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河北邢台三年级(下)期末试卷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根据下列语句的内容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

    形容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2、课文内容回顾。

    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由______和节选片段两部分组成,通过这两部分的介绍,表现了鲁滨逊__________________、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2.《骑鹅旅行记(节选)》的主人公是_______,他变成小狐仙后,先后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雄鹅等小动物们,通过与他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一个男孩从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_________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 3、古诗词填空: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___________________,添得黄鹂四五声。

  • 4、请将四字词语填在括号里。

    (   )的幼龟(   )的伤疤(   )地传看

    (   )的眼睛(   )的花草(   )地守护

     

  • 5、辨字组词。

    ________  申________  陨________  概________  岷________ 

    ________  审________  损________  慨________  泯________ 

    ________  钮________  垂________  脉________  锦________ 

    ________  羞________  锤________  泳________  棉________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供职官居住之处。②萧萧:形容竹叶摇动声。③些小:这里指官职低微。④吾曹:我辈。

    1关于这首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于画作之上的题画诗。

    B.郑板桥所作之画、所题之诗,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

    C.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2诗人在衙斋听到萧萧的竹声时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理解词语。

    卜算子: ___________鲍浩然:_______

    之:___________ 浙东: _________

    欲:___________   才:___________

    始: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_诗,第一句诗用了_________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______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_________

    4这首词王观起首用_______比喻_____,用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然后进行_____问,“______”?然后回答:“_________。”这是指_______的地方。接着,作者感叹:____________。最后,作者嘱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的上片着重写______,起首两句,运用_____,把______变成__________,把______时所见______化为_______

    6“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__________;二指__________

  • 8、阅读古诗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解释下列词语。

    (1)无再少:____________________

    (2)唱黄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相照应。

    【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

    【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 )

    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远行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都是一大早便催我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 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 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 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越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福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 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 父亲问:“能背到半山腰吗? ”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时,父亲问:“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

    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

    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 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1】请以“儿子”为主语(作为句子的开头),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是小说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全。

    不愿上学——__________——畏惧前行——__________——决定上学

    【3】文中的划线句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当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句中的关键字词,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不厌其烦地写了父子二人爬山过程中的对话,但其实,父亲真正要跟儿子说的话只有一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本文主旨的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告诉我们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学生,不能荒废自己的学业。

    B.刻画了一个用心良苦教育儿子的父亲,赞美深沉的父爱。

    C.给我们启示,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面对人生中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将一个大的困难化为一个个小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一地去实现。

    D.批评儿子学习不好就不肯上学,卖猪崽累又想上学的想法,讽刺了生活中凡事只想轻松偷懒的一类人。

  • 10、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天籁

    邓迎雪

    失明后,他的脾气变得孤僻暴躁,执意将住所搬到村外的果园中,不想再见任何人。

    父母凡事依着他,总是轻轻地用商量的口吻跟他说话,生怕他动怒。

    可他还是会发脾气。过后,他懊悔地撕扯着自己的头发,痛不欲生。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会这样,无边的漆黑压迫着他,让他无法喘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天,他在黑暗中摸索,一如既往地孤独。唯有落雨时节,他的心才会静谧下来。小雨啪啪地敲打窗棂,像跟他谈心,又像挤在窗外私语。他侧耳细听,好想听清它们说些什么。雨,让他忘记了痛苦,让他情不自禁地微笑。

    看他嘴角漾出温和的笑意,父母也跟着笑了,尽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雨会带给他这么大的快乐。

    此后的季节里,隔三差五地就会落雨。这让他常常感叹,现在的天气变化真大啊,北方竟然也变得像南方一样温润。他靠在窗前,手捧一杯暖暖的香茶,听着雨声,拥被而坐,竟也会感到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雨下个不停,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窸窸窣窣。他想,外边一定好美,青青的,红红的果子上挂着馨香的水珠,碧叶如洗,浓翠一片,整个村庄烟雨迷蒙,就像一幅水墨画。

    在雨声里,他安静下来,仿佛一切苦痛都离他而去。

    小雨陪伴了他四季。

    眼睛是在第二年复明的。

    在他眼前,父母更加老了,白发苍苍,背驼了许多。满园的苹果花开得正浓,香气馥郁,淡粉淡粉的颜色,如烟如霞,灿烂了整个天空。

    他贪婪地看着景色。发现他的房顶上垂下许多黑色的小皮管,他不解,走过去察看,仍不知这管子是做什么用的。他问父母,母亲在花树下颤巍巍地笑着不语,父亲黝黑的满是皱褶的脸上笑得有些腼腆,又有些得意,“那是俺给你下雨用的,俺知道你喜欢听雨声。”

