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喀什地区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B. 尔卜尔筮,体无言 咎:错误

    C. 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亲附

    D. 匪来贸丝,来我谋 即:就,靠近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①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  

    ②以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④既之三日  

    ⑤以五年为期,必

    A.②⑤ B.①④ C.③④ D.④⑤

  •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山峦为晴雪所洗,鲜妍明媚。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小品《信任》中,冯巩饰演一位出租车司机,林永健饰演一个准二胎爸爸,两人绘声绘色地上演了关于信任的故事。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⑤   D. ①⑤

     

  • 5、下面句子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

    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 《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 《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从师风尚难以恢复。

    (3)荀子《劝学》中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形象的比喻作论证,进而推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参省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角度刻画了周瑜担任三军统帅时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形象。

    (5)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_______________”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词人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 8、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2)《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_____________”。

    3)“易水诀别”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中描绘景色来渲染悲情的句子是“____”。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

    5)子夏曰:“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______,然后君子。”

    7)子曰:“知者乐水,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_____。”

    8)子曰:“岁寒,_____。”

  • 10、默写。

    (1)在《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有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诗人往往借酒抒怀。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荀子以“行路”为喻,从反面阐述学习必须善于积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此处指元宵节。③山城:指密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景致,流露出对杭州的思念。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因人之力而 敝:损害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

    A.邻之厚,君薄也

    B.句读不知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未有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夜,缒而出”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巧,层层深入,逐步渗透,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二:晋代车胤,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车胤在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依然苦学不倦。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在下周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