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新疆昆玉高一(上)期末试卷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下图是江西婺源李坑村的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史载:明制“十户为甲,甲有首。一百一十户为里,里有长。”设申明亭,里老人定期向里中百姓宣读并讲解《大明律》,同时还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圣谕》六事。这表明(       

    A.明朝政府优抚弱势群体

    B.明朝政府重视对基层的治理

    C.明朝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

  • 2、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给王室直属领地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同时宣称自己也是王室直属领地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此举意在(     

    A.强化王权

    B.扩大王室领地

    C.打击贵族

    D.促进经济发展

  • 3、古诗词是诗人记录当时心情的载体,也是反映历史的文字。以下是唐朝两个时期边塞诗的对比表,表中相关内容的对比从侧面反映了(     

    时期

    思想内容

    创作情绪

    盛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中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A.唐朝的国势由盛而衰

    B.中晚唐诗风受道教影响

    C.唐诗主旋律没有变化

    D.中晚唐诗歌已渐趋凋零

  • 4、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民主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 5、下表是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动情况,这一时期英国棉布价格指数变化的关键在于

    年代

    1780年

    1812-1815

    1860

    价格指数

    100

    32

    13

    ——据《近代文明史》整理

    A.英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B.圈地运动对纺织业发展产生的冲击

    C.工业革命提升了社会购买力

    D.棉纺织技术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 6、“因俗而治”是我国历代奉行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概括和总结,清代发展并完善这一政策,有利于(     

    A.强化君主的专制统治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 7、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当选的政府委员会委员 18 名,其中共产党员7 人,超过了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请求退出,得到了大会的同意。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A.开始尝试创建革命政权

    B.积极探索民主政权形式

    C.促成中华民族空前觉醒

    D.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8、“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这一言论可用来阐述(     

    A.全球航路的开辟

    B.自由主义的思想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帝国主义的诞生

  • 9、苏美尔人认为,掌管洪水的神是带来灾难的恶毒的神;古埃及人认为,洪水之神是会带给每个人快乐的善良的神。两者认识的差异于(     

    A.国家形态

    B.文化传统

    C.生产方式

    D.社会制度

  • 10、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自行裁量,并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A.不利于地方政治稳定

    B.避免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

    C.容易造成国家的分裂

    D.兼顾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

  • 11、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B.未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C.世界卫生组织的影响力有限

    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 12、1945年之后,英国工党政府推出以大规模国家干预为手段,支持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80年代以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提出打破中央集权管理、官僚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削减教育和科技在内的公共开支。这反映了(     

    A.福利国家政策退出历史的舞台

    B.国家干预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受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影响

    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负担

  • 13、乡约起源于宋代,蓝田四吕以理学思想为核心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明代乡约日益推广,大儒王阳明以《太祖六谕》为蓝本制定《南赣乡约》,并在辖内推行。至清代,雍正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正式宣讲的文本,并在全国范围内宣讲。中国古代乡约的变化(       

    A.反映出国家对社会控制的强化

    B.体现了儒学社会教化功能逐渐衰退

    C.折射出乡约与律法合流的趋势

    D.表明社会基层政权建设的日益完善

  • 14、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历史教材有关唐租庸调制的表述为,唐朝的主要赋税为租庸调制,针对21一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在研究租庸调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教材是国家出版发行的更权威更可信

    B.两个材料都是研究同一种制度没什么区别

    C.两个史料相互印证,推动历史研究不断发展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本身没有可信度

  • 15、《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A.意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

    C.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

    D.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

  • 16、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

    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 17、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18、某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逐渐缩小的世界”、“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等相关史实,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19、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交流活动有利于(     

    A.提高国民竞技水平

    B.贯彻“一边倒”外交原则

    C.恢复中美正常关系

    D.改善中国不利的外交环境

  • 2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时代已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中,现在我国北方人也可以享受到一千多年前唐朝贵妃的“待遇”。发生此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完成

    B.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

    C.运输和保鲜技术的进步

    D.水果品种改良技术的提高

  • 21、1854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电梯,但实用性有待提高;1892年,奥的斯公司第一次采用按钮操纵电梯装置。自此,现代化电梯开始普及应用,这表明(     

    A.城市化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B.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C.科学技术的新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D.居民楼房建筑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成就

  • 22、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0.5亿美元和7. 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3亿美元和232. 3亿美元。这一贸易状况(     

    A.说明中国处于严重贸易逆差地位

    B.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发展

    C.反映出我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体现了我国同中亚国家“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

  • 23、公元1世纪的希腊著作《厄立特里亚海航记》中首次提到阿克苏姆王国。阿杜利斯是阿克苏姆王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意大利、埃及和印度的铁器、棉布和酒源源不断运到此地,同时运出大量的黄金、象牙和香料。据此推断,阿克苏姆王国繁荣得益于(     

    A.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西非农业的发展

  • 24、史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此魏主(     

    A.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

    B.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C.消除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

    D.创立了新的选官制九品中正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著作:1536年出版《______________》。

     

  • 26、主张

    (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__________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为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 27、中国古代先后存在多种选官制度,写出四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电影

    (1)产生

    a.背景:①__________的进步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b.标志:②______年,卢米埃尔兄弟公映电影短片。

    (2)发展

    a.美国格里菲斯拍摄③________________,称为“默片”。

    b.苏联发展迅速,拍摄了④________________等。

    c.⑤_______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

    d.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⑥____________拍摄成功。

    e.二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问世。

  • 29、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________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人,实行“________”发展战略。

  • 30、进化论的证实

    1863年赫胥黎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学说,__________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 31、社会背景

    (1)面对____________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深陷怀疑、迷惘和苦闷之中。

    (2)文学艺术领域兴起反传统、反理性的____________潮流。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与________戏剧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诞派。

     

  • 32、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_________,南方的徽派民居、____________等。

  • 33、指导意义

    (1)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________“GDP”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 34、现实主义美术

    (1)兴起:19世纪中期。

    (2)特点:注重表现⑨__________

    (3)代表:法国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种者》⑩_________等;俄国列宾的画突出地表达了民族忧患意识,代表作是⑪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如果说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是立足哪个领域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在该领域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8世纪的法国”反封建的方式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摘编自财经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 37、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群众游行环节,有“关键抉择”方阵,游行群众簇拥着邓小平巨幅画像和“坚持邓小平理论”大字走过天安门广场。结合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相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实现“关键抉择”的。

  • 38、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哥伦布的遗言,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美洲、对西班牙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500~1800年间,支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是跨欧、亚、美、非四大洲的贸易圈。与中世纪横跨亚欧大陆和印度沿海的长途贸易相比,新的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规模上是前所未有的……欧洲的海上霸权国家在亚洲和美洲都拥有殖民地和港口……这一时期贸易的内容已经逐渐从零散的奢侈品转变为大宗的经济作物甚至是工业制造品。

    ——摘编自何顺果《全球化的历史考察》

    (2)概括材料二所述1500~1800年间,全球经济交往的特点。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影响英国海外贸易的因素。

    材料四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依据材料四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材料五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3所示三个时代美国在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时代的美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