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此画反映的事件( )
A.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B.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促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有利于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2、近代中国前期,清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三是近代条约关系,如英国、法国等。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清政府抗拒履行不平等条约
B.传统外交关系受到较大冲击
C.中西双方外交理念存在差异
D.仍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3、下图是刊载于《好男儿》的漫画“五四的再起”。漫画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 )
A.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B.初步形成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
C.缘起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梦溪笔谈》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京师久旱,沈括通过对当时空气中水气条件的分析与判断准确地做了一次降雨预报。南宋《数书九章》中列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算题。这些科技成就( )
A.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
B.系统总结前人的经验
C.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D.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5、许倬云在《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中指出: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于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即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
B.对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态度
C.对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
D.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思想解放
6、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由专门的国王管理;古代西亚人创作了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人类文明早期管理和文化活动的产生,直接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阶级的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7、唐朝中后期,柳宗元撰写《封建论》,充分肯定秦朝废除分封、设置郡县的意义,并据此提出分封制的建立和废除都是不以“圣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势”。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分封制的历史价值
B.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C.批判了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D.反映了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8、下列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1757年,清军击败准噶尔部
·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A.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发展
C.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9、公元837年,平卢军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吴降为其夫人李氏撰写墓志铭:“长庆二年,我登进士。与君婚姻,情若鱼水。一从薄宦,四任俸微。惭我无食,劳君典(典当)衣。”该墓志铭可用于研究唐朝(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B.进士及第者的生活状况
C.中原地区丧葬习俗
D.藩镇割据对社会的危害
10、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
A.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
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11、蒙古汗国灭云南大理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地内属本朝,立为藩府,设置如内地”,后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辖。 由此可知,元朝统治者对边疆的治理( )
A.阻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C.加剧西南地区民族矛盾
D.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12、宋朝改汉州和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创建了路制,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路,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的疆域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了市坊间的界限
13、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高涨一时,但大多女子很快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
B.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D.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14、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 )
A.“文学革命”
B.“妇女解放”
C.“家庭革命”
D.“民主科学”
15、如图为商周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变迁图。对此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政治疆域概念模糊
B.造成等级森严的贵族统治体制
C.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16、陕西姜寨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铜片和铜管,山东三里河遗址也发现有4000年前龙山时期的铜管。材料能够证明此时期( )
A.先民已使用铜器
B.古国文化璀璨繁荣
C.当地能冶炼制铜
D.文明进入金属时代
17、1946年6月8日《周报》评论:“住在上海的人,只要一出门便可看到满街的美国货。不但工业品,就连农产品如棉花、面粉、大米以至水果、奶粉也是美国货。于是我们这个国家眼看要实行全部‘美式配备’了,”由此可知( )
A.中国与美国实行平等通商
B.民族工业更加举步维艰
C.美国出口贸易居世界首位
D.上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8、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潍坊市杨家埠的传统民间版画,其制作方法简便,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下图为杨家埠年画的代表作品,该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
A.农民生活的富足
B.夫唱妇随的和谐
C.重视农耕的传统
D.君主专制的加强
19、学者金碚认为: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该学者旨在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 )
A.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发展模式
B.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C.尤为注重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D.具有立足国情、渐进发展的特点
20、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21、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2、1954年,陈云在向中央汇报一五计划编制情况时说,“轻工业的增产,主要还不是增加投资的问题,而是农业原料的问题。在这些原料不能大量增产以前,增加轻工业的投资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是必要的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
D.农轻重的比例问题已经解决
23、“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所在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其中国防力量得到增强,工业布局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对极左思潮的批判
B.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C.邓小平对经济的全面整顿
D.大规模三线建设的开展
25、辽朝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________。
(2)辽与北宋关系: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朝南、北面官设置:南面官负责________,北面官负责________。
26、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________。
27、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___,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28、蒙古崛起
(1)建国: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_______”的尊号。
(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9、悠悠史事
历史的发展由众多史事构成,把握关键史事才能对历史有整体性的认识
A.朝鲜战争 B.“南方谈话” C.香港回归 D.中共八大
E.重返联合国 F.十一届三中全会 G.加入世贸组织
(1)请将以上史事对应填入表格中(填写序号)。
时期 | 史事 |
①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 |
|
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
(2)以上史事发生在北京的是 。(填写序号)
(3)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是 (填写文字)
30、朱熹还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深入探索:他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_______》《_______》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31、________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________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2、在15-16世纪的海洋上,涌现了数位优秀的航海家,请在表格中相应位置写出他们的名字。(将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的数字后的横线上)。
出航时间 | 主要航海家 | 主要成就 |
1405年 | ①____ | 自中国到达东非沿岸 |
1487年 | ②____ | 到达非洲东海岸。 |
1492年 | ③____ | 多次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 |
1497年 | ④____ |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
1519年 | 麦哲伦 | 其船队完成人类历史第一次环球航行 |
33、元朝时,形成我国________族的前身——回回
34、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35、三国干涉还辽是什么事件?
36、二战后,国际格局风云变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战后“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美国响应丘吉尔这一“号召”的政策是什么?它在经济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请列举两个六十年代“冷战”的典型事件。
(3)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的“威力”受到了哪些国际力量发展的限制?
(4)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7、国际联盟宗旨:
38、内战爆发的标志?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111]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一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一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 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