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 距:同“拒”,抵抗
B. 乃请宾客,约车百余乘 约:凑集,备办
C. 勒兵下令军中 勒:约束,整顿
D. 诸将效首虏,毕贺 效:献出,呈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有事于颛臾 B. 养生丧死无憾 C. 至于顿丘 D. 子无良媒
3、下列句子中“尔”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官命促尔耕 你 B.君尔妾亦然 这样
C.无他,但手熟尔 罢了 D.非死则徙尔 你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之有也
A.尧、舜帅天下以仁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C.沛公安在 D.弟者,所以事长也。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目前,全国性的媒体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央媒体、商业媒体分庭抗礼。
②虽然不少运营商信誓旦旦地保证,将确保业务中关键的私人信息不会被泄露,然而事实却是差强人意的。
③―旦有一方蛮不讲理,睚眦必报,得理不饶人,就可能引发冲突。
④经过不懈的努力与付出,他写的文章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地登在报纸上了。⑤机长要在短短几秒钟时间内,承受猝不及防的慌乱和身体的极度不适,迅速恢复清醒头脑做出应对措施。
⑥读书,不仅需要宵衣旰食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他曾向师襄学习演奏《文王操》(《孔子家语》),也曾为哀悼窦鸣犊和舜华而创作琴曲《陬操》。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经过孔子整理发展的周代“礼乐”,“礼不再是苦涩的行为标准,它富丽堂皇而文采斐然,它是人的文饰,也是导引人生走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孔子的正乐提倡雅乐精神,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孔子认为,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复礼必重正乐。
D.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
C.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乐的文化功能,然后分析乐的审美功能。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孔子是一位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和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
C.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美学功能的高度重视。
D.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调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同时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孤独地长大成人的过程。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李家人丁不旺,很晚才有了儿子。
(4)《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2)_______, ___________。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李煜《虞美人》结尾两句“_______, _______”,语言朴素, 感情真挚直率,设喻巧妙,从古至今为人所赞誉。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
(3)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 。(王实甫《长亭送别》)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10、(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话,精辟地阐释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4)______,______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子证明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如孔子又与后文“______________”的观点相照应。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因为行事草率,最终“______________”,未能像西汉名将霍去病一样“______________”,建立伟业。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还要多。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_。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 ,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春尽
白居易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
B. 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
C. “唤遣归”写出了春天伴随着黄莺的呼唤而到来,表明作者的心情开始逐渐好转。
D. 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以“冬裘”“夏葛”相更换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
【2】“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揭竿为旗
(2)天下云集响应
(3)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序八州而朝同列
【2】从句式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都有自己的花期。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学校拟举办一场辩题为“成功要趁早/成功不必趁早”的辩论,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