放哪些通商口岸?研究这些通商口岸的分布,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问题?
33、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4、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接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1)材料一中蒋介石的政策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2)与材料二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其最终解决有何意义?
(3)材料三描述的事件标志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