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李怕失败,做事怕尝试,朋友劝说万事开头难,要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道理。
B. 国家存亡关头,大家终于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捐弃前嫌,携起手来。
C. 对待批评的态度,我们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提意见也许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D. 不要只羡慕人家成绩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己也应该要实践并努力。
2、冯梦龙说的中国古代四大奇书是指( )
A.《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B.《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C.《西厢记》、《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D.《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金瓶梅》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细数2017的无锡搜房博客,有多少新锐博主在谈笑间指点江山,预见楼市风云。
C.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写出了不少激浊扬清的好文章。
D. 今日,幸福苑社区和万里学院团委邀请了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红军、老党员,与社区的暑期学生一起重温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喟(kuì)然叹曰 吾与(yǔ)点也 风乎舞雩(yú) 浴乎沂(yí)
B.冠(guān)者 莫(mù)春 三子者之撰(zhuàn)铿(kēng)尔
C.愿为小相(xiàng) 因之以饥谨(jǐn) 夫子哂(shěn)之 千乘(shèng)之国
D.曾皙(xī) 长(zhǎng)乎尔 以俟(sì)君子 鼓瑟(sè)希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社会黑暗,阶级压迫深重,人民苦不堪言。
B.让窦娥临终的三桩誓愿都实现了,从侧面表现了“神灵”和“天道”还是存在的,世界上还是有“公理”和“正义”的。
C.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和想象,让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乃至发生的事在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
D.窦娥冤案只是一桩冤案,并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但这桩冤案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当时社会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真实写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词语中生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在谈话里,在书页里,在语言存在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日夜游走在词语的密林里,然而,在惯常的看法中,词语,似乎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总会说“这个词用的如何准确、细致”“很好的描写出了……”,或是“作者用词优美、清新”“对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充满了音乐美”。在我们的“安排”下,词语之于文学,不过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耍点小花样,施点小把戏,而不是跑到前沿去指挥创作,推动作品的生成。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在我看来,这小小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可以是作品生长的所在----一处青草床榻,自然而美;窸窸窣窣中,生长出无限可能;连我自身,也在这词语中生长。
当一个词语翩然而至----许多文学上的灵感,许多写作上的琐思,便窸窸窣窣地生长起来,摇曳出迷人的光影,有一首名为《花》的小诗,很能描绘出这种心绪:
这个词,要轻轻说出/用一声或者两声/不然,一出口她就碎了/花一出生就是为了被呵护/花是个温暖的词/花是个幸福的词/你轻轻说出:花/花就会开满整个胸间/花香盈袖/春天的城堡瞬问建成/她,接收了这个季节里所有的/忧伤
“你轻轻的说出”-----仅是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如此温润的,进而繁华奇异的玄想,触手如春,宛如一场奇迹。这种“奇迹”,不妨用一句俏皮话来讲: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词语和写作,与文学一样,让我总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套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话来说,便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我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这里玩乐,也装出--副“探索世界”的模样,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许多词,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然而,当我们以“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钱钟书先生写过一篇名为《窗》的散文。窗,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指那四方格子的东西。然而,钱先生正由这“窗”说开去,谈论人与 自然,人心与人性,寄以世情远思。与此相近,我们也可以用词语去把记忆的碎片轻轻拈起,去思考那些看似远远相隔的东西。例如“盛放”一词,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花的盛放”,若放到文学层面呢?从闭合的阶段,即某种“封闭”“无知”“沉默无声”的状态,再到花苞初绽,即某种“渴塱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 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这不正是一种“盛放”吗?反过来,“盛放”一词,又可以促成这样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并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体现艺术上的精妙。
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女主人公----她经过曲曲折折的成长,最后实现了“生命的盛放”,我们还可以往更深层探索----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吗?如果女主人公最后复归平静,在往日的琐碎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可不可以说也是一种“盛放”?我们在对“盛放”一词的凝思中,其实正进行着对生命形态,价值批判的探讨,这要是文学领域常见的探讨。
