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初在辽东地区(东抵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北抵开原,南达旅顺口) 大力兴建城镇,由此辽东地区城镇迅速发展,但辽东以外地区的城镇极少,几乎没有一座成规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这一布局的战略意图是( )
A.延续前朝民族政策
B.维护明朝政权安全
C.促进边疆经济发展
D.防范各地农民起义
2、下图是我国从1950年到2005年的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的变化情况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反映了( )
A.工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进步
B.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高产农作物在全国种植和推广
D.中共中央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3、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提案人 | 提案内容 |
蒋凤梧等 |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
罗永诏等 |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4、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 1.4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减少到15%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中学入学率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些成果( )
A.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要
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C.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活力
D.得益于教育体系的成熟
5、834年, 唐文宗下诏:“其岭南、 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观察节度使常加存闻,除舶脚、外市、进奉外,任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很多城市在城内划出蕃客的居留区一蕃坊, 因可以“列肆而市”,成为了热闹的商业区。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朝廷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B.蕃商严重侵犯我国的经济主权
C.外贸发展瓦解坊市制度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6、英国13世纪初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如果国王因某个事项,譬如对外战争,确实需要附庸们的经济支持,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必须召开由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和贵族参加的全体会议讨论决定。”这表明《大宪章》( )
A.促成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B.注重维护臣民的私有财产
C.强调国王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D.形成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7、1851年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观者如云。有法国参观者感叹“英国这样一个贵族国家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生产”。这句感叹反映出( )
A.法国民主体制的虚伪性
B.机器大生产改变了消费结构
C.立宪政体优于共和政体
D.世界市场形成影响经济发展
8、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迅速而准确地到达,秦王朝规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秦朝的《行书律》规定,诏书和注明为急文书者,要立刻送出;不急的文书,也要当日事当日毕,不许耽搁。有耽误的以法律处置。这主要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受到整顿
B.三公九卿形同虚设
C.中央对郡县的控制
D.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9、依据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新中国基础教育数据统计简表(1949一1957)”
| 普通中学(所) | 在校中学生(万人) | 小学(万所) | 在校小学生(万人) |
1949年 | 4045 | 103.9 | 34.7 | 2439.1 |
1951年 | 3994 | 156.8 | 50.1 | 4375.4 |
1953年 | 4433 | 293.3 | 51.2 | 5116.4 |
1956年 | 6715 | 516.5 | 52.9 | 6346.6 |
1957年 | 11096 | 628.1 | 54.7 | 6428.3 |
A.国家兴办了各类职业学校
B.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基础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10、有学者将古罗马的法律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吸收了希腊人和其他民族的法律传统,较之民法更加开明和公正,是现代国际私法的基础”。“第二阶段”的具体法律开始形成于古罗马( )
A.城邦时期
B.共和国时期
C.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
D.帝国时期
11、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以下推断较合理的是( )
墓志瓦文为小篆:“东武”指今山东武城县,“东间”为里名,“居赀”是以劳役抵偿罚款的役人,“不更”是低级爵名,“鸭”为人名。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断小篆是此时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东武”可推断该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赀”可推断秦国极力削弱六国经济实力
D.由“不更”可推断秦国军功爵制取得显著成效
12、1778年2月,法国与美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并秘密结为军事防御同盟。1778年7月10日,路易十六致信法国元帅称“视英国为敌国”,并以“恢复航行自由”的名义正式对英国宣战。法国这一做法( )
①直接威胁到了英国在北美的制海权 ②是为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
③推动了启蒙运动浪潮由一国到多国 ④充分表明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先进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期的研究称,印象派美术大师莫奈画作(如下图)中呈现的其实是工业革命时期空气严重污染的状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情感。材料旨在表达( )
A.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存在
B.工业革命推进绘画技术
C.画作隐喻空气污染危害
D.印象画派蕴含启蒙精神
14、秦汉乡里组织拥有教化、征发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听讼等职权;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里设坊,田野设村,村坊邻里掌管核实户口、催征赋役等。据此推知( )
A.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国家权力呈下移态势
C.政府重视基层管理
D.乡里组织有行政职能
15、如表为1976—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变化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苏联( )
时间 | 1976—1980年 | 1981—1985年 | 1986—1989年 |
增长率 | 4.3% | 3.2% | 2.7% |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B.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C.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D.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16、13世纪,北德意志地区出现著名的城市同盟——汉萨同盟,其鼎盛时期拥有160多个自治城市,且配备武装和金库。该同盟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实力雄厚,但组织十分松散。这反映了( )
A.城市自治的潮流
B.德国王权的强化
C.封建割据的加剧
D.城市国家的出现
17、纵观近代不同时期殖民扩张,16-18世纪以原始积累为目的,方式表现为血腥野蛮;19世纪早中期以拓宽市场为目的,方式为炮舰加商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输出为目的,以瓜分世界为方式。形成不同时期扩张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
B.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
C.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和手段
D.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影响
18、明朝“一条鞭法”将所有类型的土地都称为“田地”,用相对统一的税率进行征收。同时该法还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规定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和解运,使征税方式由“民收民解”逐渐转变为“官收官解”。由此可知,“一条鞭法”( )
A.有效减轻了农民阶级的赋役负担
B.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了公共财政体制的运行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
19、1901年,梁启超提出:只有泰西民族“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所以“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虽然“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但那乃是“将来所必至,而非过去所已经”。这表明梁启超( )
A.全盘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
B.为列强的殖民侵略作辩护
C.向西方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
D.寻求维新思想的理论根基
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向国民党表态愿意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政称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这一表态的背景是( )
A.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21、如图著作总结了中国自1840年来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的性质。该著作( )
A.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B.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C.是对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2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活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23、清雍正帝曾谕令内阁:“至元太祖之世,始成一统,历前明二百余年。我太祖高皇帝开基东土,遐迩率服,而各蒙古又复望风归顺,咸禀正朔,以迄于今。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这可用于说明清代前期( )
A.创新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
B.奠定了中国近代版图的基础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D.清除了华夷之间的对抗纷争
24、如表所示为19世纪英国传记作家笔下的工匠精神描绘。据此可知,当时传记作家( )
要素 | 内容 | 传记的模式 |
思想基础 | 个人主义 | 杰出工匠的个人传记 |
价值取向 | 创新 | 对发明家型工匠的重视 |
工作方法 | 实践、实验 | 叙述工匠通过反复探索完成发明 |
工作态度 | 勤奋、毅力 | 讲述工匠克服困难完成发明的故事 |
A.客观记录了英国社会发展状况
B.深受工业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C.致力于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D.同情工人阶级的不公正境遇
25、目的:限制王权和保障___________。
26、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27、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28、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29、背景
(1)历史传统:英国有着悠久的___________发展史,在政治上表现出延续性的鲜明特点。
(2)革命结束:1688年的“___________”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签署文献: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___________》,经英王签署正式成为《权利法案》。
30、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31、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2、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33、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34、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35、中国古代实行南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西夏。
36、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37、简答题
(1)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
(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列举罗斯福新政包括哪几个方面?
38、
下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39、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角度,来分析郡县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