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四川眉山高二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 ②损民益仇

    B.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C.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②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 2、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 ;人的一生像木,要正直,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 ;人的一生像火,要耀眼,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①立场须坚定 ②事业须旺盛   ③方法须随和   ④人格须挺立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 3、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A.何以汝见为        (《苏武传》)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C.句读之不知        (《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D.而君幸于赵王        (《廉蔺列传》) 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范增数项王 B.吾得事之

    C.封郑 D.踞以骂曰

  • 5、下列加点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灵公不

    A.大学之道,在明德 B.提弥明 C.于翳桑 D.主若自,臣不匡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表达内心的不满。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故作疑问,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2)荀子在《劝学》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极尽盘剥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也是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概括。

    (2)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两句,虽不见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景象。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秦王朝搜刮百姓时的贪婪和得到财物后的奢靡无度。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他出师北伐中原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壮观景象后,描写了曹操的豪迈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时的威猛气势,与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疑问中,集中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中。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了更好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男女主人公童年时两小无猜、欢乐嬉戏的情景。

    (3)《离骚》中屈原通过整理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作品,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①李煜:南唐后主,在位期间南唐被宋所灭,李煜也沦为阶下囚。②上苑:古代帝王游猎的场所。

    (1)作品在体裁上属于____________。“望江南”不是作品的题目,而是_________________。

    (2)“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句话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侯继书

    韩愈

    裴子自城来,得足下一书,明日,又崔大处,得足下陕州所留书。玩而复之,不能自。寻知足下不得留,仆又考官辱,欲致一书足下,并自舒其所怀,含意连辞,将发复已,卒不能成就其说。及得足下二书,凡仆之所欲进于左右者,足下皆以自得之,仆欲重累其辞,谅无居足下之意外者,故绝意不为。行自念方当远去,潜深伏隩,与时世不相闻,足下之思我,无所窥寻其声光。故不得不有书为别,非复有所感发也。

    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惟在意义所归。至于礼乐之名数,阴阳土地星辰方药之书,未尝一得其门户。虽今之仕进者不要此道,然古人未有不通此而能为大贤君子者。仆虽庸愚,每读书,辄用自愧。今幸不为.时所用,无朝夕役役之劳,将试学焉。力不足而后止,犹将愈汲汲于时俗之所争,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此吾今之志也。惧足下以我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强不息,故因书奉晓。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马,即求船东下,二事皆不过后月十日。有相问者,为我谢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自:休息 B.欲致一书足下:开导

    C.然其所:记住 D.马:卖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崔大处   犹将愈于汲汲时俗之所争

    B.欲重累其辞   足下之思我

    C.百氏   然古人未有不通此

    D.仆又考官所辱   今幸不时所用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仆又为考官

    A.臣之好者,道也 B.及其之既倦,情随事迁

    C.若属皆且为 D.道之所存,师之存也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惟在意义所归

    A.无忘乃父之志

    B.北冥有鱼,名为鲲

    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D.天之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玩而复之

    再次出行游玩

    B.含意连辞

    这个意思连同词句

    C.潜深伏隩

    深隐不出

    D.故因书奉晓

    (我)凭借这封信奉告你知晓

    6本文是科举落第的韩愈写给同样失意的好友侯继的书信,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祭奠逝者、缅怀先烈的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4月4日上午10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前,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一起,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3分钟。这一刻,全国各地,人们静立垂首,万分悲痛。汽车、火车、舰船鸣笛声声,久久回荡。互联网上、朋友圈中,人们自发参与哀悼活动,追思之情绵绵不绝。

    今年的清明节很特殊,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倡导“云祭扫”。各地群众纷纷通过网络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

    以上材料引起你对今年特殊的清明节怎样的感想?请以清明节的有关内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标题中务必包含“清明”一词。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