正如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也将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词语有所说,而不被说:怀有文学之心、艺术之力的人将其唤醒,使其道出生活的真相。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有言:“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居住于词语之中。”在对词语的思考中,在一场一场安静的“自言自语”里,看到自己的面容,也看到世界如何在人们心中诗意的存在。
(摘自潘芷茵同名文章,有删节)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词语,但是词语只是一种用来描述事物的工具或是一点感官声响上的娱乐。
B. 词语之于文学,只是千军万马中的小兵小卒;我们对词语的期待,也只是想让它推动作品的生成。
C. 小小的词语,大抵只是个陪衬----和那庞大的“思想”“叙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
D. 事实上,词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它们是作品成长的地方,甚至可以让作者自己随着作品的生长而生长。
【2】下列不能够证明“词语能够带来文学上的灵感或写作上的琐思”的一项是
A. 轻轻地说出“花”这个词,便有温润的,甚至是繁华奇异的玄想,那感觉触手如春,就像是一场奇迹。
B. “凝视”一个词语,就像“凝视”一个人的前生今世一样有趣;无论是词语还是写作,总让人有一个充满乐趣的所在。
C. 以一个孩童的姿态在词语的世界里玩乐,在词与词之间感受事物的联系,在词语的流变里体察人心微澜。
D. 许多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词,当用“艺术之力”激发它们时,再普通、常见的词语也会生长出无限可能。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盛放”指的是“渴望独立”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的状态,再到生命的盛放----走向解放,实现生命意义的完成。
B. “盛放”这个词不仅能够促成一种对生命形态的思索,而且为这思索后的叙述增添了几分形象感,还体现了艺术上的精妙。
C. 在作者看来,只有重复书写“娜拉式出走”,才算“生命的盛放”,例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
D. 像有人以乐曲、绘画或是数理来与世界对话一样,我们对词语的思考,最终或许能抵达对世界的思考。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想象刘裕北伐时雄壮气势。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作者借“客”之口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3)刘禹锡《陋室铭》中的“_____”借孔明的房子来写自己的陋室,“_____”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8、五代史伶官传序
(1)《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5)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肩披香草或佩戴香花表明诗人高洁的志向。
(2)杜牧《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如果秦国爱护六国的人民,其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一事,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黎明时分,人们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时所看到的日出奇景。
(2)《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互文手法奏响了国泰民安的幸福之音,对仗工整,情韵悠扬。
(3)舟作为一种过渡工具。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或承载古人漂泊天涯,或摆渡心灵进入梦乡,如“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集庆寺①
[元] 仇远
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释: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②招提指寺院。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 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 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 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 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2】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仁人者送人以言。吾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晏婴进曰:“令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曰:“丘得其为人,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B.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C.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D.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孔子遂行/反乎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B.司空,官职名,春秋时主管土建等工程,曾与司马、司徒并称三公。
C.竖子,文中指年轻仆人,含轻蔑之意,《鸿门宴》中的“竖子”也是此意。
D.《书》,指《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相貌奇特,从小喜爱礼乐。孔子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叫丘,身高九尺六寸,被叫作“长人”;他还是孩子时,就通过做游戏学习礼仪动作。
B.孔子能力出众,但是经历坎坷。他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小吏,出人的东西都称量得很公平;也曾使牧养的牲畜肥壮繁多;他在宋、卫、陈蔡国经历都不顺利,在齐国还受到晏婴排挤。
C.孔子广泛求教,学习精益求精。孔子为向老子询问周礼曾主动前往周王室;他还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每个阶段达到满意后才进行下阶段的学习。
D.孔子推行周礼,退而著书教学。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臣父子要各安其分;他隐退后整理书籍,并教授众多远道而来的学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
(2)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共享单车成国民素质照妖镜:有人涂抹 编号据为己有,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它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