    哦,那连绵不断的纷繁多变的雨……

    他一时愣怔在春日的阳光下。他仿佛看见年迈的父亲正艰难地爬上房顶,制造他那听雨的工程,又好似看见父亲正满怀希冀地拧开水管,努力打造那些美好的声音。

    他想大声告诉父亲,那是他听过的世间最美最美的天籁,但不知怎么了,他喉头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热泪横流。

    1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懊悔——______ 希冀——______

    2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世间最美的天籁”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请赏析它的语言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具体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雕 像

    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您听听这个故事——

    2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湿透,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

    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娘!娘——少年哭喊道。

    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20块钱在床上的棉絮里……母亲话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后来少年(chuò  zhuì)学了。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yān yè)了,他说:您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场景总缠绕在脑子里。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mù mò)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儿雨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着……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紧紧抓起雕塑家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企业家的声带(chàn zhàn)动着,眼睛闪着泪光。随后他说:工钱多少?您说个价!

    雕塑家轻轻推开企业家的手,郑重地问:你说呢?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解释词语中加点的字。

    (1)有名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洪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的句子,想想这尊雕像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刻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的句子,说说雕塑家想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简要评价文中的三个角色。

    企业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塑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

    【材料一】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 2010年、2011年18—70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

    年度

    人均纸质

    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

    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

    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

    阅读时间

    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材料三】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 本,而我国只有4.77本。我国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碎片化阅读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不会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只有爱读书,人民文化素质才会提高,民族才能进步。

    C.从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3】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出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平时的阅读中存在一些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加强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鲁宾逊漂流记》片段。

    此后过了很久,有一天,天气晴朗,我和星期五偶然走上岛东边的那座小山顶。在那儿,也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曾看到了美洲大陆。当时,星期五全神贯注地朝大陆方向眺望了一会儿,忽然出乎意外地手舞足蹈起来,还把我叫了过去,因为我恰好不在他身边,离开他还有几步路。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噢,真高兴!真快活!我看到了我的家乡,我看到了自己的部落了!”

    这时,我只见他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欣喜。他双眼闪闪发光,流露出一种热切兴奋和神往的神色,仿佛想立刻返回他故乡去似的。看到他这种心情,我胡思乱想起来。我对星期五不由起了戒心,因而与他也不像以前那样融洽了。我毫不怀疑,只要星期五能回到自己的部落中去,他不但会忘掉他的宗教信仰,而且也会忘掉他对我的全部义务。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我的情况告诉他部落里的人,说不定还会带上一两百他的同胞到岛上来,拿我来开一次人肉宴。那时,他一定会像吃战争中抓来的俘虏那样兴高采烈。

    我的这些想法实在大大冤枉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为此,我后来对他感到十分歉意。可是,当时我的疑虑有增无减,一连好几个星期都不能排除。我对他采取了不少防范的措施,对待他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友好,那样亲热了。这样做,我又大大地错了。其实,他和从前一样,既忠实,又感恩,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事情上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既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朋友。他的这种品质实在使我非常满意。

    1选文中说“我胡思乱想起来”,请你从文中找出“我”都想了什么。(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考查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概述后来的哪些事实证明了“星期五”既是虔诚的基督徒,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朋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选文和名著的相关内容,分析一下“星期五”是一个怎样的人。(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阅读理解。

    挪树

    院子里那株培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蜡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蜡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蜡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蜡梅啊!它的根须长长地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政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竞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蜡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培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靖梅在这块土地上生 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 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蜡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痩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蜡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蜡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蜡梅花的黄色的芬芳。 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一息   风姿飘(  )   ( )( )有声 丰(  )秀美

    2文中第三段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 )—( )   ( )—( )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

    4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_____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概括。

    ①第三段到第九段,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句子练习

    1.疲劳和干渴把他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改成“被”字句

    2.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改成陈述句)

    3.一大滴松滴下来,正好包住了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

    改成

    4.每一个访问埃及的外国人,怎么会不去看一看金字塔呢?

    改成肯定句

    5.同学们选举他。当选少先队员。(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个句子)

     

  • 1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 17、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像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改成肯定句

    星期天,我们不得不去看排球赛。

    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句子兵工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知道这是一个___________句,我能把它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昨天一夜几乎完全没合眼。(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我只能自己学着做饭、收拾房间。(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