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 D. 改革开放时期
2、如图为某历史主题探究的活动记录,从中可以得出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海峡两岸人民反对“台独”
D.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3、下列科技成就中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B.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推动其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某班同学围绕“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知识点的进行了学习,以下最适合作为该学习主题的是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中共中央十八大以来,由我国倡议,旨在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措施是
A.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B.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C.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7、《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8、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图片,最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B.祖国统一两岸互通
C.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D.社会保障人民幸福
9、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你知道我国第一部宪法和新时期比较完善的一部宪法分别颁布于什么时间吗?( )
A.1949年 1954年
B.1954年 1956年
C.1956年 1982年
D.1954年 1982年
10、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它们是
A.工厂和手工工场 B.工厂和租地农场
C.租地农场和乡镇企业 D.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1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得以真正实现最完美的证明。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以下哪一幅图片与之相关链接?
A.
B.
C.
D.
12、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有关的是
①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出席亚非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1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 )
A.私有化 B.借用 C.赎买 D.没收
14、有一首歌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词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 拨乱反正和恢复高考制度
B. 改革开放和邓小平南方谈话
C. 改革开放和国有企业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5、你知道下列哪座大桥是“一五”期间建设的成果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黄埔大桥
D.夷陵长江大桥
16、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三大改造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17、如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解读错误的是
A. 它的起止时间为1953—1957年
B.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它的基本任务是优先展重工业
D.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8、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文革”中的错乱问题 D.“一五”计划中的过急过粗
19、2017年4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航母下水,这显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下列我国的国防建设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
②海军陆战队的建立
③歼5型歼击机的仿制成功
④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⑤“辽宁”号航母交付海军开始服役
A. ①④②③⑤
B. ①③④⑤②
C. ④③①②⑤
D. ⑤④②①③
20、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下列体现“这次会面”的图片是
A.
B.
C.
D.
21、基于“一国两制”已经收回的地区: 。
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采用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改革开放
23、三、拨乱反正
表现:“________”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________,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事件。
(1)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______。
(2)2001年,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事件是______。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事件是______。
25、到__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__的转变。
26、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
27、中共_____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概况:1971年10月,第________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9、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30、______年底,周恩来在接见 _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31、八年级某班准备开展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会议篇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
人物篇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写出其中的典型
代表党的好干部和解放军好战士分别是谁?
(3)他们身上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成就篇
(4)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采取的重大决策是什么?举出一项实施这一决策时取得的成就。
32、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依据所学回答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出国家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重大举措。并回答这一举措的重要作用。
(2)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地区不断向纵深推进,请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说明
(3)1980-2019年,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了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新世纪初我国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2)请写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路上出现的严量失误一例。
(3)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中共十五大、十九大分别将哪一理论成果作为中共指导思想?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平均增长速及比重 | 1953年 | 1957年 | 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材料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步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步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1)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哪些严重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何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