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B. 鹿鸣宴,唐代会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者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会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者,叫鹿鸣宴。
C. “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伯仲”又可比喻事物不相上下,如“千载谁堪伯仲间”。
D.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2、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为之奈何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目项王 B.吾得兄事之
C.既东封郑 D.箕踞以骂曰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吾不是处 B.东得百里奚于宛
C.迎蹇叔于宋 D.此五子者,不产于秦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中“跋”。由作者书写,其作用在于向读者推荐自己的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
C.“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臣下进献给皇帝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铺陈叙事,讲究文采,《阿房宫赋》是晚唐骈散结合得较好的一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民俗中,男女青年步入成年的礼仪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色。古代汉族青年的成年礼俗,男孩称为冠礼,女孩称为笄礼,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其核心是束发,在传统礼制下,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他们头发往往扎成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但到成年之期,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头发整理起来,男子戴上冠,女子加上笄。
我国古代汉族的成年礼在先秦时已很完备,《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礼在祖庙中举行,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带“冠”的同时他还获得自己的“字”,“字”的获得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个开始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活动范围开始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他必须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由于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行为要求,因此为了与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区别,他们需要另一套身份标识,这就是“字”。从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亲外,其他人就不再称他的名而要称“字”了。《礼记·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转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别之,至死而加谥。”
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因此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冠礼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用筮(一种占卜方法)决定行礼的日期,俗称“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用筮决定请哪一位来宾为青年加冠,这是冠礼上的正宾,俗称“筮宾”。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宾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冠礼的时间,并把日期通知宾家,俗称“告期”。到行礼那一天,早晨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将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然后将加冠的青年带出房就位。首先是束发。束发之后,正宾为受礼人加冠。周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称为“三加”。第一冠是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要换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毕后,正宾给冠者换上白色而腰间有褶皱的裳,系上白色敲膝。第三冠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参与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后,正宾给冠者换上裳,裳之外系上赤黄色的蔽膝。随后加冠青年西阶而下,去拜见他的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正宾给他起一个字(名字的字),并说一番祝福的话。于是礼成,青年之父送宾出门。……
古代的“冠礼”由于极其繁缛,因而后来渐渐被简化,甚至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仪式,在一些地区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来,比如说云南彝族地区的换裙礼,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等等。这些形式各异的成年礼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告诉青年,你已经告别孩童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要开始肩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图说中国文化·民俗卷》何晓明)
【1】下列对于“冠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礼之行远比笄礼为庄重,其原因与中国传统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特点有关,冠礼意味着成年,外人要称其字。
B.古代汉族的成年礼俗,其核心是束发,男女都是从头上的发饰或帽子反映出来的,男的戴上冠,女的插上笄。
C.根据传统礼制,古代汉族孩童的头发是不用严格处理的,但到了成年之期,其头发不仅要严格处理,而且还会有一个盛大的仪式。
D.中国民俗中,男女进入的成年的礼仪叫法不同,男的称为“冠礼”,女的称为“笄礼”。而且人们对于冠礼更重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冠礼同时获得“字”,“字”的获得不仅意味着至亲之外其他人称呼的改变,更意味着成长和一定社会责任的担当。
B.冠礼前一天傍晚,由宾者进行告期,在加冠礼的这一天,青年先在宗庙中站立,等候父亲将宾请进门,入庙就位。
C.在周朝的礼制中,幼小时称呼其名;二十岁行过冠礼以后,则称呼其字;五十岁以后只称呼其排行。死后则加谥号。
D.给青年“三加冠”的正宾要给青年换三次衣服,还要给青年取“字”,说祝福的话,礼成之后,要由青年父亲亲自送出门。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据本文解释“总角”:孩童扎作“状如一对牛角的小髻”。“角”是牛角的意思,可知《氓》中“总角之宴”的“角”应该读jiǎo。
B.在文章中需要靠筮这种占卜方法来决定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冠礼的日期,一件是冠礼中为青年加冠的人。
C.少数民族的冠礼,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经过简化变成了相似形式的换裙礼、报告礼、戴巴珠礼等。
D.冠礼仪式之上,除了“三加冠”之外,其实还有“三换不同色的蔽膝”,顾名思义,这蔽膝应该是遮盖下体之服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表现其奢侈之风。
(2)《逍遥游》中写大鹏起飞的广度和高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后,又从侧面利用周围环境和景物烘托来表现其技艺高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节选)》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钟山记》中,体现苏轼反对不经过亲身实践而凭主观臆断去猜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三次对鲲鹏进行描写,开篇第一次描述鹏的脊背时,是“________”,第三次引用商汤与棘的对话描述鹛的脊背时,则是“_______”,这些在细节上相互补充,使鲲鹏形象更为充盈、饱满、神妙。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在空格中填入相应文句。
(1)严格地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旅夜书怀》中表现作者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3)《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的根源以及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威吓到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作者引用《书》中古训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理。
(3)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认为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司马迁的文章“疏荡”“颇有奇气”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潜的《归田园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居所“五丁开山的传说。
(5)“__________,《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列传》)
(6)“__________,身死人手”。(《过秦论·上》)
(7)爱而不见,__________”(《诗经·静女》)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①(其一)
陆游
放翁老手竟超然,俗子何由与作缘?
