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B.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C.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我国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懂得舞台技术、精通演出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变形金刚4》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首日票房超2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应该说得益于浙江大地有着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及由此孕育出的浙江文化、浙江精神。
B.当我们深入到生活一线,当我们的影像贴近生活的时候,影像才会重生;摄影回归生活,才能拍出有体温的作品,才能创造原生态的精美。
C.即使未来飞机上许可使用手机,但在飞行途中,如果一旦不遵从机组人员的安全提示,在违规情况下使用手机且不听劝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然有可能面临相关处罚。
D.近一年来的楼市调控措施,不是虚张声势的“花架子”,而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帮助实体经济不断壮大、改变民众生活质量与获得感的“真功夫”。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恤人之言兮 恤:忧虑
B.自矜者不长 矜:自我夸耀
C.实熟则剥,剥则辱 剥:击打
D.大块载我以形 载:给予
4、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B.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D.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甚善,名我固当(本来)
B.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即或)
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象)
D.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繁殖,茂盛)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100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200块银元。
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200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但是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的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害怕,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所有人对“善”和“义”的坚信。
【2】小说的主人公花婆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批评有的人为孩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不愿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表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4)遥襟甫畅,_________ 。爽籁发而清风生,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直接表明不断积累善行而形成的结果的语句是:“____,____。”
(2)《逍遥游》一文中,庄子认为,要想在无穷时空里邀游且无所待,需要做到“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
(1)司马迁对屈原《离骚》评价极高,他认为《离骚》“________,________”,通过两组对比,对其创作主旨和表达的意义进行了赞美。
(2)魏征以水作比,劝太宗“_________”,要有听取各方意见的度量;老子以水喻人,认为“_________”,这种泽被万物不争名利的品格是人修身之本。
(3)《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句,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热切殷勤、求贤若渴的诚恳态度。
(4)李白作乐府诗虽用旧题,却常注入现实主义新意。《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句便含有告诫当局好好用人、加强防守之意。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南宋实力远超金国,表达了打了胜仗的自豪感。
C.颈联“疾风雷”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赦令会迅速颁布到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14、 (一)
是时,早疫被吴越,民饥懂疾疗,死者后半,来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优劳,州县推布上恩,从从尽其力。公所指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缓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诊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同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于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更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二)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日:“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人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解漏,张皇幽吵。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干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醴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题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神。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选自韩愈《进学解》)
(三)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下列对文中画改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所以/经营绥提先后终始之际/委会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B.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C.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D.所以经营缓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条:救灾的具体条规、办法。
B.闳其中而肆其外:指文章内容丰富而且文笔豪放。
C.状:逸事状。“逸事状”为行状的变体,要详细记载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行实、寿年。
D.执事:旧时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作者从赵公救灾中总结出一系列辩证关系,通过“民病而后图之”与“先事而为计”的不同、“不习而有为”与“素得之者”不同等,对比进行阐释。
B.语段(二)写“生徒驳诘”,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地反驳,完全推倒了先生的论点。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却己隐含此意。
C.语段(二)先歌颂先生业精、行成,然后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从肯定到否定,意念来了个巨大转折,文章也显示出波澜起伏之美。
D.语段(三)一方面强调了太尉事迹的确凿可信,另一方面强调了人们所谓段太尉的保持大节、取名天下,只是“一时奋不虑死”而为之的看法,与三件逸事起到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挨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说:“殷忧而道著。”杜甫说:“穷年忧黎元。”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忧”不是无故寻愁觅恨,“忧”不是自伤自恋,“忧”是一种担当,“忧”是一种责任。在追求幸福快乐的同时,也应在心底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为自我,存一份虑,留一份牵挂。
请以“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