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寒荒漠区可通过麦草沙障固定沙丘,采取青杨、乌柳和沙棘混交造林。为研究高寒荒漠区典型人工混交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以贵南县黄沙头分别治理了25年、20年、15年、10年、5年的人工混交群落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治理年限群落中的生物量和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治理年限 | 乔木生物量 | 灌木生物量 | 草本总生物量 | 总生物量 | 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 |
青杨 | 沙棘 | 乌柳 | ||||
治理25年 | 1.27 | 6.84 | 0.83 | 0.85 | 9.79 | 膜荚黄芪、苔草、赖草 |
治理20年 | 0.39 | 60.91 | 0.76 | 0.65 | 62.71 | 苔草、早熟禾、膜荚黄芪 |
治理15年 | 0.10 | 36.71 | 0.17 | 0.46 | 37.44 | 苔草(高度可达50cm、耐阴性强) |
治理10年 | 0.01 | 0.40 | 0 | 0.28 | 0.69 | 针茅(高度可达80cm、喜光也耐半阴) |
治理5年 | 0 | 0 | 0 | 0 | 0 | 无法确定 |
注:表中生物量的单位为kg·m-2。
A.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C.在治理的10~15年间,苔草由于耐阴性强代替针茅成为草本植物的优势种
D.治理25年时,由于沙棘大量死亡,导致群落总生物量降低
2、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理指标 | 测定值 | 正常值 |
腋下体温/ ℃ | 38.9 | 36.0~37.4 |
白细胞计数/L | 13.5×109 | (4~10)×109 |
血钠浓度/ (mmol·L-1) | 180 | 140~160 |
A.患者的体温维持在38.9 ℃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因此血钠浓度升高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3、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过程图。其中Ⅰ、Ⅱ、Ⅲ、Ⅳ、AOX、UQ表示参与电子传递的复合体。H+通过I、Ⅲ、Ⅳ逆浓度梯度运输,建立膜H+势差,驱动ATP合成酶和UCP顺H+浓度梯度运输,同时产生大量的AT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通过I、Ⅲ、Ⅳ的跨膜运输是一种易化扩散
B.图示中有机物的来源可以是氨基酸、脂肪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C.图示蛋白复合体所在结构为线粒体内膜,上侧是细胞溶胶
D.若膜上的UCP含量增多,则H+跨膜运输多使得ATP的合成速率上升
4、研究发现,植物生长与脱落酸有密切关系:在病虫害等逆境条件下,脱落酸的含量升高,植物生长减慢,以抵抗逆境;当逆境消除时,植物又通过调节抑制脱落酸的作用,生长加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脱落酸在根冠及萎蔫的叶片中合成,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B.脱落酸能调节植物生长快慢,说明脱落酸的调节作用具有“促进”或“抑制”的特点
C.脱落酸可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来使植物生长变慢
D.脱落酸调节植物生长快慢时与基因表达没有关系
5、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其父亲与丈夫表现型正常)想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医生建议对极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技术流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判断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
C.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的概率是25%
D.极体1可能含有0或1或2个致病基因
6、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组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B.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辅助性T细胞参与
C.若用激素辅助治疗过敏反应,则所用激素应对免疫反应起促进作用
D.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7、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物种资源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为保护湿地,某研究团队对沿黄河下游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进行野外样地调查,发现青龙湖从湖心到岸边的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纯水烛群落→水烛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含水量是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B.与水烛群落相比,水烛+扁秆藨草群落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
C.群落依次演替的过程中,每二种植物的种群密度都在不断增加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8、某实验小组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健康且生理状况相同)随机均分为4组,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组和④组实验小鼠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②~④组实验小鼠注射胰岛素后,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加强
C.②组小鼠症状得到缓解与胰高血糖素促进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有关
D.该实验能够证明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
9、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能源物质不足时激素可提供能量
B.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
C.激素可以起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D.激素种类多且量极少,是组成细胞结构的成分
10、关于激素在生产上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做除草剂
B.给幼苗喷脱落酸可抑制其生长
C.将赤霉素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花蕾上能获得无子番茄
D.青香蕉可使用乙烯利催熟
1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多乘坐公共交通,少自驾可减小生态足迹
B.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环程度的定量方法
C.人类的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
D.只要城市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这期间城市的生态足迹也一定相对稳定
12、下列是“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的作用模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胰岛B细胞→胰岛素→几乎全部细胞
B.胰腺→胰高血糖素→仅作用于肝脏
C.下丘脑→生长激素→几乎全部细胞
D.睾丸→雌性激素→几乎全部细胞
1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B.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14、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M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Na+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I表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Ⅱ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的Na+浓度会发生变化,K+浓度不会发生变化
B.图中b点,细胞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
C.曲线Ⅱ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M中K+的浓度有关
D.图中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15、夏季小麦即将成熟时,若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又遭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对该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持续高热致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
B.发芽种子中的赤霉素含量迅速下降
C.雨水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充足水分
D.种子在穗上萌发时产生了α-淀粉酶
16、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酵母菌时,划线后立即将接种的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B.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时,把插条基部放在高浓度溶液中30min
C.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在用取样器取样之前先要随机设置样方
D.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应做消毒处理
17、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是合成性激素的场所。在一定条件下,部分内质网被包裹后与细胞器X融合而被降解,从而调节了性激素的分泌量。生物膜系统通过囊泡将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是溶酶体
B.生物膜结构的融合,需多种信号和细胞骨架的参与
C.磷脂和胆固醇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后,需要借助囊泡运输
D.生物膜之间均可通过囊泡直接联系在一起
18、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时,曾引用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违农时”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
