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为语录体,记载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定。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B. 《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尊称为“亚圣”。
C. 《师说》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司马光、王安石。
D. 《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辑入《庄子》,现存33篇,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
2、《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① 的② 和③ 的④ 。
A.①黛玉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B.①宝钗②通灵宝玉③宝玉④金锁
C.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通灵宝玉
D.①宝钗②金锁③宝玉④补天之石
3、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
A.那两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学作品来形容,正像是一出情节惊险,故事曲折离奇的好戏。
(水程是一出好戏。)
B.嶙峋的石头,焦渴的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倾斜。
(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倾斜。)
C.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我感到了一种庄严与崇高。)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看着人,显出神气。)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②内立法度 ③因自度此曲
B.①殆有神护者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③思而不学则殆
C.①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径须沽取对君酌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
D.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今公子故过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受到有害信息毒害,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B.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家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物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
C.无论你准备得多么充分,面试时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所以必须具备临危不惧的素质。
D.传承的魅力在于有这样的“意思”,它系着过去、连着现在,是可以喋喋不休的故事。
6、阅读《山羊兹拉特》片段,完成下面小题目。
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
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
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
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
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
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
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
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
大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
……
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
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现在,寒冷的冬季终于降临了,村民们重又需要硝皮匠勒文来帮忙。在持续八天的灯节里,阿隆的母亲也能每晚做些油煎鸡蛋薄饼给孩子们吃,兹拉特也有一份。吃完煎饼,阿隆、米丽昂和安娜玩陀螺。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
(有删节)
【1】下列对萨克•什维斯•辛格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04年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1935年,辛格追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B.辛格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C.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辛格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看不见的城市》等。
D.1978年,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1991年,辛格去世。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可能想借助时代背景的模糊,来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成为一个物质匮乏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B.小说的笔法清淡自然,作者以情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双向流动,不留痕迹地传达着一种超越人畜之界的美丽情感,集中表达着情感与贫困的较量。
C.小说中,作者在阿隆三天三夜后走出草堆时描写了一段阿隆眼中的夜空景色,表达了阿隆的幸福之感。
D.一场患难之后,勒文全家和山羊兹拉特之间的情感加深了,但人们还只是把它当成动物看待,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选出下列有关小说情感的说法不当的一项()
A.适度的情感会使小说充满人性的温情,而过度的情感则会令读者反感。
B.小说忌讳作者自顾自的抒情,而主张把感情交由人物之口或情节的自然发展来表露。
C.小说中的情感应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在经过耐心酝酿和铺垫后,它饱满有力,却停留在欲溢未溢的状态。
D.从小说的发展史来看,浪漫主义小说对情感的描写显得激情恣肆,现实主义小说则显得节制而谨慎,现代主义小说则将感情排除出了小说主题之外。
【4】辛格是一位极具悲悯情怀的作家,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请谈谈作品中悲悯情怀的体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国家支离破碎,自己身世如浮萍漂泊无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侍奉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不在外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至高山之顶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长吁短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攀越蜀道之难使听到的人脸色改变。
(3)《庄子·逍遥游》中用《齐谐》之名,夸饰鹏力量大、飞得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楼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 。 (《陈情表》)
(4)《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分论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5)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伶官传序》)
(6)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7)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树郭橐驼传》)
(8)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明因大自然美景召唤而相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用对比手法,道出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遥想往昔,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冯延巳)
(2)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浣溪沙》李璟)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卜算子》陆游)
(4)月桥花院,_______________,只有春知处。(《横塘路》贺铸)
(5)__________,___________。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6)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____________,_________。(《鹧鸪天》晏幾道)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者爱人》)
(2)_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沂水春风》)
(3)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高山仰止》)
(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克己复礼》)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君子之风》)
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仁浦字道济,卫州汲人。幼孤贫,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晋末,隶枢密院为小史,任职端谨,侪辈不能及。契丹入中原,仁浦随众北迁。魏帅杜重威素知仁浦,欲留补牙职。仁浦以重威降将,不愿事之,遂遁去。汉祖起太原,次巩县,仁浦迎谒道左,即补旧职。乾祐末,汉隐帝密诏澶帅李洪义杀骑将王殷,令郭崇害周祖。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周祖惧,召仁浦入计,且示以诏。仁浦曰:“侍中握强兵临重镇,有功朝廷,君上信谗,虽欲割心自明,奚可得也。今诏始下,外无知者,莫若易诏以尽诛将士为名,激其怒心,可自免。”周祖纳其言,易诏书以示诸将。众惧且怒,遂长驱渡河。及即位,以仁浦为枢密副承旨。周祖尝问仁浦诸州屯兵之数及将校名氏,令检薄视之。仁浦曰:“臣能记之。”遂手疏于纸,校薄无差,周祖尤倚重焉。世宗即位,欲命仁浦为相,议者以其不由科第,世宗决意用之。宋初,进位右仆射。开宝二年春宴,太祖密谓仁浦曰:“朕欲亲征太原,如何?”仁浦曰:“欲速不达,惟陛下慎之。”从征太原,中途遇疾。还,至梁侯驿卒,年五十九,赠侍中。仁浦性宽厚,务以德报怨。汉隐帝宠作坊使贾延徽,延徽欲并其第,屡谮仁浦,几至不测。及周祖入汴,有擒延徽授仁浦者,仁浦谢曰:“因兵戈以报怨,不忍为也。”力保全之。当时称其长者。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教之,全活者众。
(选自《宋史·魏仁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B.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 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C.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D. 母为假黄缣制暑服/仁浦年十三/叹曰/为人子不克供养/乃使慈母求贷以衣我/我能安乎/辞母诣洛阳/济河沉衣中流/誓曰/不贵达/不复渡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枢密院,古代官署名,掌管军国机务、兵防、边备等,宋朝时为最高军事机构。
B. 科第,科举考试。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现于汉武帝时期。
C. 太祖,古代帝王庙号,常见于开国皇帝,多为创基业者,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D. 赠,即“追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大臣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仁浦为人正直,不肯侍奉降将。他在晋末做小史时正直谨慎无人能比,契丹进入中原时魏帅杜重威想留他任职,他因重威是降将而连夜逃走投奔汉祖。
B. 魏仁浦足智多谋,助周太祖成事。在汉隐帝欲杀害周太祖时,他建议周太祖修改诏书,以激起将士们的愤怒,免去灾祸,周太祖听从了建议,取得了成功。
C. 魏仁浦熟习政务,牢记将名兵数。周太祖曾问他各州屯兵的数量和将校姓名,他提笔即在纸上写成奏疏,核对名册竟没有一点差错,周太祖特别倚重他。
D. 魏仁浦宽容仁厚,以德报怨被赞。汉隐帝宠臣贾延徽曾多次诬陷他,险些使他遭遇不测,然而当贾延徽被擒后他不仅不报私怨,还保全贾延徽,被赞为长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义知事不济,与殷谋,遣副使陈光穗赍诏示周祖。
(2)世宗朝近侍有忤上至死者,仁浦力救之,全活者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汉语表达可谓丰富多样。如,同是对“笑”意的表达,文人们因情境的不同所用词句也各不相同:自信、豪迈的人会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失意、沮丧的人会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淳朴、好客的村民会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征战沙场的将士会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凡此种种,千姿百态,人见人爱,千古流传。
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达出不同的感受、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针对汉语这一特点,联系当前人们对待汉语的不同态度及使用汉语的情况等,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