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年新疆乌鲁木齐高二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B.不管大家是否报名参加学期末的学业水平考试,都需要向学校说明。

    C.对于学生而言,书、本、笔以及文具,都是学习活动中的必备物件。

    D.我们所处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科举考试创设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因为没有“糊名”“誊抄”等防作弊手段,考官若要上下其手,可谓易如反掌。

    ②在这次火灾中,消防战士不仅冲到最前线灭掉大火,还细心地安慰受到损失的百姓,为他们送水送饭,真可谓无所不至

    ③正在执勤的小区保安,突然看到有人晕倒在马路上,他便快速跑过去,七手八脚把晕倒的老人扶到了阴凉处休息。

    ④这次端午龙舟比赛中,为了争取夺冠,队员们都卯足了劲。他们龙腾虎跃,观众欢呼呐喊,场面甚是壮观。

    ⑤这个研究所培训出来的科技人员实力坚强,如果能再配予先进的精密设备,那真可谓是如虎添翼

    ⑥某些网络写手创作的段子,虽然常常得到粉丝疯狂的点赞追捧,实际上却格调低下,难登大雅之堂,实为不刊之论

    A. ②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⑥   D. ①④⑤

     

  • 3、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孩子,别哭,再哭,我就给你扎出血来了!”(护士哄孩子)

    B. “我在餐厅遗失了《论语》,如有拾到者,请速还我。”(失物招领)

    C. “日前欣闻敝校百年校庆,却因事不能躬临,为歉!”(校友请假)

    D. “既然你这么真诚客气,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接受朋友礼物)

     

  •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寡人之民不多,何也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也 ④材木不可胜用也 ⑤或百步而后止 ⑥养生丧死无憾 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⑨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④⑥⑧

    C.①②③⑦⑨

    D.④⑤⑥⑦⑧

  • 5、下列文言文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仰观宇宙之大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大王来何操?

    C. 为仲卿母所遣

    D.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尽管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但其实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由于加入了作者和读者主观因素,意境超出客观的、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②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的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一个联系着主观与客观、作者与读者的想象世界。研究意境问题的基础是承认其独特性。

    B.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与比喻、象征和暗示无关,所以不能机械套用英美意象派的相关理论。

    C.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这种“情境”既有直抒其情的,也有借景抒情的。

    D.“理境”以呈现“真”理为审美追求。这种“理”或者浸泡于浓郁的情感中,或者隐藏于意象背后。

    【2】以下学者关于意境的论述,不能作为材料一中画横线观点的证据的一项是(     

    A.意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思理想的主观方面在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李泽厚

    B.意境作为丰富的美学想象的产物,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其中间接性是指读者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的美学境界。——李元洛

    C.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宗白华

    D.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皎然

    【3】下列诗句从意境表现对象的类型来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材料一第②、③段在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5】曹操《短歌行》中有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四句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颁布一年后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从而达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2)《曹刿论战》中曹刿在追击敌兵前“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表现出曹刿做事沉稳,行动谨慎。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人生哲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客人以物自比,形象地写出了人的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解释不愿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拜师学习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登泰山记》中,姚鼐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 可以为师矣”,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2)美好的春天常常是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了鸟儿迎春的喜悦。

    (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一起吟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其中“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 ”,不禁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的那段悲惨历史,也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道理。

    (4)大阉之乱,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五人墓碑记》中表明作者写作原因和目的的一句话是: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

     

  • 10、(1)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周瑜战场上指挥从容,建立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行人过青泥岭时可以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细节。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书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的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苏辙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②苏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

    B.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

    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

    【2】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浑瑊,皋兰州人也。瑊本名曰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节度使安思顺遣瑊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碛,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瑊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节者,素称骁勇,与瑊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实封二百户。

    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瑊书与希烈交通,瑊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瑊马一匹并鞍辔,锦䌽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兵马元帅讨李希烈,以瑊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瑊曰:“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掎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泚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瑊但感激诫厉之。时瑊中流矢,遽自拔之,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曰忠武,赙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京先尹监护。葬日,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旧唐书·浑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瑊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新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瑊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浑瑊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浑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瑊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瑊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浑瑊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帝否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瑊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浑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屈原行吟江滨,认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渔父则认为举世混浊何不随波逐流。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世风与自我的矛盾,请你就“顺应环境与坚守自我”的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1)论证有理有据,针对性、逻辑性强;(2)表达真知灼见,不得抄袭和套作;(3)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