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①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幽深内藏的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遂:满足
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
B. ①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②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下:屈服
③少无适俗韵 韵:本性
C. 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命名
③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却:然而
D.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尚:尚且
②而又不随以怠 怠:停止
③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腓:遮蔽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年人缺少经验,犯点错误是无可非议的,要热情帮助他们改正才是。
②在航空博物馆里,在歼敌机前人流不绝如缕,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也和孩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③《特别关注》和《特别文摘》中的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很多文章都给人以启发,让人百读不厌。
④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儿总是一点就通。
⑤水流从高处倾泻下来,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令人惊心动魄。
⑥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如何,还不得而知,我们只好侧目而视。
A. ①④⑥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3、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过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今行而无信 信物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念
秦武阳奉地图匣 捧着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法度
C.卫士仆地 倒、跌倒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揭开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一定
D.因人之力而敝之 破败
乃为装遣荆轲 整理,置办
杀人如不能举 完,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新增的一幅幅插图有画龙点睛之功效,使人赏心悦目,阅读轻松。
B. 对这个问题,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可学生的回答却是五光十色,千奇百怪。
C. 随着鸟的啼叫声逐渐由弱转强,春天的暖流势不可挡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D. 这条主干道被开膛破肚好长时间也不加紧修复,市民怨声载道,有关部门却无动于衷。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看到中国羽毛球队在奥运会中取得了好成绩,小东在朋友圈激动地写下:“铩羽而归,包揽金银!这份荣耀,非你们莫属!”
B.世界杯预选赛四十强赛过去两场比赛,中国男足的表现差强人意,令广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国足协对此深表款意。
C.小苏在跑步方面刻苦训练,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运动会上,他一骑绝尘,其他选手只感叹望尘莫及。
D.面对不同的文化需求,博物馆举办的“国云展”“为国宝代言”等活动,浮光掠影,吸引了不少观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
骆非翔
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整整一天一夜的车,其间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后来他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另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村长见到他,连忙上去和他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①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道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条路说:“这都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重新翻修的。”“为了欢迎我,特意把路重修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他,只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他在那条山路上走了很久,到了学校。
他进了那破陋的校舍,在那个几乎废弃的学校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早已经排着队伍迎接着他,看他进来,全部都敬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的面前,村长大声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村长,我不是来教书的,我是来考察的。”
村长愣了,问道:“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的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让村里的老老小小都空欢喜了一场。村长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我们的孩子上几节课吧,可以吗?”他欣然地答应了。
那三天,他就在那个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为的只是不让孩子们错过一点点可以学知识的机会。
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乡里早上的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就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条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然后双手合掌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村长用憨实而笨拙的口气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眶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
②他猝然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不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因为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狼吓回去了。”他的心中猛地一抽,他想起这些年,有很多因为吃不了苦而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他们总是编出那么多虚伪而幼稚的理由,而孩子们居然都信了。他上前去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要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格吉羞涩地一笑,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啊!”
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涌出眼泪,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村吧!”格吉惊喜地问道:“老师,您不走了吗?”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老师不走了! ……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条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了整整三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详写他到达山口的过程,突出了交通的困难和山村的偏僻,也说明了支教老师不愿留下的原因。
B.他来,村长带人迎接;他走,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这些情节凸显了山里人尊师重教的品质。
C.“他走在那条新修过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得不到教育而愧疚和忧伤。
D.画波浪线句子以村长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村长及孩子们对只上了三天课的老师的极度尊重,感人至深。
【2】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处交代孩子们为了迎接他重新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凸显了孩子们渴望学习。
B.①处的“村子里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是他留下支教的关键因素,又与结尾照应。
C.②处描写他离开时格吉的不舍,上承村民们的不舍,下启对他决定留下的说明。
D.②处通过写他的情绪变化和格吉的天真纯朴,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3】当村长知道“他”不是来支教的老师时,为什么脸色会“凝重”起来?将凝重换成“严肃”好不好,为什么?
【4】小说以“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2)杨万里《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白描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
(4) 《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5)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陈述自己“足民”志向后,又补充了“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显得十分谦虚。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3)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谈及国家治理时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他说的原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别的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描写莲“_____,____”,表明了作为君子,要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不招惹是非的道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4)人间如梦,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可堪回首,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是说,离别虽然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C.颈联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D.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2】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B.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C.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D.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心,皇帝的心思。
B.驾,本意是指使牲口拉车,文中指马拉车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
C.古文,唐代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与“骈文”相对。后泛指以文言写成的文章。
D.试帖,唐代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格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积累、坚持和专一三个角度分析了学习应具备的方法和态度。
B.曾国藩告诫诸弟求业之精,需专于一业,不可兼涉其他,这与荀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C.两文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使说理生动形象。
D.材料一论述充满了气势和雄辩色彩;材料二则娓娓道来,语重心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5】材料一第一段运用了对比说理,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显示了先贤对“志”的重视。纵观古今,很多仁人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比如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袁隆平立志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对于青年人来说,立志非常重要。立志可以让人明确一生的方向,可以激励一个人奋勇前行,可以帮助人们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