B.“数罟不入湾池”可保证池塘中的鱼类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鱼鳖不可胜食也”描述了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均不断增大
D.“斧斤以时入山林”可保证各树木种群维持较大的种群密度
19、下列有关激素功能研究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狗的切除神经的小肠内,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调节
C.给予糖尿病狗注射从萎缩胰腺中提取的提取物,利用了“加法原理”
D.科学家试图通过制备胰腺提取物治疗糖尿病却收效甚微,是因为胰岛素被胰蛋白酶分解了
20、人体组织细胞从周围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
B.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C.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
D.细胞中ATP的数量
21、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在 mRNA 疫苗上有开创性研究的两位科学家。疫苗可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相比注射免疫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D.疫苗的预防效果与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浓度、记忆细胞数量等有关
22、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主要的内分泌腺
B.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C.能直接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D.与垂体存在功能上的联系
23、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谷氨酸(脑中主要的兴奋性递质)代谢异常有关。癫痫发病时,患者脑内谷氨酸浓度升高且在发作后长时间内保持高水平。谷氨酸在脑内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发突触小体通过胞吐释放谷氨酸
B.谷氨酸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外流
C.突触前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可回收谷氨酸
D.EAAT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癫痫
24、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图是被地震破坏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的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103kJ/(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不能体现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B.A代表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C.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kJ/(m2·a)
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5.6%
25、Ⅰ.下图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和C在促进产热方面是______(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2)缺碘时,A的含量变化将会______。当B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这属于______调节机制。
(3)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对胰岛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
(4)下丘脑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______调节又有______调节。
Ⅱ.如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5)b表示反射弧中的______,③表示的结构是______。
(6)当①兴奋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26、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
(3)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在_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4)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曲线II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如图1是维持人体稳态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的体温冷觉中枢在_____;在寒冷环境中,②的分泌量_____,产热量_____(大于、小于、等于)散热量。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c减少,激素c是_____。当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时,激素c的分泌量_____(增加、减少、不变)。
(3)当人紧张时,内脏神经兴奋,兴奋以_____形式向前传导,引起神经末梢释放_____作用于肾上腺细胞,使体内b的分泌量增加,引起呼吸、心跳加快。
(4)如图2为胰岛素作用机理模式图,由图可知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胰岛素与_____结合后,一方面使_____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_____合成。
28、据图回答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相关问题。
(一)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③可以代表的物质是 、⑤可以代表的物质是抗体和 。
(2)克罗恩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均是由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的。克罗恩症是一种
病。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 。
(4)图表示甲、乙、丙、丁四种动物在外界温度从5到40℃变化时,其体温的变化情况。(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分钟;纵坐标为温度,单位为℃)
在外界温度为10℃时,机体相对耗氧量(氧气g/kg)最大的是 ,原因是 。
(二)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中的B是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可见“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4)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
29、水稻(2N=24)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水稻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锈病(T)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锈病水稻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育种方法。根据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的育种方法中,一般在第_____________代可选育出所需的品种;过程①→②育种方法中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③→④→⑤的育种方法中主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④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⑤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程⑥→⑦培育出的植株需要进行大量筛选,且所需的品种非常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0、下面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
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1)活化前应选择足够大的容器,因为酵母细胞活化时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C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固定化细胞技术一般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
31、为了探究2,4-D促进无籽番茄发育的最适浓度,科研工作者选取处于“某时期”的大小,长势相同的番茄植株若干,均分为8组,并对每个植株上的花进行了“某种处理”,将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涂在不同组别植株的雌蕊柱头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2,4-D浓度(mg•L-1)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无籽番茄平均质量(g/个) | 0 | 12.5 | 25.2 | 47.5 | 51.8 | 53.8 | 44.0 | 30.2 |
注:正常番茄为二倍体。
(1)题干中的“某时期”是指________期,“某种处理”是指________。
(2)对照组无籽番茄的平均质量为0 g/个,即不能结成果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该实验中,用于分别处理雌蕊柱头的不同浓度的2,4-D溶液的量应________。从表中结果可以推断,2,4-D促进无籽番茄发育的最适浓度大约为________。
(4)如果用无籽番茄果实的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番茄幼苗是________倍体。
32、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HIV营__________生活,主要侵入并破坏人体的______细胞,使该细胞的数量下降,最终使人体的________功能缺失,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易发生恶性肿瘤。
(2)目前常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艾滋病,其治疗机理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