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是指中国实现了
A.独立自主
B.祖国统一
C.国富民强
D.社会主义
3、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是指
A.实行农业合作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
4、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⑤平等互利⑥和平共处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6、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双方发生激烈的肢体冲突。据报道,这一冲突是由于印方越界蓄意寻衅滋事引发的。印度的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合作共赢原则 D.不结盟政策
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如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中国近代化的伟大探索
8、“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 目的
B. 背景
C. 内容
D. 作用
9、台湾著名作家于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指导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政策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建立经济特区
C.推行“一国两制” D.推动民众公投
10、下边漫画中的一位“母亲”怀抱中有两个“孩子”,她正在等待另一个“孩子”回来。据所学知识,你判断“另一个‘孩子’”很可能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南沙
11、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私有制经济 |
国民收入 | 92.9% | 7.1% |
工业总产值 | 100% | — |
商品零售額 | 95.8% | 4.2%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12、有一位同学搜集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等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由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13、“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诗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指(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新中国的成立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4、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始于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15、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A.“三个代表” B.科学发展观
C.“两个一百年”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6、中国有个著名的皇帝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这个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17、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8、下图中的纪念馆最应该建在
A.广东深圳
B.安徽凤阳
C.福建厦门
D.浙江宁波
19、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 “大串联”、“学生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以下几幅图片,请推断本节课的主题是( )
A. 科技创新见成效 B. 改革开放展新颜
C. 民族团结促繁荣 D. 社会生活现巨变
21、重要历史人物会推动历史的发展。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人物。
(1)他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______。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________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曾指挥百团大战,又领导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人______。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在朝鲜战场上,他用最后的力气扑向堡垒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他是 。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忘我地工作,“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位党的好干部是 。
(3)“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律受到践踏。他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冤案的受害者,他是 。
23、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_______________(会议)上制定的。
24、图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战争。以_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被誉为“___________”。
25、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____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开始:1966年夏
(3)实际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________,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4)全国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5)最大冤案: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________等人外逃,在蒙古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文革结束:________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________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8)文革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________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________,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6、填空题:(共6小题,10分)
(1)_________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2)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4)1992年,_________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_________
(5)2015年11月,国家主席_________同台湾方面领导人_________在_________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6)_________年,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7、1976年10月,___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2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 (制度)。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9、________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和平统一___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0、1952年底________的完成,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56年底,“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起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容应对,采取了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试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措施及人物。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2)在抗美援朝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英雄。
(3)1950年为进行土地改革而颁布的文件。
(4)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32、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党的哪一次会议之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主张?
(3)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
(4)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逝世的?同年召开的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33、综合探究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奋进中的中国人遭遇猝不及防的灾难大考。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战“疫”,展现了中华儿女风雨共担的情怀。复课后,某校开展了“重温历史,汲取力量,与祖国同行,做时代骄子”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下是活动设置的几个栏目及相关历史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对应问题。
栏目一(英雄武汉——一桥飞架变通途)
材料一: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5年9月正式开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四川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栏目二(追忆英雄——最美逆行者)
材料二: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火让他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身边,……今天我们重忆历史,只为了纪念那群可爱的年轻人。”
——百度网
▲
(2)材料二中“那群可爱的年轻人”是谁?
栏目三(民族脊梁——时代先锋)
(3)请你根据以下图文信息,把与栏目主题相符合的内容补充完整。
栏目四 (硬核科技——感动中国)
(4)请你写出下表中颁奖词的人物。
栏目五(说句心里话——我的中国心)
材料三: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高度评价
(5)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能“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日报》社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
——摘编自杨兆麟《时间开始了》
材料二 从1955年至1979年,深圳历史上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摘编自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的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报社所评论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此历史事件在当时国际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人们“逃港”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深圳采取了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综上所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开创了一条什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