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是1907—1909年全国学堂数量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属地 | 时间 | ||
1907年 | 1908年 | 1909年 | ||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 | 京师 | 5 | 5 | 7 |
各省 | 74 | 84 | 104 | |
实业学堂 | 京师 | 3 | 3 | 2 |
各省 | 138 | 189 | 254 | |
师范学堂 | 京师 | 12 | 14 | 12 |
各省 | 541 | 581 | 415 | |
中学堂 | 京师 | 21 | 20 | 22 |
各省 | 419 | 410 | 460 | |
高等小学堂 | 京师 | — | — | — |
各省 | 1955 | 1954 | 2038 |
A.学堂数量变化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B.学堂类别的多样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各地设立学堂反映民众对教育的重视
D.选官制度变革影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2、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相互制约的收入、支出、保管、审核系统;规定了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上至边区政府主席,下至乡政府乡长,都不发薪饷,实行最低的津贴制度(每月津贴只有一元五角到五元),其收入不得超过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这些做法( )
A.表达了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
B.体现了政权建设的人民属性
C.标志着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实践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经济停滞倒退
B.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4、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 )
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
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5、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6、唐朝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按官员职务和职责划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考核结果一般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由此可推知,唐朝( )
A.统治者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儒家伦理在官员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已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
D.选官标准呈现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趋势
7、当代学者周有光在为《告别皇帝的中国》作序时说:“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政治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专制)到民权统治(民主)。世界各国都在这同一条历史跑道上竞走,中国不是例外。”其中,可视为中国“民权统治”开始的标志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8、明清时期,会馆呈现出兴盛繁荣的景象,各类会馆纷纷涌现。据下表可知明清会馆( )
种类 | 作用 |
商业会馆 | 维护商业利益、协调商贸活动,以求获取更多共同利益。 |
科举会馆 | 笼络同乡中举考生,壮大同乡在朝政治力量,兼为同乡官员联谊。 |
移民会馆 | 团结同乡、维护利益、祭祀神灵、节日娱乐、议事调解。 |
八旗会馆 | 军队将领创建,当地旗人祭祀、议事、娱乐。 |
淮湘军会馆 | 祭祀军队阵亡将士、军队议事、联谊、住宿。 |
A.加剧了地方分裂割据的趋势
B.是联谊和维护共同利益的产物
C.聚集在市镇和水陆交通要地
D.体现了乡绅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9、暴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宗教神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握拉丁语的主要群体,以至于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也走向衰落。这使欧洲( )
A.进入漫长黑暗时期
B.宗教的权威不复存在
C.民族语言开始推广
D.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
10、有学者在谈论某一体系时指出,美国不可能同时实现以下两个条件:既向世界供应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黄金储备维持在满足黄金可以兑换承诺所要求的水平。该学者谈论的体系可能是( )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11、欧洲骑士小说的故事情节大多是:骑士历尽惊险,赢得最高荣誉之后凯旋,成为国君、领主等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和侍从,赢得贵族女子的欢心,并与其成亲。可见,骑士小说( )
A.体现了宗教文化的特点
B.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生活
C.批判了欧洲社会的黑暗
D.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12、某中学举办“历史漫画创作大赛”,获奖作品《光明》(见下图)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绘了“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的场景。六君子所追求的“光明”是( )
A.中体西用理念的流行
B.国强民富的崭新中国
C.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直接民主的代议制度
13、表1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年份 | 1891 | 1901 | 1911 | 1914 | 1922 | 1939 | 1943 |
文官数量 | 79241 | 116413 | 172352 | 280900 | 317721 | 387400 | 710600 |
A.适应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
B.体现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14、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代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三个时代,其中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那么这一时期隶属于哪一时代( )
A.古王国时代
B.中王国时代
C.新王国时代
D.以上都不是
15、下图所示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说明我国国有企业
A.国家干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
B.产权管理逐步私有化
C.建立了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D.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
16、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千耦其耘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集约经营
17、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8、有学者指出:工业网络3.0是以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为驱动,支撑人、机、平台协同创新应用,技术高融合、部署高灵活、服务可度量、接口可编程的新型工业网络。将简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流程,有可能使目前盛行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被分散化和社会化生产代替。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可能( )
A.使非西方国家丧失全球贸易优势
B.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C.带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
D.引起新一轮的科技大发展
19、宋朝实行“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来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岁币”“岁赐”“岁贡”反映了双方关系。其中“岁贡”的对象是
A.辽
B.西夏
C.金
D.吐蕃
20、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此外,汉朝还实施分封制,但此时的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
A.诸侯国实力较为弱小
B.宗法观念的明显淡化
C.分封的经济基础不同
D.中央集权的形式迥异
21、下表列举的是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部分)。
时间 | 内容 |
1832-1885年 | 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
1865年 | 美国内战结束,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
1870年以后 | 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
这表明,此时的西方( )
A.社会变革呈现出激进性
B.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
C.代议制民主存在局限性
D.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
22、意大利威尼斯很有权势的孔塔里尼家族在布伦塔河畔皮亚佐拉领地的地产于1617年首次接受佃农们用(熟)玉米(粒)交实物地租。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终于同意接受农业地区的农民用(熟)玉米(粒)上交所征的赋税。由此可推知( )
A.玉米在意大利得到了广泛种植
B.意大利庄园经济加速解体
C.价格革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
D.意大利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23、下表所示为西方法律史上几部重要法律文献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于印证( )
名称 | 内容 |
《法学阶梯》 | 关于买卖、租赁、合伙、委任等契约,债条以当事人的同意成立 |
《法国民法典》 | 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于其他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
《德国民法典》 | 如果当事人双方对契约中所有各点意思未全部趋于一致,在发生疑问时,认为契约未成立 |
A.私有财产在法律中具有决定性地位
B.西欧法律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C.罗马法对大陆法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D.中世纪法律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2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如图所示内容,体现于( )
A.中共十五大报告
B.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主题
C.中共十九大报告
D.中共二十大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
25、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劵;标志: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强调___________,反对罗马教皇的“因行称义”,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宣称赎罪劵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性质: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改革后创立的______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6、在中国首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________,他撰写的《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到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趋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域,发展经济。”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着18世纪文官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的基础上,提出以考试作用方法录用职员;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28、战国时期
(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上,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
(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29、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0、背景
_______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31、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32、根据下列材料信息及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完成上面“儒家思想的发展流变”表格
① 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政治上形成了以⑥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司法上,北宋司马光的《⑦》等史书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传统史学的观念影响。
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印象派音乐
(1)特点:主张用声音的________和音色,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
(2)代表人物及作品:德彪西的《______________》。
34、社会背景
(1)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普遍感到失望。
(2)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是____________文学作品的兴起。
35、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儒家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观念和家国情怀。回答下列问题:
(1)老子说:“為无為,则无不治。”结合所学知识,老子的家国观念和治国理念有哪些?
(2)屈原是中国历史一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中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请指出这首诗的语言特征和创作风格。
(3)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据此,顾炎武具有怎样的家国思想?
(4)19世纪末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了振兴中华,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了哪些具体的革命纲领?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3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7、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38、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除儒家外,诸子百家中还有哪些主要思想流派?
(2)儒学思想在形成后曾遭到严厉压制。那么,儒学思想在哪一朝代成为正统思想?
(3)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受到严峻挑战。这一时期挑战儒学思想的主要思想家有哪些?(至少举出两位)。
(4)近代以来,维新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是如何对待儒学思想的?请分别举一例说明。
39、请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