百榼②旧曾夸席地,一窗今复幻壶天③。
梦回橙在屏风曲,雨霁梅迎拄杖前。
吾忧吾庐得安卧,笑人思颍④忆平泉⑤。
[注]①这首诗作于绍熙五年(1194) 陆游七十岁奉祠家居山阴时。②百榼:犹言很多杯酒。喻善饮。③壶天:本指神仙境界,传说古代神仙施壹公。④思颍:宋欧阳修知颍州后,喜欢颍州风物,买田筑室于其地。⑤平泉:指唐李德裕在洛阳购置平泉别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已七旬,终日“婆娑”书室,心境“超然”,反映出他晚年好学不倦的精神。
B.第四句紧扣题目的“明”字,写书室阳光明媚,窗边景色好,不异于“壶中天地”。
C.末句化用典故,借对俗子求田问舍、经营园林别墅的嘲笑,反衬自己对书室的喜爱。
D.这首诗把一些生活细节组织起来,室内室外,怀旧写今,描景抒情,都能随手拈来。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望之,东海兰陵人也。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先是,左将军上官桀与盖主谋杀光,光既诛桀等,后出入自备。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吏牵持匈匈。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既至前,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将以流大化,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察廉为大行治礼丞。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翊。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望之即视事。神爵二年,遣长罗侯惠使遂公主配元贵靡。未出塞,翁归靡[注]死,其兄子狂王背约自立。惠从塞下上书,愿留公主敦煌郡。惠至乌孙,责以负约,因立元贵靡,还迎公主。诏下公卿议,望之以为:“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今少主以元贵靡不得立而还,信无负于四夷,此中国之大福也。”天子从其议,征少主还。汉遂不复与结婚。为太傅,以《论语》授皇太子。宣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元帝。望之本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敝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翁归靡:乌孙国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B.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C.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D. 不可/乌孙持两端/亡坚约/其效可见/前少主在乌孙四十余年/恩爱不亲密/边境未以安/此已事之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荐孝顺父母、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B. 左迁,指贬官,降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序言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C. 移病,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望之喜爱读书,获得赏识。他祖上世代务农,但他喜欢读书,受到人们的称赞;宣帝了解到他明晓经学,有才干,想考察他,任命他做了左冯翊。
B. 萧望之敢于进谏,被人记恨。霍光执掌朝政,因曾有人要谋害自己而加强防备,萧望之对霍光的一些做法看不顺眼,向霍光进言劝谏,被霍光记恨。
C. 萧望之反对联姻,获得采纳。汉朝公主去乌孙成亲,到了乌孙国后,乌孙国内发生内乱,皇帝召大臣商议联姻一事,萧望之反对联姻,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D. 萧望之尽心为国,获得信任。他与另外三人同心协力、精心谋划,用古代的制度劝勉和引导元帝,在许多方面都想有所纠正,元帝对他们非常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以辅高明。
(2)望之以师傅见尊重,上即位,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不少学校或老师将摄像头安在了教室,通过摄像头,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及时发现并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随时处理班务及事件。有人认为,用摄像头管理学生,能够督促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也有人认为,用摄像头监管学生,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有人认为,摄像头也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你的老师是否有通过摄像头管理班级?如果有,请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就此事给校报的“教育新声”栏目写一篇评论,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