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吾不忍其觳觫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黟然黑者为星星
B.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迁于故居之东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思厥先祖父
3、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字词的一项( )
A.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B. 至于颠覆
C. 奔走于形势之途 D. 明年,丞相薨
4、苏贝为了进监狱,用了几种方法? (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下列选项与例句中的“亡”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吞二周而亡诸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唐宋诗
尊唐抑或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范型、文学价值的观念之争。其实,唐诗与宋诗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因袭痕迹,它们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两个连续的点。宋人在努力开辟自己的诗风时,没有可能完全绕开前代诗歌的形式与技巧而另立规则。唐诗的浸入是潜移默化、无可避免的。即便是宋诗最具特色的创新之处依旧能从唐诗中寻出蛛丝马迹来。譬如,诗歌题材、语言的通俗化趋向实际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进一步描写更加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采用更多的俗字俚语,从而形成一种显著的特色。诗歌的议论化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的,到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以议论为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诗坛风尚。“以文为诗”则始自韩愈。在对唐诗典范的承传创变中,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宋人正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代诗风的,宋诗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们的高度自信与创新精神,挑战极盛,力创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宋代诗人的惨淡经营使宋诗于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如梅尧臣之平淡、王安石之精悍、苏轼之畅达、黄庭坚之瘦硬、陈师道之朴拙、杨万里之活泼,都可看做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一般认为宋代诗坛的主要风格有两种,即平淡流畅与拗峭瘦硬。苏轼和黄庭坚是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诗学理想殊途而同归,无论是崇陶还是尊杜,一致指向的都是对平淡美的讲求,这实际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宋人还常花费机智与心思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学问,把诗写得十分精致深奥,把意思琢磨得十分含蓄深邃,令人读其诗如嚼橄榄,慢慢咀嚼其中深意。由此,唐诗的丰腴变成了宋诗的瘦劲,唐诗的蕴藉变成了宋诗的深刻,唐诗的通脱变成了宋诗的曲折。在宋代诗风的背后,映射着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与细腻的感觉,和唐人大不一样。大抵唐人的诗重在情韵,而宋诗更费功力,显得精深老成,这才是唐宋诗内在本质上的差异。
宋诗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审美风格上的突破,奠定了宋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地位。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思理,“筋骨思理”是宋代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在诗歌中的集中表现。宋诗经过理性节制的情感内蕴,温和内敛,没有唐诗的热烈奔放;平淡瘦劲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唐诗的色泽丰美。但它同样是古典诗歌美学的一大范式,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金代苏学大盛,有“金源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明、清的诗坛上尊唐与宗宋一直交错出现,甚至在一个人的诗集中存在着学唐体、效宋调的并存迹象。特别是到了清代,宋诗开始受到重视。清中叶,尊唐宗宋者各有其人,晚清“同光体”盛行一时,有学者以为它是宋诗中兴的标志。宋诗对后世的影响几乎可与唐诗相颉颃,宋以后的诗歌大抵未能超出唐宋诗的风格范围。
注: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1】下列对“唐宋诗”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尊唐或者宗宋的争论,实质上是二者在艺术范型、文学价值上的争论。
B.宋诗与唐诗的关系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当然也有拓展。
C.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都是生新的,是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D.唐宋诗是双峰并峙的,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宋诗对后世的影响比较大。
【2】下列关于唐诗对宋诗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的发展不能绕开唐诗的形式和技巧,唐诗对宋诗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B.宋诗的所谓创新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在所有的宋诗中能找到唐诗的特征。
C.宋诗的“以议论为诗”来源于唐诗,比如杜甫、韩愈的诗中就有很多议论。
D.宋诗沿袭了唐诗的流畅等诗风,把唐诗的含蓄、深刻发展到了极致。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宋代诗人的诗歌多表现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一般使用俗字俚语,在语言的通俗化上更进一步。
B.宋诗的风格有两种,其中拗峭瘦硬的风格虽没有了唐诗的色泽丰美,但仍是古诗美学的范式之一。
C.唐宋诗的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大抵在于唐诗重在情韵,而宋诗重于功力,体现了宋人深刻的思致、复杂的心境等。
D.宋以后尊唐和宗宋交错出现,到了清朝宋诗开始被重视,如“同光体”被有些学者看做宋诗中兴的标志。
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 ”写刘裕北伐时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气势。
(2)韩愈《师说》中用一句“______”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______”的糊涂做法。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 ”代之。
(5)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短暂学习比整天空想收获更大的道理。
(2)《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互相联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离骚》中表现当时社会人们违背准绳、追求邪曲,以苟合取容作为处世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⑤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是一首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其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奢靡浪费。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尉元,字苟仁。年十九,以善射称。神麚中,为虎贲中郎将。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从幸海隅,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内附,请师救援。显祖以元为使持节与城阳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诈降,元知非诚款,外示容纳,而密备焉。元遂长驱而进,贼将周凯望声遁走。彧①遣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讨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监王穆之领卒五千,守辎重于武原。元以张永仍据险要,攻守势倍,惧伤士卒。乃命薛安都与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锐,扬兵于外,分兵击吕梁,绝其粮运。永势挫力屈,元乘胜围之,攻其南门,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乘势追击,时大雨雪,泗水冰合,永弃船而走。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是时徐州妖人假姓司马,自称晋王,扇惑百姓。元遣将追斩之。延兴元年。假元淮阳王。元表:“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南济阴郡睢陵县人赵怜等辞称念祖善于绥抚,清身洁己,请乞念祖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离叛,成立一县。”显祖诏曰:“民情如此,可听如请。”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类也。太和初,出为镇西大将军,甚得夷民之心。三年进爵淮阳王,以旧老见礼,听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频表以老乞身。元诣阙谢老,引见于庭,命升殿劳宴,赐玄冠素服。又诏曰:“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亲袒割牲,执爵而馈。十七年七月,元疾笃,高祖亲幸省疾。八月,元薨。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八》)
[注]①彧:即刘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B.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C.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D.淮阳郡上党令韩念祖始临之初/旧民南叛/全无一人/令抚绥招集/爱民如子/南来民费系先等前后归附/户至二百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庙号。一般不用于王朝的最初建立者,而是用于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比如元世祖忽必烈。
B.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多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比如《陈情表》,而在本文指的是“表述、表达”之意。
C.乞身: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它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三老:古代一种荣誉称号。秦汉统治者曾设三老、五更,多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备受皇帝的重视和礼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元作战身先士卒。讨伐张永时,他命薛安都与李璨等人坚守,自己亲率精兵,攻打吕梁,后又乘胜追击张永,使其弃船逃跑。
B.尉元富有军事谋略。开赴徐州期间,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诚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纳,暗中则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C.尉元从政很有手腕。他发现假托姓司马的妖人自称晋王来蛊惑百姓,就果断派人杀死他;他任镇西大将军时,治理很合夷人心意。
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绩大受到皇帝礼遇,不仅赐予他乘车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权力,还赐给他帽子和衣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豫测永必将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奋击,大破于吕梁之东。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种树郭橐驼传》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花的纤弱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也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迅疾奔跑是一种姿态,休闲徜徉也是一种姿态;仰望天空是一种姿态,关注脚下也是一种姿态。
你心目中最美的姿态是怎样的?请以“最美的姿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