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北宋政府文武并用
D.宋朝商品经济繁荣
2、2017年7月27日晚,“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系列活动之“甲骨文记忆展”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开幕。下列叙述中,有关甲骨文史实准确的是
①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②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③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④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这一技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强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段话论述的是
A.造纸术的影响 B.《史记》的影响
C.甲骨文的影响 D.张仲景的成就
4、把女真改族名为满洲,把后金改国号为清的人物是
A.李自成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吴三桂
5、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是在哪两个人物的统治时期
A. 汉高祖、汉文帝
B. 汉文帝、汉景帝
C. 汉文帝、汉武帝
D. 汉高祖、汉武帝
6、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的根源是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B.“诸子百家”是泛指,表示学派众多
C.各学派著书立说,思想活跃
D.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的推崇
7、西周建立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历史上称为“分封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
A. 民主推选 B. “家天下” C. “授民授疆土” D. 天下为公
8、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普遍废除世卿世禄,按功劳授予人一定职位和俸禄,取消那些无功于国家,又过着奢侈生活的人的世袭特权。这表明:( )
A.王位世袭退出了历史舞台 B.分封制开始走向崩溃
C.下层人士可因功改变命运 D.各国实现了人人平等
9、“羽扇纶巾征沙场三足鼎立报君恩…”,是歌曲《三国》中的一句歌词。历史上奠定“三足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漠北战役 D.赤壁之战
10、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铁器开始使用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畜牧业发达 D.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11、两宋时期,南方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A.玉米
B.甘薯
C.占城稻
D.小麦
12、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始,青铜鼎被视为国家的重器。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材料表明了( )
A.鼎制作工艺高超
B.鼎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C.鼎制作数量稀有
D.鼎主要用于日常的生活
13、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 D.南北朝时期
14、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代表当时科技的最高成就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5、与历朝开国之初统治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高明之处在于( )
A.用杀戮的手段
B.用战争的方式
C.用怀柔的政策
D.用谈判的方式
16、《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两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由此判断这部著作研究的领域是
A.手工业
B.商业
C.天文历法
D.农业
17、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下图为《琅琊台刻石》,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登临琅琊台时所立,传为李斯用小篆所书,内容是歌颂秦德,宣扬始皇帝的统一业绩。下列能够说明文字统一的政治作用的是
A. 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 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
C. 有利于货币符号的统一,解决了财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
D. 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执行和巩固统一国家
18、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农业发展情况向朝廷做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 )
①开始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并加以推广 ②粮食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③棉花的种植已经扩展到黄河流域 ④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产茶的州县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初年政府特别注重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列措施不能反映这一史实的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册封达赖、班禅
C. 设置驻藏大臣 D. 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20、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于公元3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在北方建立政权的都城是 ( )
A. 成都 B. 长安 C. 洛阳 D. 建业
21、黄巾起义的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______________,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______________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2、东汉宦官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北朝贾思勰撰写的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
23、河姆渡人生活在七八千年前的________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他们会运用________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24、
| 措施 | 作用、意义、影响 |
政治 |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________制度。 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______,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设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 ②地方:推行_________ | 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来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文化 | 统一文字;(把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_____) | 【材料研读】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
经济 | 统一_______; 统一______(规定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___); | |
交通 | 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驰道、直道; 开凿_____________(沟通________________,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 |
思想 | “_________________”(李斯建议。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军事 | 派大将_____北击____,修筑____西起____,东到___ |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
25、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古人类是____________。
26、春秋霸主:齐桓公、_____、楚庄王、_____________、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注意先后顺序)
_____________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称霸的原因:
①地理上:近海,有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
②任用____________为相,富国强兵: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③政治上:采用______________的口号,号令诸侯
27、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内容:
(1)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中国被称为“瓷之国”,北宋时著名的瓷都是()。
(3)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5)描绘宋代经济繁荣的名画是()的()。
(6)元朝建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了()、()、()。
(7)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事件是()。
28、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深远。
(1)宋神宗时期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革是______。
(2)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_____时最终完成。
(3)宋代农业发达,从越南引进了新的水稻品种--______。
29、唐朝时期,日本派来中国的使节成为( )。
30、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____被叛军杀死,隋朝宣告灭亡;同年,____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31、将下列历史人物和其相关内容连线
蔡伦 494年迁都洛阳
华佗 建立吴国
张角 创编“五禽戏”
孙权 改进造纸术
孝文帝 创立太平道
32、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事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材料二:观察下边思维导图
(2)请说出材料二中这套制度的名称?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行政?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3)从材料三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材料四: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4)从材料四中概括改革的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请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