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以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应献给( )
A. 雷锋 B. 邓稼先 C. 王进喜 D. 焦裕禄
2、理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下面“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尺”中方框④对应的关键词是( )
A.井冈烽火 B.当家作主 C.开天辟地 D.社会主义
3、为了摸清灾情,改变河南兰考面貌,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得知患癌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雷锋
B.孔繁森
C.王进喜
D.焦裕禄
4、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6、“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求同存异 C. 改革开放 D. 和平共处
7、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是由于
A. 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B. 苏联政府提供原油
C. 三大改造完成
D. “文化大革命”取得成果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衣着单调
B.食物丰富讲究营养均衡
C.自驾出游流行
D.上网淘宝购物
9、为中国人民规划中国梦宏伟蓝图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胡锦涛 D.习近平
10、“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开国大典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11、下列《香港转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及比率(1971—1991年)》表中中国内地“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1年(比率) | 1981年(比率) | 1991年(比率) |
日本(18.9%) | 中国内地(19.3%) | 中国内地(28.7%) |
新加坡(11.6%) | 美国(11.5%) | 美国(20.9%) |
印尼(9.1%) | 印尼(10.2%) | 德国(6%)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
12、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曾写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下列历史场景可印证诗中“前仇日恨今尽雪"的是
A.新中国成立
B.香港回归
C.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D.台湾问题解决
1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14、下列重大事件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破坏作用的是( )
①三大改造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全国大炼钢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不包括
A.共同的社会制度 B.维护民族独立
C.反对殖民主义 D.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16、下列历史事件与结论的因果关联对应不正确的选项是( )
A.A B.B C.C D.D
17、我国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后,在两地分别建立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行省制度
C.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D.民族自治区
18、《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 )
A.司法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海关主权
19、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巩固了人民政权 B. 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0、将下列海峡两岸交往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b.胡锦涛会见连战 c.汪辜会谈
A.cba
B.abc
C.acb
D.bca
2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于什么会议________。
22、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____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
23、根据以下三幅图片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图片 | 宗教 | 创始人 | 创始地点 |
图片一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图片二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图片三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24、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5、___________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__________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西藏和平解放:经过: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____,西藏和平解放。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27、________(会议名称)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中共十九大,确立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
28、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9、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0、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31、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正所谓“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棋子全盘皆活。”
港珠澳大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是在哪一年回归祖国的?香港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什么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回归祖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二 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支撑着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着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的可信赖的伙伴。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困防,是全国上下的共同责任。
(2)据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有哪两位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当代中学生能学习到哪些有用的精神?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豪迈地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到朝鲜的目的是什么?
(2)请你举出在这次战争中涌现的两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3)我们中学生要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4)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对彭德怀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3、问答题
当代中国的问题,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距今(2019年)已过去100多年;当代中国的问题解决在21世纪中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100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2)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意义?
(3)请你谈一谈如何才能实现“两个100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竟有九年荒。
——旧凤阳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1950年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参加合作社,年年都能多打粮。
——1955年
材料四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凤阳地多不打粮,娘子一住就逃荒。
——1968年
材料五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1979年
(1)以上材料是几段凤阳花鼓,分别唱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四项农业政策, 请根据相应的内容说出四项政策的名称。
①“自从土地还家后”:__________
②“自从参加合作社”:__________
③“凤阳地多不打粮”:__________
④“自从包地包产后”:__________
(2)这些农业政策的实施产生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3)党和政府对农业政策进行不断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