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在联合国的几乎所有机构里都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发挥着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在(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日内瓦会议 D.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2、1960年,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晋、冀、鲁、豫、北京五省市农业书记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凡是能够利用的家生和野生植物,包括秸、茎、果、根、叶等在内,都必须收集起来。”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A.缓解粮食灾荒问题
B.创办农村人民公社
C.推广五省农业技术
D.指导农副产品生产
3、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并公然声称:“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途越的障碍。”同时,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霸权的战争
C.以抗美之名控制朝鲜
D.以援朝之名扩充领土
4、我国空军部队刚刚诞生,就面临着( )。
A. 渡江作战的考验
B. 解放台湾的考验
C. 解放西藏的考验
D. 抗美援朝的考验
5、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B.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C.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D.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
6、如下图宣传画,上面写着“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反映了( )
A. 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 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升
C. “大跃进”时期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D.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7、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下列有关中国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于近代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的探索
B.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
C.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D.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8、图片记载着历史,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下面组成的这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C.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D.现代科技文化成就
9、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②政府重视民生 ③休闲需求增加 ④脱贫任务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相对集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 小杂居、大聚居
B. 大杂居、小聚居
C.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D. 各民族相互独立
11、2016年9月15日,我国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计划于2020年左右实施空间站建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进人全新发展阶段。回顾历史,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B.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12、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 重庆谈判
B. 抗日战争胜利
C.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D. 挺进大别山
13、(人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饰,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上,而是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欧洲人这样的“改变”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4、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研究成果是
A.拍摄电影《英雄儿女》 B.在植物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发表小说《青春之歌》
15、“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这一口号反映的史实是( )。
A. 洋务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大跃进”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16、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在购买商品时需凭票购买。买布需要布票;买油需要油票;买粮食要凭粮票等等,凭票购买商品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政府提倡低碳绿色生活 B.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政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匮乏
17、下图直接反映出( )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8、“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上文选自于
A.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的公告
B.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公告
C.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D.1979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19、表格为《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据表格信息可知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20、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 九一三事件 B. 四五运动 C. 粉碎四人帮 D. 上山下乡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①互相尊重_________ 和_________ 完整;②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不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和____的力量。
23、_______年,日本首相 ___________ 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1951年, ______ 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 ______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5、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2006年,___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26、“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________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现________,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_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含义:在_____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_______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________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基本方针:“________、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7、“提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__。
28、(1)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并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_____________。
(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4)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良好开端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
(5)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__。
(6)被誉为“铁人”的是——___________。
(7)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人是——____________。
(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实现了这个美好愿望的时期是_________。
(9)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0)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积极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29、_______ 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________”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 ________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0、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科技促进发展,科技改变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两弹一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两弹”分别指的是什么?请举出一个为它的成功研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什么?
(2)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10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请写出飞船的名称和我国首位出征太空的航天员?
(3)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产量高,米质优良,适应性广,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请问这位科学家是谁?他被国内外誉为什么?
32、综合探究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奋进中的中国人遭遇猝不及防的灾难大考。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战“疫”,展现了中华儿女风雨共担的情怀。复课后,某校开展了“重温历史,汲取力量,与祖国同行,做时代骄子”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下是活动设置的几个栏目及相关历史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对应问题。
栏目一(英雄武汉——一桥飞架变通途)
材料一: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5年9月正式开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四川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栏目二(追忆英雄——最美逆行者)
材料二: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火让他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身边,……今天我们重忆历史,只为了纪念那群可爱的年轻人。”
——百度网
▲
(2)材料二中“那群可爱的年轻人”是谁?
栏目三(民族脊梁——时代先锋)
(3)请你根据以下图文信息,把与栏目主题相符合的内容补充完整。
栏目四 (硬核科技——感动中国)
(4)请你写出下表中颁奖词的人物。
栏目五(说句心里话——我的中国心)
材料三: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高度评价
(5)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能“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
33、请简答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
34、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对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进行探究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民主政治)
材料一:俞可平在《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文中指出:“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1)结合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成就说明“搭建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有哪些?
(经济发展)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导致1957年、1984年和1993年三个GDP增长率峰值出现的关键原因。
(大国外交)
材料三:
图1
图2
(3)根据材料三图1,运用所学知识列举促使我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两个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图2,指出我国新时代外交的特点。
(科技强国)
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生活变迁)
材料五:年夜饭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吃得“一清(水清)二白(指仅仅是大白菜)",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年夜饭进入八十年代,肉、蛋、禽等渐渐丰富。九十年代,海外食品引进国内,菜肴也变得丰富多样。进入二十一世纪,西式、农家乐、拼桌……年夜饭的吃法花样不断翻新。“过去就是包个饺子,你看现在这菜,有鱼有虾,越来越精致!"
(5)透过年夜饭的变迁,你感受到了国家的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