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评价 | 出处 |
今介甫(王安石字) .....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遵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教其弊,其良法关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A.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2、某学者指出,明代学术界发生了朱学让位于陆学的大转变,以“拯救人心”为矢的,竭力宣传理性、精神作用的陆王心学,如同一剂强心针,使明朝统治的机体得以复苏,让士子耳目一新,所谓“一时心目俱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这主要是因为陆王心学( )
A.强调个体意识,提倡自由思考
B.强调道德的内在性,倡导“致良知”
C.强调理性精神,倡导“格物致知”
D.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倡导“知行合一”
3、下面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秦朝历史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公元前 230—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全国的意义
4、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5、清光绪帝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以此改变国内不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以往的工商业政策也大加批评,说“无事不由官总其成,官有权、商无权”。这说明( )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
C.洋务新政推行受阻
D.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6、按照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地主、资本家等剥削阶级都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则明确规定了没有阶级区别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倾思想彻底肃清
B.最低革命纲领的制定
C.正确革命道路的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7、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A.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8、自古以来,山东在全国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图反映的时期是( )
A.战国
B.秦
C.西汉
D.隋
9、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10、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机构官员品极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这一机构是
A.唐朝的尚书省
B.元朝的中书省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1、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不应包括( )
现象1: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 结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现象2: | |
现象3: | |
现象4: |
A.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D.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12、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稣、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也开始出现态度上的新变化。这表明( )
A.体制创新的有利因素增加
B.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
C.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
D.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
13、有学者评价两税法:“使人民摆脱了奴隶佃农地位,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该学者强调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名目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扩大了征税对象
D.减轻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14、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
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
15、下图是考古学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潘坤帕遗址发现的博局纹铜镜和神兽铜镜。从形制和纹饰看,铜镜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镜相符,材质分析也显示,它们都是从中国输入的。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中国( )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
B.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
C.官营手工业注重质量信誉
D.对东南沿海实施有效治理
16、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有“九天闾阖开官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们的这种诗歌风格( )
A.反映了宏大开放的时代气象
B.反映民族交融的情结和氛围
C.折射出安民济世的士人情怀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观念
17、据下表判断
朝鲜 |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 |
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创朝鲜词汇 | |
日本 | 模仿唐代之政制,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
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取汉字草书偏旁造“平假名” | |
越南 | 李圣宗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
国内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国体制,仿佛一个缩小版的中华帝国 |
A.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18、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次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这表明当时( )
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19、辽朝实行契丹贵族和汉族士绅的联合专政,面对包括契丹在内的游牧民族,辽朝皇帝就是昔日草原上的单于和可汗;而面对汉族,他又是符合儒家概念的皇帝,以正统自居。这主要是因为辽朝( )
A.实行全面汉化
B.保留猛安谋克
C.设置南北面官
D.推行四等人制
20、宋代青苗法推行后,有大臣指出:“青苗之法,内有大臣力主,事在必行;外有专差之官,唯以散钱数多为职办。州县官吏往往变抑勒而为情愿者,盖事势不得不惧,而人情不得不从。”王安石则对“抑配”之事不以为意,认为“无问其欲否,慨与之也”。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 )
A.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有效控制
B.加剧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
C.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D.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21、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22、表1是 20世纪50年代《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中苏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A.只接受苏联的工业设备援助
B.完全照搬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C.工业化建设服务于国家安全
D.基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23、西汉学者刘向写道:“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刘向描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B.各国纷纷开展变法
C.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D.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24、教育部要求各级学校于2010年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拜年内容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中华民族这种重视血缘亲情的文化传统与下列 哪一制度相关(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
25、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6、1927年9月,________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27、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8、中国积极促进________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29、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分别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1)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中英两国政府完成_______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中国对_______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3)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_______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0、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1、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_______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_______和_______。
32、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________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________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励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33、外交理念:中国追寻_________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①中国积极发展__________,构建整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②深化同______关系。③中国与_____形成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④中国同_______之间也相互增进了了解,加强合作。
34、欧洲________不断发展,而________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中国仍然停留在________,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
(2)自给自足的________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3)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_______,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社会________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35、秦朝统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6、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域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从匈奴、西域和西南地区管理等思考)
(1)怎样解决匈奴边患问题?
(2)沟通西域的原因、概况和意义是什么?
(3)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7、洋务运动的具体实践活动有哪些?
38、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请评述两场战争的伟大意义
39、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