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山东烟台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入之甚寒 B.沛公其计,从之

    C.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云无心出岫   引壶觞自酌

    B.悟已往不谏   不知东方既白

    C.复驾言兮求   而人之所罕至

    D.知来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

  •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 4、下列诗词内容、对应作者或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5、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恤人之言兮 恤:忧虑

    B.自矜者不长 矜:自我夸耀

    C.实熟则剥,剥则辱 剥:击打

    D.大块载我以形 载:给予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忠实地记录了时代发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路遥,其文学创作同样显示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民性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更具典型性。虽然他的作品曾经被淹没于当代文学繁杂思潮的更迭发展中,但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传统道德的审美理想等,从多个层面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人民性书写的审美追求。正是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使其作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最终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首先表现在关注中国大变革时期的“三农”问题。路遥曾经说,“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自我要求,路遥的小说创作重视书写“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生存与生活。他的作品不仅从整体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且相当规模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变革的时代情绪及民众的精神心理动向,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具有前瞻意识。

    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也充分地体现在对于人民的生存状态的悲悯情怀。正是具有一种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路遥才能把广大民众的苦难写得深切、厚实,写得撼人心魄。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普通人苦难的奋斗史。他们的历史沉郁、悲壮而崇高。在这种苦难的奋斗史中,蕴含着他们对历史社会、生活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用《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的话来讲,他通过“血火般的洗礼”,已经很“热爱”自己的苦难,并把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人生启示提升为“关于苦难的学说”。这一思想基调构成了路遥“苦难意识”的主旋律,以审美的形式回旋在平凡人的世界中。它让每一位读者从这苦难的奋斗史中,从达观进取、催人奋进的人生态度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

    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还深刻地表现在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伦理关系作为衡量道德之根本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劳动人民家庭生活中的爱及人伦义务,是古老传统中的人性人情因素在乡土中国社会中的优美体现。这种爱及人伦义务具有奇异的力量,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繁衍。对这种文化的确认,构成了路遥创作中普通民众生命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作家的人生信仰,是路遥为人民书写的重要表征。路遥所塑造的系列人物形象,为作品建构起了强大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境界,这种审美理想深度契合了本土文化血脉中所灌注的道德观与人生观,也充盈着“人民性”的思想内涵。

    可以说,路遥的写作姿态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他将作家的自身定位与书写对象并置,强化自己的“人民”身份感。正是这样的身份感使他的创作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深层发现。人民不再是作家代为发言的群体或深受同情的阶层,而是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的主体性存在。从这个层面讲路遥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存在的窄化“人民”的问题,打开了人民文艺的整体视域。

    整体来看,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中,路遥的作品从创作方法、精神指向,到审美理想、情感基调,再到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作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标高,它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当代作家的使命意识与审美理想有着积极的重塑意义。路遥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自觉实践及富有创造性的文学追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难得的“中国经验”。

    (摘编自赵学勇《谈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的作品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标高更具有典型性。

    B.路遥的创作具有人民性,是因为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

    C.受儒家思想影响,路遥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作品建构起强大的情感世界与道德境界。

    D.路遥热爱自己的苦难,他从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从自我要求的角度,论证了路遥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前瞻意识的原因。

    B.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路遥小说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窄化“人民”的问题。

    C.文章末段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总结了路遥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及影响。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多个层面论述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的现实主义作品曾经被淹没过,但最终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中还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路遥在创作中能把普通人的苦难写得真切、厚实、撼人心魄,是基于他对人民的生存状态充满悲悯情怀。

    C.路遥作品中的普通民众,往往注重家庭生活中的爱和人伦义务,体现出乡上中国社会优美的人性人情。

    D.以人民为本位的写作姿态及身份感,使路遥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发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再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啼声哀婉,往往能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和《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凄凉之意。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两句名言所表达的价值取向有相同之处,其中“志”和“心”可理解为同义关系。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好像人的腰部。

    (4)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作者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告诉人们艺术表现中要适当以“空白”展现更丰富的意蕴,同时也是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写乐曲声中止时的效果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 9、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 10、补写出句子的空白处。

    (1)《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客至》一诗中表达了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4)《报任安书》中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2)苟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从而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意深沉,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极写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歌

    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开门见山,“山”字两见,强调这是一位山农,深山务农,土地贫瘠,交代了造成“家贫”的自然原因。

    B.三四句中“苗疏”与“税多”构成鲜明对比,“化为土”体现了辛苦耕种的果实被官家践踏、盘剥的悲惨现实。

    C.五六句描写了岁末农闲,山农呼唤孩子一起上山捡拾橡实的情景,生活气息浓厚,为全诗增添几分暖意。

    D.全诗语言朴实平易,叙述简单,直陈山农的遭遇,却字字包含血泪,读来至为沉痛。

    2诗歌最后两句与传统的“卒章显志”的作法完全不同,似乎与前文的山农野老没有联系,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实在可传而后传之,则不愧传奇之目,而其人其事与作者姓名皆千古矣。

    如一部《琵琶》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一事,其余枝节皆从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一部《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皆从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与作和,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

    后人作传奇,但知为一人而作,不知为一事而作。尽此一人所行之事,逐节铺陈,有如散金碎玉,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此语未经提破,故犯者孔多,而今而后,吾知鲜矣。

    1文中所说的《西厢记》是由________创作的。

    2对“主脑”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主脑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本意,关系到文章的主旨。

    B.主脑往往体现为一人一事,关系到文章的线索。

    C.其他的人与事,往往能对主脑起陪衬作用。

    D.如果只是为一事而作,不是为一人而作,作品就会显得散乱破碎。

    3从文中来看,能够流传千古的传奇必须具备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一座建于唐末的古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基本毁于山洪的冲击中。灾后古塔的重建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专家说:“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还是不要建了。”还有专家说:“留存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何况当地没有旅游资源,建设好还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另有专家说:“要异地重建,否则将来还会有自然灾害影响。”

      以上三人的意见,你赞同谁?请你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陈述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