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教育考察团队远渡重洋,到根本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西方人那里寻求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这种做法无异于问道于盲。
②搞科学研究要学好基础学科,打好基础,追本溯源才能让自己的科研之树枝繁叶茂。
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前方打胜仗的好消息源源不断地传来,不绝如缕。
④教条主义者常常把一些过时的经验奉为圭臬,而不愿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思想和做法,这是很愚蠢的。
⑤长时间被朝廷安放在一个有位无权的虚职上,辛弃疾时常感慨自己髀肉复生,因不能为国家效力而感叹唏嘘。
⑥这篇文章将黄山的风景写得生动而细腻,让人产生如同设身处地的感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2、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写的是哪两位主人公?( )
A. 探春、迎春 B. 宝钗、黛玉 C. 元春、黛玉 D. 宝钗、惜春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幼而不孙弟 B. 拜送书于庭
C.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 连辟公府不就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将作大匠,官名,历代名称不一,职能大致相同,掌管宫室、宗庙修建等。
B.紫金鱼袋,一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自唐始,一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
C.庚子,庚子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D.元年,特用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如贞观元年、康熙元年。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化传承,是要有载体有传人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华文明若要绵延相续,不绝如缕,希望就在孩子们身上。
②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疏忽,一点微不足道的失误有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③这个贩毒组织近来购置了一批火力极强的武器,对他们而言这简直是如虎添翼,我边防检查站的缉毒官兵倍感压力。
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运动健身受到热捧。教练提醒,健身塑形需要长期坚持,一旦放弃,会导致髀肉复生,很快反弹。
⑤清晨,重庆10余万群众高举“舍身为人民,热血铸警魂”等字样的横幅来送别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而临危受命的英雄周鑫。
⑥能够不断认识并提升自我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然而网络“键盘侠”们却只盯着别人的过失,对自身的问题却目不见睫。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③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用老人自己的述说交代了他的家庭生活境况,目的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却让人回味。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__________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雨霖铃》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想别后的凄凉,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声赋》中从“秋气”这一角度描写秋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有的人嘲笑他人从师,除认为彼此“年若道似”,不必从师外,还从地位、官职方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借口拒绝从师。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方枘与圆凿不能相合比喻自己忠贞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2)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说明了黄鹤、猿猱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越过蜀道,从而突出了蜀道高峻。
(3)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国家形势危亡和个人身世坎坷。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先写了周瑜的儒者装束,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赏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的结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监: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名为晁衡。历仕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诗人发出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的景象呢!
B.三、四两句一问一答:“九州”代指中国,九州以外哪里最远?恐怕要算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友人要去那里真像登天一样难。
C.五、六两句面对自己的国家只能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诗人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
D.七、八两句实写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构成了恢宏阔大的图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乡射邹、峄;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南略,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子迁适使反,见父。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汉兴以来,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七年遭李陵之祸。退而深惟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耕牧河山之阳”就是说司马迁小时候在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一带生活劳作。
B.“射”是古代读书人必学的六种技艺之一,“乡射”则是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
C.古时帝王给与臣子爵位或称号叫“封”,文中是指汉武帝给开国功臣赐封的仪式。
D.太史公(令)是古代掌天文图书之官,此处指司马迁之父,后文中则指司马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家世职史官,年轻时仕游天下。他的祖上自周朝就是太史,曾经声名赫赫,他自幼聪慧,成年后四处游历,遍访河山,极大地丰富了人生阅历。
B.司马迁理想远大,修史书义不容辞。他牢记父亲的遗言,立志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史著,且认为孔子之后继承清明盛世,论订六艺经传者,舍我其谁。
C.司马迁身残志坚,忍屈辱书成巨著。遭李陵之祸时,他已经陆续写作了七年,他以古圣先贤逆境中发愤著书的事迹勉励自己,终于成就了一代大典。
D.司马迁呕心沥血,为后世立德立言。他著史家绝唱《太史公书》,融独特的见解、自成的体系、个人的情感于其书,也践行了为文化存亡续绝的大责大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美奋斗者”一词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出的表彰称号,一共有278名个人、22个集体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袁隆平、钟南山、李桓英、于漪、孔繁森、支月英、杜富国、杨善洲等都入选其中。
英才中学髙三年级各班正在召开班会,号召大家向“最美奋斗者”们学习,大家纷纷上台发言。有的同学说要向袁隆平学习,因为他“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有的同学说要向杜富国学习,因为他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有的同学说要向于漪学习,因为她正是教育行业“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还有同学说要向钟南山学习,因为危难关头,“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
对此你怎么看?
请从“最美奋斗者”中任选一人,写一段200字左右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小论点和详实的论述内容),体现你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确定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